歷史記憶許鄲線--曾是國內設備最全、運量最大的窄軌鐵路


河南地方窄軌鐵路在上世紀60~80年代進入建設高潮,累計建成通車裡程達到1200多公里,這在國內各省份當中十分罕見。要知道90年代中期以前國內鐵路建設十分有限,中西部省份平均鐵路通車裡程大致在幾百一千公里的樣子,而河南不依賴國家鐵路,自己的窄軌鐵路就已經形成網絡,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在計劃經濟時代,河南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發展交通運輸事業的路子,是值得肯定的。

在河南許昌、周口境內,有一條我國運營里程最長的一條地方鐵路--許鄲窄軌鐵路(是國內設備最全、運量最大的窄軌鐵路,營運里程最長的地方鐵路,也是河南省最長的窄軌鐵路),這條鐵路曾被外界譽為“原生態的工業革命的活景觀”和“活著的18世紀工業革命博物館”,但這兩個名號也隨著窄軌鐵路的停運而消逝。在它仍開行時甚至有諸多國外的火車迷不遠萬里專程前來體驗。

許鄲鐵路是河南省自籌資金,於1966年始建的。過去,方圓300多公里的豫東大平原,既無鐵路,又少有公路。解放後,雖經整頓黃河故道,安撫災區人民,但終因交通偏閉,恢復較慢。兩千萬災區人民切盼早日形成自己的交通網絡。因此,當修建許昌地方鐵路的消息傳開後,千千萬萬災區人民啃乾糧,睡原野,踴躍參加築路。人們的強烈願望化為巨大動力,這條鐵路修建時間之短,發展速度之快,造價之低,均創 國內之最。


往昔,禹縣各煤礦由於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煤炭難以運輸,經常落地自燃;而豫東以至皖北大平原,民間缺燃料,或掃落葉,或以牛糞薯幹作為燃料。每當農閒,條條通往礦區的公路上,數以萬計的拉煤群眾,形成一支龐大的人力車大軍,湧向礦區,公路交通因而堵塞。而且由於豫東煤炭緊缺,能源無保證,工業極為不振。

截止六十年代初期,豫東的鄲城、鹿邑、扶溝、西華、太康等縣,連照明用電都沒有,更無工業可言。禹鄲鐵路建成後,一掃歷史陳跡。現在,再也看不見拉煤的人力車大軍,千千萬萬農民可以發家致富了;鐵路沿線各縣市,電廠、麵粉廠、磚瓦廠、化肥廠、水泥廠等,自六十年代以來,鱗次櫛比。縱橫二百多公里,飽受“水旱蝗湯”之苦的豫東平原,到處呈現一派工業振興、市場活躍、五穀豐登的繁榮景象。

許鄲鐵路為京廣線的客貨分流與集運起到了積極作用。京廣線穿過許昌市區的兩側,地方鐵路設有兩處換裝線貨場,運量年達60至70萬噸,將禹縣煤田的原煤換裝京廣線貨車,源源輸送到皖、蘇、鄂、魯等省;經由京廣線送到的鋼材、水泥、化肥、農藥、建築器材以及民用生活品通過許昌地方鐵路直髮豫東各市縣。


許鄲鐵路運營管理的方針是面向地方,面向工礦,面向群眾,充分體現了地方鐵路的特點。客運,設站較密,逢站即停,農閒時增加列車,農忙時減少列車,旅客列車加掛敞車,使農民的牲畜、人力車、農具、小件商品等可隨人上車,人到貨到,便於農民趕集上會,走親訪友。貨運專用線較多,專列可直達礦山工廠,列車在沿線各站均可裝卸,充分顯示了地方鐵路的靈活性。

坐在這列小火車上,可以露天飽覽豫東大平原的鄉村美景,溫暖的陽光將小火車的影子印在了廣袤的原野上,這一瞬間,人們彷彿穿越時空從歷史中緩緩走來。這是一列中國乃至世界上存世不多的窄軌客運小火車。

一位坐過這列火車的人寫道:透過車窗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莊稼地,時而可見潔白的羊群。農閒季節,鄉村的早飯開得晚,我在車上還可看見村民端著飯碗,在沿線的院舍門口吃飯。由於火車速度太慢,我甚至能看到他們飯碗裡盛著什麼飯。每過一個村莊,總有不少調皮的小孩向火車上的乘客吹口哨、打招呼。


每天早晨7點,車頭上印著“許局3807空”字樣的客車準時從許昌出發,下午1點到鄲城,下午2點半返向許昌,晚8點半到達。短短145公里,單程運行6個小時。

一位退休老職工說,當年修這個鐵路的時候,鋼軌全是從全國各地調撥過來的。每個部件幾乎都是文物,簡直是一箇中國鐵路博物館。

21世紀以來,隨著公路網的不斷完善,小鐵路的貨運和客運,都收入大幅度萎縮,幾乎不掙錢,要知道,小火車最遠的票價也不過25元。許昌鐵路分局的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小鐵路的慢速制約了地方鐵路的發展,所以,“停運和拆除是必然的”。

“許鄲鐵路”,鐵路軌距762毫米,由於它只相當於準軌鐵路1435毫米的一半軌距,俗稱“小鐵路”,小鐵路上運行的火車也自然地有了“小火車”這個名字。

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許鄲小鐵路曾為百姓出行和貨物外運提供了極大方便,有過無盡的輝煌,但是現在它卻一步步走向蕭條。內因是其無法與全國鐵路幹線聯網,體制不暢、設備老化、資金不足,加之沿線許多道口無人看管,每年事故頻發,嚴重威脅市民的人身安全。外因是上世紀90年代,隨著公路交通網絡的加速建設,縣與縣之間、縣與鄉之間甚至村與村之間都修了公路,公路運輸活力無限,嚴重擠壓了小火車的市場。


許鄲窄軌鐵路是河南諸多小鐵路的一個縮影,如今的河南窄軌鐵路已經全部停運。我歷時三年時間,徒步走訪了近500公里的窄軌鐵路線,希望用圖片的方式記錄下曾經為河南交通運輸以及經濟發展帶來突出貢獻的小鐵路們。

歲月流轉,四季輪迴。奔跑五十多年的小火車,猶如國畫大師手中飽蘸墨水的毛筆,在豫東平原悠悠滑過,濃墨轉淡,小火車的身影漸漸模糊,只留下了兩條見證中原風情的鐵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