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my Song:要把每一種競爭幣都當作騙局

譯者注:本文作者為比特幣佈道者Jimmy Song。他在文章中分析了競爭幣的估值來源。他認為競爭幣的成功與否和技術功能等因素無關,而與營銷有關。在比特幣牛市期間,成功的營銷能推高競爭幣的價格。而正是因為對營銷的重視,競爭幣市場存在大量騙局,因此,在某種競爭幣證明自己不是騙局之前應該把每一種競爭幣都視為騙局。

Jimmy Song:要把每一种竞争币都当作骗局

比特幣是有價值的,因為它是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它的供應和流動比率持續上升,其高度可信的貨幣政策帶來了稀缺性,這是任何實物資產都不可能具備的特點。此外,比特幣擁有龐大的網絡,這使其成為了謝林點(Schelling Point),破壞該網絡的安全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而且它的歷史是任何加密資產都無法比擬的。一些新興的研究表明,供應量和流通比是衡量比特幣價值的一個基本指標,這是有道理的,因為比特幣是非常去中心化的。

競爭幣則完全不同。他們都缺乏比特幣的一個主要創新:去中心化。這意味著,競爭幣從根本上來說和比特幣不同,更接近法定貨幣。他們的失敗之處可以而且已經被外部各方用來影響甚至控制他們。供應量和流通比模式在競爭幣這裡起不到作用,就是因為他們是中心化的。那麼,是什麼賦予了競爭幣價值呢?為什麼競爭幣有價格?

在本文中,我希望探討這個問題。競爭幣是否添加了有價值的新技術功能?他們的購買者是否希望走去中心化的道路?為什麼萊特幣成功了,而與它非常相似的“表親”Fairbrix卻失敗了?為什麼像IxCoin這樣的預挖幣會失敗,而以太坊會成功?這些相對的成功和失敗應該歸因於什麼呢?

有關技術創新的虛幻想象

與任何一位競爭幣持有者交談時,他們都一定會提到,他們的幣具備最有趣的功能。他們認為,他們手中的幣將通過一些複雜的激勵措施,推高代幣價值,從而徹底改變某些行業。當然,他們的願望是,因為一些新功能,他們的幣將成為“下一個比特幣”,成為全球貨幣的新謝林點。

這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就像任何曾經覬覦比特幣王位的人說過的那樣。從羽毛幣(Feathercoin)到Auroracoin,再到Steem,有很多貨幣提供了一些理論上的技術優勢,但卻沒有保持住吸引力,更不用說讓比特幣退位了。

他們提出的技術特點包括出塊更快、除了PoW之外的其他機制、更改算法、更改貨幣政策、增加區塊大小、承諾實現隱私、特定服務的應用、解決特定行業中的某些問題等等。

所有這些充其量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他們的社區充滿了意志消沉和(或)被騙的代幣持有者,他們都希望比特幣能奇蹟般地退位。這些“創新”通常嚴重缺乏技術價值(圖靈完備智能合約),甚至是徹頭徹尾的騙局(Bitconnect),但即使是少數有價值的創新,也會在設計糟糕的激勵機制的泥潭中無望地迷失,從而無法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

也就是說,競爭幣的技術創新幾乎總是完全失敗的。真正的創新是有市場的。這些競爭幣還沒有找到任何真正的目標用戶。

由於大多數競爭幣是開源的,分叉以及改變一些參數來創建一個技術克隆是非常簡單的。如果技術或功能是價值的基礎,那麼技術克隆肯定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實際上他們沒有價值,所以這表明技術功能並不是塑造競爭幣價值的原因。

區分有價值和沒有價值的競爭幣的根本不是技術上的進步,而是其他的東西。

萊特幣和Fairbrix的故事

給競爭幣估值要從萊特幣和Fairbrix說起,因為這是兩個非常相似的幣種。他們都採用了PoW機制,上線日期也非常相近(2011年),還有同一個創造者:Charlie Lee。

這兩種幣都基於Tenebrix。Tenebrix是在2011年推出的一種競爭幣,當時使用的是一種全新的PoW算法Scrypt, 出塊時間比比特幣要快一些。當時的社區因為大規模的預挖而反對Tenebrix,這直接導致Charlie Lee選擇分叉Tenebrix來創造Fairbrix。就像Zclassic分叉Zcash一樣,Fairbrix是一個沒有預挖的Tenebrix克隆。

當然,Fairbrix也沒好到哪裡去,這就是Charlie Lee的策略的妙處。他用相同的功能創造了另一種幣——萊特幣,打造了更好的品牌。他將出塊時間從5分鐘改為2.5分鐘,並解決了一些問題,使其營銷效果更好。多年來,他對許多人說,他最具前瞻性的想法是,他給了萊特幣一個朗朗上口的稱號:與數字黃金比特幣對應的數字白銀。

從技術角度來看,這只是微不足道的新功能。該幣種的最重要改變是PoW算法的變化,這是在Tenebrix那裡複製過來的。接入Scrypt算不上是太大的工程。舉個例子,萊特幣的區塊哈希與交易哈希是無法區分的。這一點與比特幣不同,因為比特幣的區塊哈希都是從0開始的。同樣,比特幣的一些小的設計錯誤,如OP_CHECKMULTISIG 因為bug未啟用或4字節的時間戳都沒有得到糾正。萊特幣本質上是一個克隆,只有一些微調和良好的營銷。

2011年誕生的許多幣種都沒有活下來,包括IxCoin、SolidCoin、Geistgeld和萊特幣的“兄弟”Fairbrix以及“父親”Tenebrix。對部分人來說,預挖是致命的一擊,社區裡的許多人都會譴責這種機制,但從Fairbrix身上可以看到,就算沒有預挖也不能保證競爭幣成功。讓萊特幣流行起來的原因是它巧妙的營銷手法,和技術功能沒有太大關係。

那麼為什麼這些幣種會在同一時期出現呢?2011年年中出現了第一個比特幣泡沫,從年初的不到1美元漲到了7月的30美元。上述所有幣種都是在8月份泡沫破裂後不久出現的。許多人稱之為2011年的“Scambrain(欺詐念頭)大爆炸”。鑑於所有這些幣種都是在泡沫破裂後不久開始發行的,它們之間似乎至少存在某種關聯。我們會在2013年和2017年的後續泡沫中看到類似的“Scambrain”爆炸。

Mastercoin vs. Counterparty vs.以太坊

時間快進到2013年,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組競爭幣出現了。Mastercoin在那年夏天推出,幾個月後Counterparty來了, 2014年初以太坊開啟預售。這三種幣都在追求同樣的目標,即建立一個發佈新代幣的平臺。Mastercoin可能是第一個做到在產品推出之前就進行代幣預售的平臺,這裡的代幣預售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ICO。2013年夏天,在2013年4月泡沫破滅後不久,Mastercoin也進行了預售。這種代幣在2017年之前的幾年裡一直萎靡不振。

Counterparty要求將比特幣銷燬,而不是捐贈。為了獲得XCP代幣,必須發送比特幣到一個需要破解密碼才能贖回的地址。Counterparty在2013年Mastercoin問世幾個月後推出。

特別有意思的是,在2014年以太坊ICO之後,所有被認為是以太坊的全新技術能力(Solidity語言)都被添加到了Counterparty中。對此,以太坊的回應是,Counterparty智能合約平臺也可以在以太坊上輕鬆完成。從本質上講,這兩種幣的特點是相同的。

以太坊比Mastercoin或Counterparty更成功的原因是為代幣銷售所做的前所未有的市場營銷。不僅ICO的金額遠高於從前(3萬BTC),而且他們把預挖包裝成了一件好事——作為維持開發和營銷的資金來源。正如Vitalik所說,他讓預挖變得可以接受,這是2011年那些幣種所不能接受的。

Jimmy Song:要把每一种竞争币都当作骗局

(Jimmy:我不知道Vitalik來自哪個星球,但在地球上,67%不是一個小數目)

推動ETH預售的營銷使之前的任何幣種都相形見絀,正因如此,儘管以太坊與Counterparty在功能設置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其依然能夠在2017年的牛市中取得成功,這是其他代幣無法做到的。

以太坊上線的時候,所有理性的投資者都認為這看起來很瘋狂。這種代幣出售的模式完全缺乏對投資者的保護以及荒謬的7200萬預挖,對許多人來說,以太坊成功無望。此外,在他們花費一年半的時間創造以太坊的過程中,出現了幾次引人注目的延遲和資金問題。

從技術上來看,以太坊有很多缺點,以太坊2.0計劃廢棄整個基礎架構!從DAO到Parity漏洞,再到ETH地址缺少校驗和,已經有大量的問題被記錄下來。然而,所有這些問題基本上都被市場忽視了。以太坊的技術現狀對投資者來說似乎無關緊要。

換句話說,以太坊能夠用瘋狂的營銷來克服所有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以太坊是所有沒有碼或投資者保護的代幣的先例。他們的存在表明了,即使是毫無希望的不安全的系統,也可以通過足夠的營銷而蓬勃發展。只要說到競爭幣,就知道營銷勝過一切。

奇怪的案例:Ripple

XRP是第一個完全預挖的代幣,是在2012年推出的。有趣的是,直到2017年,這種代幣的市值一直在10億美元以下徘徊,直到它乘著比特幣牛市的浪潮,在頂峰時期達到了1270億美元的市值。XRP並未成為2013年4月或2013年11月泡沫的一部分,而是在2017年泡沫中破裂了。

這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一種存在了5年的資產怎麼會突然變得如此受歡迎?似乎有幾個原因,其中一個是牛市期間更有效的營銷,另一個是較低的價格。

Ripple的主要營銷點始終是企業和大型機構的採用。這是一個極好的營銷故事,因為在它誕生的時候,沒有其他幣種能做到這一點。

此外,2017年在推特上出現了XRP大軍,不顧一切地推廣這一代幣。Ripple Labs還發出了許多新聞稿,即使與XRP無關,也會導致代幣價格上漲。一家中心化的公司似乎有助於XRP的營銷,因為更容易發出新聞稿和舉辦活動等,從而帶來更高的曝光度。

換句話說,到了2017年,Ripple Labs這家公司加強了他們的營銷遊戲。

從技術角度來看,Ripple非常中心化,它使用軟件調用進行升級,無法解決不同數據庫狀態之間的差異。然而Ripple和XRP大軍的營銷每天都在掩蓋這一點。技術現狀和市場營銷似乎不需要任何調整。

從那時起,其他競爭幣已經採取進一步行動,創建或承諾創建生態系統,以換取完全預挖的代幣。這些代幣相當於商店的禮品卡,商店還沒有建成,也沒有產品或服務,只是含糊地承諾在未來某個時候開張。

BCH和BSV vs.其他比特幣分叉幣

2017年出現了另一種競爭幣,面向比特幣持有者進行空投。BCH是第一個硬分叉幣,但一切並沒有停止。2017到2018年期間,Bitcoin Gold、Lightning Bitcoin、Bitcoin Private以及其他許多表現不佳的分叉幣出現了——儘管這些幣有更好的技術特性。例如,Bitcoin Private繼承了Zclassic的shielded交易(來自ZCash的交易模式)。Lightning Bitcoin承諾了1分鐘的出塊時間。Bitcoin Clean使用更少的能源,Bitcoin Interest給所有者帶來了staking收入。

為什麼這些幣都比不上BCH?BCH的吸引力不在於技術上的差異——比如更大的區塊或沒有SegWit,而在於Roger Ver、Calvin Ayre和吳忌寒等人的營銷能力。Roger Ver利用bitcoin.com的域名誤導人們以為BCH是比特幣,而吳忌寒曾一度要求Antminer系列礦機的客戶使用BCH支付。

“我讓比特幣成為了今天的樣子,我會讓BCH做到同樣的事。——Roger Ver”

雖然Roger Ver完全誤解了自己對比特幣的影響力,但他對自己在BCH中所扮演的角色有著正確的評價。營銷給了BCH一個巨大的優勢,超過其他分叉幣。Roger Ver投入了大量資金,贊助了許多2018年推廣BCH和bitcoin.com的大會(這類活動在今年基本上就很少了)。

BCH和BSV的分裂是另一個預警。兩者分裂前的市值高於分裂後的市值總和。營銷工作上的分歧降低了整體效率,導致整體市值下降。Calvin Ayre和Craig Wright顯然對BCH有一定的營銷價值,但BSV卻搶走了這部分價值。

從技術上講,BCH已經有了不少問題,並且還在繼續發佈可疑的特性。注意,與萊特幣一樣,比特幣的許多設計錯誤在BCH上都沒有得到修復,儘管自2017年8月1日以來,在眾多的硬分叉中他們很多機會可以做到。

同樣,這些似乎都與BCH持有者無關。營銷勝過所有。

為什麼競爭幣營銷行得通?

加密貨幣圈內的營銷有一個良性的反饋循環,因為購買代幣的人更傾向於通過口碑向其他人推銷,而不是產品。具體的激勵措施是這樣的,代幣持有人進行大量的營銷,這基本上是免費的。競爭幣的創造者委婉地稱這些人為他們的“社區”,他們幫助推廣競爭幣而不需要任何費用。因此,在競爭幣上投入的營銷資金獲得了巨大的回報。

因此,競爭幣估值的最大因素是有效的營銷,以及進行簡單的協調。諷刺的是,只要越中心化,競爭幣營銷的效果就越好。按市值計算,以太坊和Ripple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這並非巧合。他們擁有強大的中心化團隊,一個是基金會,另一個是擅長營銷的公司。截至本文發稿時,BCH的市值排在第四位。該幣種同樣以Roger Ver為營銷中心,Ver擁有非常有價值的bitcoin.com域名。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擅長營銷的競爭幣往往表現得更差,就算他們有強大的技術團隊也無濟於事。這包括Monero、ZCash、Grin和Decred等幣種,他們的團隊中都有強大的密碼專家和程序員,但很難進行有效的營銷。還有一些競爭幣既沒有良好的營銷手段也良好的技術團隊,那就更糟了。

營銷是競爭幣採用的手段。最有價值的幣種幾乎完全是通過市場營銷來創造需求的。換句話說,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的。技術上的努力很容易被複制,但是市場上的資金卻不能。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如此多的競爭幣花費如此大量的資金贊助大會、舉辦聚會、進行空投、購買在線廣告和進行慈善捐款。一個競爭幣的市值往往反映了其營銷努力的有效性。

競爭幣趨勢

流行的競爭幣有一些明顯的趨勢。大多數競爭幣都誕生於2011年比特幣大牛市之後。大多數競爭幣在上線的時候會拉昇價格,這是最需要營銷的時候,另外在比特幣牛市期間,也是營銷最容易的時候,吸引新的投資者。

競爭幣的技術細節似乎並不那麼重要。考慮到複製出一種幣很容易,技術或功能沒有“基本”價值。相反,技術“特性”對市場營銷更有價值。也就是說,競爭幣的價值在於營銷。

牛市也使這些幣種通過新的營銷活動獲得新生。他們都搭上了比特幣牛市的順風車。即使在牛市期間,如果停止營銷,競爭幣仍然會失敗。

結論

這一切在意味著什麼呢?這對交易者來說是個好消息,因為事實證明,競爭幣的技術並不重要!交易者可以根據市場認知來進行競爭幣交易,而不必花費時間對難以理解的產品做任何盡職調查。

然而,對於投資者來說,這個結論應該是很刺耳的。技術能力或應用潛力與價格無關。競爭幣的市值只能表明其營銷部門做得有多好,與開發者質量、想法的可靠性,甚至產品的存在等因素都無關。一種競爭幣的受歡迎程度不能證明其技術能力、產品潛力或回報,其受歡迎程度並不代表任何東西,除了營銷效果。現實證明了這一點。

營銷的存在影響了常規的盡職調查,因此競爭幣領域有許多騙局。由於缺乏基礎,再加上市場營銷的巨大作用,使得欺詐既有利可圖,又幾乎無任何風險。因此,許多在2017年末或2018年初不會犯錯的投資者現在都深陷困境。

那麼哪些競爭幣是騙局,哪些是可靠的?考慮到這種非常扭曲的激勵機制,唯一合理的做法是把每一種競爭幣都當作騙局,直到它們被證明並非如此。我們只能希望市場在下一次比特幣牛市到來之前及時吸取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