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泛在物聯、數字南網,數據價值如何變現?

電網企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數據業務,比如國網的泛在物聯,南網的數字南網。電網企業看數據業務,很多時候容易把數據資產當成實物資產,覺得花錢搞了一堆數據,然後就可以大數據挖掘,未來很值錢。

今天就大數據和綜合能源服務的結合關係來思考下。

國網泛在物聯、數字南網,數據價值如何變現?

電網企業有大數據麼?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複雜,電網企業有各種類型的數據,從時間尺度看,有毫秒級顆粒度的故障錄波和實時告警與控制數據,有毫秒到秒級的電網調控運行數據和設備狀態數據、有分鐘級的關口計量數據、也有更長時間顆粒度的電網營銷、生產、規劃、安監、人財物等各類業務數據。

一、電網側。就某些應用而言,電網企業確實擁有一定的大數據資源,比如針對主設備的狀態檢修(CBM)、電力運行數據支撐電網規劃等,這些數據綜合起來,對輸電網和高壓配網而言,已經具備了工業4.0的數字孿生能力,即物理電網可以映射成為信息意義上的數字電網,電網是基本可觀可測可控的。只是這種觀測的覆蓋還遠遠達不到全息的水平,根據一些專家的觀點,即使在數字化水平最高的變電站,現有的監測點數量,加上機器人巡檢,最多也只覆蓋物理設備的10%,大量的盲區還是依賴於人工觀測。所以數字化的水平還很低,大數據資源有限。這也是國網的泛在物聯,以及南網的透明電網未來的基本盤。

國網泛在物聯、數字南網,數據價值如何變現?

二、客戶側。電網企業並未掌握大量數據,現有的電網企業客戶側數據,主要是營銷業務數據,比如客戶檔案、客戶工程圖紙、計量設備檔案、客戶繳費信息,以及用電信息採集數據。

這些數據遠未到大數據的階段,只能算數據大。和未來綜合能源服務所需的數據需求比起來,只是九牛一毛。客戶側的用電用能並未達到最基本的“可觀可測”,離可控更是遙遠,存在巨大的數字化壁壘。

電網側大數據的目標是節流

但是這裡又會引發另外一個問題,即電網企業是否值得在電網側繼續大規模數字化?

數字化是工具,工具是需要解決問題的,問題是因為矛盾引發的。當前電網企業面臨的主要矛盾,不是供電能力不足、供電可靠性低。如果是這類問題,那麼有可能通過提升電網數字化的水平,提高供電管理能力和供電可靠性,當然這個目標主要也不是靠數字化,而是通過加強電網網架結構去實現,自動化、數字化只能解決供電可靠性小數點最後一兩個9的問題。

當前電網的主要矛盾,我認為是在滿足了基本供電服務質量的前提下,電網企業的高運營成本與整個社會對電力獲得成本承受能力的矛盾。正是因為這個矛盾,所以才有了本輪電改對電網企業的一系列監管和市場化措施。

國網泛在物聯、數字南網,數據價值如何變現?

隨著社會經濟形式的發展,以及進入高質量增長階段,未來對電網企業在自然壟斷環節的要求,更多的是通過數據能否實現成本透明+降本增效,並且通過輸配電價把這種價值反應到降低企業電力獲得成本里。

我覺得這可能會構成未來電網側泛在或者數字化的某種主流價值——不以降本增效為目標的數字化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電網側大數據的目標是“節流”。

客戶側大數據的目標是開源

第一,客戶側目前沒有大數據。各類用電用能客戶的能源系統,目前對任何能源相關企業來說,都是不可觀、不可測的,更加是不可控的,所以完全談不上大數據。

第二,客戶側的泛在物聯,不是“為數據而數據”的。不少企業為了各種目的,比如資本市場講故事等,曾經用送物聯設備的方式,積累了一批數據,但是這種數據由於沒有實現價值閉環,所以很難變成有價值的信息。所以以政績或者商業故事為目標的,為數據而數據的泛在,是無法落地的。

第三,能源互聯網的泛在是長價值鏈閉環。這種閉環的特點,一是閉環需要通過很多不同的產業環節,比如最簡單的智能運維,需要客戶、雲平臺、IoT廠家、運維服務方、增值服務方等若干環節,尤其是存在大量線下環節。

國網泛在物聯、數字南網,數據價值如何變現?

而互聯網企業天生具有“輕渠道”的優勢,很多APP是不需要線下服務的,即使是外賣、電商這種,線下渠道都可以標準化和社會普遍化。因此是短價值鏈閉環。

短價值鏈閉環的特點是數據直接驅動、迭代週期短。掌握大數據以後,可以直接變成客戶價值,這種嘗試的週期以3-6月為主。

長價值鏈閉環的特點是數據非直接驅動,迭代週期長。能源互聯網的客戶側應用,需要3年以上的週期迭代,數據不能直接變成客戶價值,而是需要結合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實現綜合能源服務交付。即使是變現最直接的大數據售電分析,未來可能需要經過大量的清洗、提煉、訓練、分析過程,還需要和售電公司、數據分析方、甚至金融機構一起形成售電套餐才能變現。這是行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最大的區別。所以那種“有了數據就掌握客戶”的思維,是不適合客戶側的。數據只有在生態裡才能獲得最大的價值,掌握數據的一方不一定是能夠變現的一方。

國網泛在物聯、數字南網,數據價值如何變現?

第四,泛在物聯大數據是客戶價值驅動的。在客戶側的泛在物聯,其本質需要解決的是“開源”的問題,即如何以客戶價值實現為導向,形成電網企業可持續的新商業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數據如何為商業模式創新服務。在市場化業務成本不能進電價原則下,所有客戶側的泛在物聯都需要有盈利模式做支持,而有盈利這個不是靠數據或者物聯投資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不斷了解和摸索商業價值閉環的可能性,數據只是其中一環。過於強調大數據、或者所謂平臺化生態,只能說明對客戶需求理解的欠缺。

所以向互聯網企業學習,不是學今天已經生態化、大數據化的互聯網企業,而是向20年前的馬雲學習,怎麼把B2B的電子商務做起來,把客戶吸引到平臺上來,怎麼實現平臺業務的盈虧平衡。因為現在的客戶側的泛在物聯,還是20年前的產業格局。至於大數據生態化,等有了再說吧,想太多真沒意義,過於強調數據價值在目前而言反而增加了客戶側落地的難度。

所以,改革不易,轉型更難,理解萬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