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燃氣:採購數據異常審美疲勞 募投項目詭異提速成上市藉口

業務區域壟斷帶來穩定收入的同時也成為成都燃氣未來收入增長的絆腳索,而招股書披露的採購數據異常已見怪不怪;頗有新意的是,歷時5年僅完成不足總投資50%的募投項目突然增速且作為成都燃氣上市募集資金的藉口,此IPO邏輯已超出投資者的正常思維。

鶴鳴九皋/文

10月31日,成都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成都燃氣”)順利通過了發審委上市審核,成為準上市企業。

招股說明書顯示,成都燃氣前身為成都市煤氣總公司,為國資委二級全資子公司,後又經過多次股權變更和轉讓,目前,成都燃氣股東由成都城投集團、華潤燃氣投資和港華燃氣投資三個法人股東和1334名自然人股東構成,其中,成都城投集團為控股股東,發行前其所持有的成都燃氣股權為41%。

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的財務數據,成都燃氣的經營業績在報告期內的增長並不穩定,2016年營業收入、淨利潤同比分別下滑了5.16%、10.38%;2017年則重拾增長,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6.99%和7.71%。可見,成都燃氣並非是一家成長性突出的公司。與此同時,成都燃氣經營層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投資者重點關注。

區域壟斷的優與劣

招股說明書顯示,成都燃氣的主營業務為城市燃氣輸配、銷售,城市燃氣工程施工以及燃氣表具銷售,這樣的業務具有明顯的區域壟斷特徵。招股說明書也就此提出風險提示:“目前,我國城市燃氣企業對其擁有特許經營權的特定區域的經營處於一定程度上的壟斷地位。對於已被其他城市燃氣企業取得特許經營權的區域,本公司需採取併購入股的形式獲取當地經營權,否則將難以進入該等區域開展城市燃氣業務,……則公司將面臨難以及時拓展業務區域的風險。”

區域壟斷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成都燃氣主營業務的“護城河”,保障了公司擁有穩定的業務來源;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成為約束成都燃氣成長的“瓶頸”。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6-2018年上半年,成都燃氣營業收入來自於西南地區的份額,始終高達95%以上;而來自於西南地區之外的營業收入金額,則一直未能突破億元的門檻,且主要來自子公司千嘉科技燃氣計量表的銷售及安裝業務實現的收入以及提供設計開發服務實現的收入,這也是成都燃氣業務經營中所面臨的尷尬之處。

採購數據異常見怪不怪

根據招股說明書所披露的採購數據可知,成都燃氣在2018年上半年的採購總額中,用於天然氣銷售業務的採購金額為11.54億元,用於天然氣安裝業務的採購金額為1.68億元,用於燃氣計量表和其他燃氣用具銷售、安裝及設計開發服務的採購金額為1.21億元,合計採購金額為14.43億元。且招股說明書明確表示上述金額為不含稅金額,考慮到自2018年5月1日起,原適用17%和11%的增值稅稅率調整為16%和10%,可估算出成都燃氣的含稅採購額約為16.15億元。

與此同時,成都燃氣2018年上半年現金流量表中的“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科目支出金額為16.09億元,用於採購原材料和勞務外包的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餘額從2017年年末的6.03億元下降為2018年上半年末的6億元,減少了3749.68萬元;同時預付款從2017年的2.19億元下降為2018年上半年末的1.82億元,減少了279.15萬元。綜合上述數據可估算出都燃氣在2018年上半年的理論含稅採購總額約為16.44億元,比基於採購金額估算的含稅採購額高出2905萬元。

顯然這筆採購資金並未用於該公司天然氣銷售、天然氣安裝、燃氣計量表和其他燃氣用具銷售安裝及設計開發服務這三大業務的原材料採購中,那麼,它又流向哪兒了?

按照同樣的方法對2016年和2017年成都燃氣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成都燃氣2017年的採購項目中,用於天然氣銷售的採購金額為20.6億元,用於天然氣安裝業務的採購金額為2.65億元,用於燃氣計量表和其他燃氣用具銷售、安裝及設計開發服務業務的採購金額為2.23億元,三項合計的採購金額為25.48億元。考慮到2017年7月天然氣銷售的增值稅率由13%調整為11%,可估算出2017年成都燃氣的含稅採購額約為28.79億元。

同年,成都燃氣“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科目支出金額則高達28.31億元,用於採購原材料和勞務外包的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餘額從2016年年末的4.95億元大幅上升為2017年年末的6.03億元,淨增加2.28億元;同期預付款從2016年年末的1.86億元上升為2017年年末的2.19億元,淨增加3269.17萬元,因此,成都燃氣在2017年的理論含稅採購總額約為30.26億元,比基於採購金額估算的含稅採購額高出1.47億元。

而成都燃氣2016年採購項目中,用於天然氣銷售業務的採購金額為18.82億元,用於天然氣安裝業務的採購金額為2.05億元,用於燃氣計量表和其他燃氣用具銷售、安裝及設計開發服務業務的採購金額為1.03億元,三項合計採購金額為21.489億元。考慮增值稅後的含稅採購額為24.86億元,而由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和預付款三個項目計算得到的理論含稅採購總額約為27.33億元,比基於採購金額計算的含稅採購額高出2.46億元。

報告期的兩個半年度內,成都燃氣實際支出的採購資金超出了同期採購總額高達約4.22億元,這如何不令人懷疑該公司所披露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呢?

募投項目是否有實施必要?

成都燃氣本次上市計劃募集11.5億元用於投資“成都市繞城高速天然氣高壓輸儲氣管道建設項目”,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成都燃氣針對該項目已經投入了8.63億元。但種種跡象表明,成都燃氣對此項目的實施並不“著急”。

成都燃氣:採購數據異常審美疲勞 募投項目詭異提速成上市藉口

根據招股說明書的披露,“成都市繞城高速天然氣高壓輸儲氣管道建設項目”從2013年7月就獲得審批並開始建設,到目前仍未能完成;從18.51億元的項目總投資額來看,在過去的5年時間裡,該項目累計投資額尚不足50%。

是此項目工程浩大難以在短期內完成嗎?

招股說明書同時還披露,該項目預計在2020年全部完成,也即在2018年下半年到2020年這兩年半時間裡,成都燃氣針對該項目將完成剩餘50%以上的總投資。

由此可見,對比2018年下半年到2020年這個時段的投資效率,在2013年到2018年上半年期間,就顯得異常緩慢了。

那麼,是不是上市前的成都燃氣沒有充足的資金儲備來完成這個項目呢?答案也不是!根據招股說明書的披露,成都燃氣在報告期內累計向股東7次分紅金額高達17.35億元,幾乎相當於整個募投項目所需的投資額。

在資金非常充沛的前提下,成都燃氣在過去5年時間裡“不慌不忙”地建設著一個項目,並且還用這個項目“後半段”的投資作為上市募集資金的藉口,這樣的邏輯,無論如何難以稱之為正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