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鄉工程”大講堂走進黃陂蔡店街,“武漢抗戰第一村”煥發新活力

武漢“三鄉工程”大講堂走進黃陂蔡店街,“武漢抗戰第一村”煥發新活力

今日的姚家山村已成生態宜人的美麗鄉村 市民代表尹多黎供圖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在綠水青山間徜徉,給身體充電;緬懷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蹟,給精神充電!”11月12日,由武漢市農業農村局、長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鄉村振興——武漢“三鄉工程”大講堂第二季第五場活動,走進黃陂蔡店街姚家山村。市民代表、大學生代表和攝影發燒友一起,參觀老區的旖旎秋色,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老區歷久彌新的奮鬥情懷,聆聽老區人民描紅繪綠振興鄉村的精彩故事。

穿過淅瀝秋雨,載著大講堂聽眾的大巴北行近90公里,進入黃陂北部山區,天空放晴。在姚家山村的村口,莊嚴恢弘的門樓映入眼簾,“武漢抗戰第一村”的金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姚家山村北靠黃牯石山、南臨雙峰山、西面筆架山、東朝夾子溝,寬闊平整的柏油馬路連接武漢、孝感。抗戰年代,姚家山村是崎嶇難行的山溝溝,今天,這裡是生態宜人的美麗鄉村。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在姚家山村中穿行,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印刷廠、醫院等新四軍舊址,散佈在村莊之中,手搖電話機、老式桌椅、脂油燈、紅纓槍……鏽跡斑斑的老物件,訴說著一段段鮮活的革命故事,讓大家肅然起敬,一位市民感慨:正是革命先烈奮勇抗戰,才讓我們擁有如今美好的生活。

2018年,姚家山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萬元,全村整體脫貧。以“綠色”為底色,擦亮紅色文化金名片,以姚家山村為代表的老區人民,振興家鄉發展全域旅遊產業的奮鬥故事,令人期待。

大講堂現場,蔡店街負責人吳曉告訴大家,蔡店既是武漢最北的小鎮、也是武漢最高的地方。全街山環水抱,擁有清涼寨、錦裡溝、姚家山3個4A景區,被稱為“十大荊楚最美小鎮”。

紮根蔡店街8年時間,吳曉言語間充滿了對這片紅色土地的熱愛。他說,以紅土文化為靈魂,蔡店街已著力打造了8大紅土名村,建成7個美麗鄉村示範點,不斷釋放美麗鄉村的文化魅力,彰顯旅遊帶動型新農村特色。全街探索形成“光伏+特色產業1+1”模式,培育出葡萄採摘園、油茶基地、茶園、金銀花基地等特色產業,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在蔡店交相輝映。

“蔡店街正在創建全國首個全域旅遊5A名街,打造生態園林城鎮和民族風情旅遊名街。把蔡店建設成為輻射孝感周邊大悟、孝昌等地跨地市商貿旅遊重鎮,走出一條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雙贏的特色發展之路,我們充滿信心。”吳曉說。

以“紅+綠”為底色,盤活資源、振興老區。大講堂上,姚家山村黨支部書記熊先鋒,向市民代表們講述了該村建設“紅色文化傳統教育”和特色旅遊景區,日子越過越有奔頭的故事,贏得現場聽眾不斷點贊。

源泉村支部委員石曉丹在大講堂上宣佈了一個好消息:該村養生溫泉度假項目即將開發,市民有望不出武漢就能泡上天然溫泉。“項目完工別忘了第一時間通知我們!”市民代表們滿懷期盼地熱烈鼓掌。

從農民到企業負責人,事業安穩後卻心繫家鄉,返鄉再當“新農民”。大講堂上,新洲區回鄉能人、林埠村支書林雲橋,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林埠村繼承革命老區拼搏奮進的光榮傳統,創新產業發展、決勝脫貧攻堅的奮鬥故事。

老區人民的奮鬥精神和嶄新面貌,讓現場聽眾備受鼓舞和振奮。在大講堂互動環節,市民代表們熱切提問:姚家山村裡的革命舊址和老物件,是如何做好保護工作的?鄉村治理進程中,如何為老區人民帶來更多收益?老區建設旅遊景區、打造溫泉村等特色產業,我們市民也想參與,能下鄉為老鄉們做些什麼……一個個樸實的問題,流露出城鄉居民,對革命老區走上新時代美麗富裕路的真心期待。

姚家山村:描紅繪綠打造“旅遊+”產業

村民將農家樂“玩”出了新花樣

武汉“三乡工程”大讲堂走进黄陂蔡店街,“武汉抗战第一村”焕发新活力

蔡店街鄉村振興代表、姚山村黨支部書記熊先鋒演講

“群山環繞,天藍水碧。我們姚家山素有‘武漢抗戰第一村、溼地旅遊第一谷’的美譽,是武漢及周邊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戰遺址建築群體。”談起家鄉美景,黃陂區蔡店街姚山村黨支部書記熊先鋒意氣風發。

古老的建築,殘缺的石壁,掛在牆角的煤油燈……市民代表張先生1994年曾在這裡工作過。時隔多年,回到這裡看到村灣的變化,他興奮地說:“我感覺自己‘穿越’到了革命年代,目睹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蹟,今天不枉此行。”

熊先鋒說,紅色是我們村的文化底色,綠色是我們的優勢資源。

“溪、石、潭、林、湖、亭、島,姚家山村西南的4A景區溼地香溪谷美如一幅精美畫卷”。熊先鋒說,近年來,姚家山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打造“旅遊+”產業,“紅色”“綠色”交相輝映,姚家山村逐漸成為旅遊勝地。

2012年以來,姚家山景區破土動工,姚家山村生態環境煥然一新,旅遊產業迅速發展,村道鋪起了青石板,200餘棟新民居改造完成,連公廁都達到星級標準……遊客們滿意了,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提升了。

村民鄰里關係和諧,熱情好客,美麗的村灣令人流連忘返。熊先鋒說:只有村民真正富裕起來了,村子才能擺脫貧窮的“帽子”。現在,村民還將農家樂“玩”出了新花樣,景區內一家名為“姚記老屋菜館”負責人姚詠軍率先嚐試網上接單。“沒想到網上生意這麼好,完全忙不過來!”現在,姚詠軍在網上接收農家樂訂單派發給鄉親們,讓大家一起賺錢,共同過上好日子。

“現在,村裡開農家樂、辦民宿、出售土特產,多種方式增收創收”。熊先鋒告訴現場聽眾,2018年,姚家山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萬元,增長率高達91%,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源泉村:坐擁“灄水冬溫”溫泉資源

欲建“武漢溫泉度假第一村”

武汉“三乡工程”大讲堂走进黄陂蔡店街,“武汉抗战第一村”焕发新活力

源泉村婦女委員石曉丹介紹經驗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鄉村越來越美了!”大講堂上,蔡店街源泉村黨支部委員石曉丹動情地說。

“以往,村民們住的都是破落泥磚房,通訊閉塞,道路泥濘,河流淤積,環境更是髒、亂、差,一到晚上就黑燈瞎火,生活十分單調。眼下,整修一新的民居、通暢的汙水管網、乾淨的環形路、美麗的花壇、別具匠心的景觀河,戶戶門前有綠陰,瓜果藤蔓纏繞,源泉村美成了一道風景畫。”

石曉丹告訴大家,得益於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源泉村從昔日的貧困村正打造成為武漢脫貧攻堅的示範村、鄉村旅遊的特色村。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完善的設施、淳樸的民風都成了源泉村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依託綠水青山,實現產業致富。2017年,該村回鄉能人肖應東回鄉流轉了村集體50餘畝荒山,成立武漢清風明月發展有限公司,修建敬老院,栽種瓜果林木,併為老年人提供了晚年的依託。同時,在政府支持下,村委會引進了武漢向輝農業和武漢金牛山苗木兩家公司,發展了500畝清茶、油茶基地及300畝苗木花卉基地。“我們還正在打造300畝的生態農業觀光區,進一步促進旅遊開發和生態農業融合。”

好山好水好源泉,搭乘黃陂全域旅遊發展快車,源泉村產業提檔升級又迎來了發展新機遇。隨著黃陂姚姚線、範孝線的正式開通,從源泉村出發40分鐘左右就能直達京珠高速,為該村旅遊發展提供了交通保障。

石曉丹告訴大家,源泉村地處黃陂十景中的“灄水冬溫”景觀帶上,這兒有武漢唯一的溫泉資源,其泉眼面積達50多畝,分佈20多處,日泉量3000-5000噸,水溫長年20多度,市旅遊局已將源泉村列為重點支持單位。立足天然稟賦條件,源泉村全域旅遊藍圖美好。3000畝情人谷森林公園項目,將成為市民山林覓野、戶外探險的好去處。養生溫泉度假村項目,規劃面積400畝,已被姚家山景區列為二期開發項目。按規劃,源泉村將被打造成為武漢市溫泉度假第一村,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之源、養生之泉。

林埠村:從“窮山窩”到“明星村”

讓老區人民在家門口把日子越過越甜蜜

武汉“三乡工程”大讲堂走进黄陂蔡店街,“武汉抗战第一村”焕发新活力

新洲區回鄉能人、林埠村支書林雲橋介紹經驗

新洲區倉埠街林埠村是革命老區村、重點貧困村,也是革命時期第四野戰軍15兵團第40軍某師師長羅金柏先烈的家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浴血戰鬥,在新洲發展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近年來,林埠村藉助脫貧攻堅政策,完善村灣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建成水產養殖和果蔬基地,引進服裝加工產業,實現了集體經濟收入從無到有,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8.6萬元。”大講堂上,新洲區倉埠街林埠村村支書、回鄉能人林雲橋自豪地向大家彙報。

林雲橋是地道林埠人,少時由於家庭貧困而選擇了外出務工。他說,窮則思變,為了養家餬口,1987年,林雲橋來到漢正街做過賣苦力的搬運工,後來又做了批發個體戶,再到成立紡織公司,年入百萬。“可我生在林埠、長在林埠,忘不了故鄉的鄉愁。”於是,林雲橋毅然決定回鄉把村子發展起來。

2017年,林雲橋響應武漢“三鄉工程”號召,懷著回報鄉梓的願景,帶著500萬返鄉投資農業。回鄉後,他首先思考的是如何使家鄉父老致富脫貧,看到田地基本都荒廢了,林雲橋就把土地集中起來進行集約經營。“我流轉了近600畝土地,發展蔬菜水果種植和水產品養殖產業,並創立武漢遊玲種養專業合作社,目的是拉動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如今,該合作社帶動了100多名農戶就業,其中貧困戶有14戶,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4700元。

看著村子慢慢變好,林雲橋為百姓謀福利幹實事的念頭更強了。去年年底,他參加村支書競選,並高票當選。“我利用以往在漢正街做生意的資源,給村裡攬來服裝半成品加工的業務,慢慢地建成一個服裝加工產業,貧困戶在這能依靠自己的針線活實現勞動脫貧致富,現在務工的貧困戶每月能有兩三千元的收入。”林雲橋介紹,同時該村現已建成了450畝的水產養殖基地,計劃打造稻田養蝦、蟹、太空蓮等特色水產品的特色基地,進一步拓寬村集體產業形態。

有了產業助力,村民荷包“鼓”了,村容村貌也更“靚”了。為改善村灣環境,林埠村從小處入手,對整個村灣小巷、房前屋後雜物、私搭亂建簡易旱廁等進行整治,整合了20萬元資金完成2座沖水式公廁改造等。如今,村子美了,大家紛紛開展起“身邊好人”“五好家庭”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每到夜幕降臨時,村舞蹈隊、村腰鼓隊便會相約到廣場上跳廣場舞,或練習腰鼓表演、編新舞蹈……

“現在村子的基礎一天比一天強,我們計劃把林埠村打造成農家休閒、田園採摘、垂釣趣捕、特色民宿等為一體的田園體驗旅遊綜合體,讓更多老區人民在家門口就能把日子越過越甜蜜。”憧憬村子未來的發展,林雲橋滿懷幹勁。

撰文:記者李英波 餘康庭 劉崢 蔡夢婭 胡毅 詹海波 通訊員駱露露 王璐 攝影:記者金思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