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仗全連就剩仨戰友!鞍山老兵深藏功名65載

一張破損泛黃的喜報,裝在相框裡掛在牆上,無聲地訴說著老兵的功勳——因在塔山阻擊戰中表現英勇,立大功一次。

94歲的張貴斌老人凝視著喜報,思緒回到了70多年前的戰場:“七天六夜,我們一步也沒有後退,拼了命地把受傷的戰友揹回來,等打完仗,我們連只剩仨人了……”

老兵的這段歷史,直到今年才為世人知曉。

多少年來,家人、同事和鄰居只知道他是個負過傷的老兵,他從未說起自己的戰鬥經歷和立功受獎。

他把軍功章、喜報都壓在箱底,把四次大功、四次小功的榮譽埋在心裡,整整65年。

打完仗全連就剩仨戰友!鞍山老兵深藏功名65載

張貴斌老人(右)與老伴合影

塔山阻擊戰 全連打到只剩仨戰友

11月5日上午,鞍山海城一個普通居民小區。一戶一樓居民家敞開房門,一位頭髮半白的老大娘正打掃著院子,她身後門楣上,遼寧省政府頒發的“光榮之家”牌匾格外醒目。

記者向老大娘打聽老兵張貴斌家在哪,她直起腰笑呵呵地說:“就是我家啊,我是他老伴兒。”

這是個31平方米的房子,裡屋是臥室,外屋是客廳,沒有廚房。老兩口的女兒住得不遠,平日做好飯菜端過來,陪老兩口一起吃飯。

94歲的張貴斌換上軍裝,佩戴好壓在箱底65年的軍功章,和93歲的丁鳳珍並排坐在沙發上。雖已是鮐背之年,但張貴斌耳不聾眼不花,一點不像90多歲,看起來就像70多歲的人。

說起胸前的軍功章,老人彷彿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

1948年,鞍山剛剛解放,張貴斌在老家海城西柳毅然參軍入伍,他說,妻子當時懷孕不久,“我想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讓人民當家做主。”

“我是四縱41軍後勤擔架營2連3排12班戰士。”張貴斌記憶清晰,他說,入伍不久自己就參加了遼瀋戰役中最為慘烈的塔山阻擊戰。“七天六夜守在戰壕裡,沒後退一步,戰友受傷了我們就拼命揹回來……打完仗的時候,全連就剩仨戰友了!”

一張破損又泛黃的喜報,記錄了老人的戰鬥歲月——因為在塔山阻擊戰中表現英勇,張貴斌老人立下了一次大功。

讓老人難忘的是,北平解放後,他和戰友們在西苑機場受到了毛主席的檢閱。

之後,戰士們跟隨部隊南下,張貴斌先後參與打武漢、打長沙,一直打到桂林,最後因受重傷離開了部隊。

老人指著自己的左腿:“讓彈片打中了,當時就抓了一把土灑傷口上,咬牙挺著繼續戰鬥。”

丁鳳珍說,現在每到陰天下雨,老伴的腿就會疼起來。“我就給他按一按再熱敷。”

“在戰場是盡忠,打完仗要盡孝”

作為戰鬥英雄,張貴斌本可以服從組織安排,到廣州海關或漢口公安局工作,但1954年,他選擇復員回家當農民。

問起其中緣由,老人鄭重地說:“在戰場7年是為國盡忠,但家裡還有老母親,我要回家盡孝。”

回到家鄉,張貴斌把四次大功、四次小功的證書壓在箱底,沒向任何人提起,就連家人也只知道個大概,從沒聽他詳細介紹;同事和鄰居更是隻知道他是一名老兵,並不清楚他立功受獎的具體情況。

回到西柳小碼頭村,張貴斌組建了生產社。丁鳳珍記得,當時村裡連購買馬匹的錢都沒有,張貴斌拿出全部復員費100元錢,夠買一掛大車和三匹馬。

回憶起此事,張貴斌老人說,自己回鄉,不但要保持軍人一心為民的作風,更要拿出雷厲風行的作風,為了讓大夥儘快過上好日子,不能計較個人得失。

張貴斌為人熱心,聽說誰有困難,都會盡力幫忙。83歲的王素清老人對兩件事記憶深刻:一是張貴斌當村書記時曾撿到現金,擔心失主著急,就在原地等了幾個小時,直到失主找回來;

另一件事是張貴斌當信用社主任時,有村民貸款做生意,經營不善,無力償還,張貴斌自掏腰包5萬元替村民還貸款。

因為張貴斌做事總是先考慮他人,又公平公正,甚至甘願犧牲自己的利益,他贏得了村民們的愛戴。

1962年,張貴斌開始在海城農電局工作,早早起來,晚晚收工,給鄉親們立電線杆。“看到家家戶戶的燈泡亮了,心裡特別高興,興奮得睡不著。”

之後他擔任西柳供電所會計,拖著傷腿騎自行車往返15公里外的農電局,近4個小時的路,他咬牙堅持了6年。

農電局同事趙汝策說,當時張貴斌縫了個錢袋子,揣在身上保證錢款安全,送款取款一分不差,是個稱職的會計。

“多做好事、少做錯事、不做壞事”

張貴斌還曾擔任西柳供電所所長和農電器材庫負責人。那個時代物資管理全靠記賬,張貴斌懂農電業務,把器材庫管理得井井有條。1978年張貴斌病退後,農電局返聘他當器材庫守衛,一直幹到1985年,才徹底離開工作崗位。

在一生奉獻的同時,鮮為人知的是,老人離休後從沒報銷過醫藥費。

老人的二女兒張英對此印象深刻:“我父親住院可以全額報銷,但他生病住院後只要恢復到能下床走,就讓我去給辦出院……我說多住幾天也能報銷,但父親說錢省下來,國家能用到別的地方,實際上他出院後也沒去找單位報銷過。”

海城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孫豔明曾從事離退休老幹部工作近20年時間,她的回憶印證了張英的說法:“這麼多年來,張貴斌老人一次也沒來報銷過醫藥費。”

張貴斌與老伴甘於清貧,樂在其中,比起自己,他想的都是怎樣去幫助別人,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兩位老人對名利和物質的要求,簡單到無法更簡單。張貴斌常說的一句話是“黨和父母教育我,多做好事、少做錯事、不做壞事”,他每月有離休金5000多元,但生活節儉,有時撿到舊衣服、舊鞋子,會交給女兒洗乾淨放在門口,供生活困難困難的人自行取用。兒女看老人的衣服舊了,想買兩件新衣服給他們,張貴斌和老伴兒也攔著不讓,說:“有兩件舊衣服夠換洗就夠了”。

“當年和我一起打仗的戰友,一個都不在了。”張貴斌老人說,自己能活到現在,已經比戰友們幸福了,何況現在的日子很好。“我已經得到了很多,我不應該再要求什麼。”

丁鳳珍也說,老兩口都是農民,習慣了過苦一點的日子,何況現在每月還有高齡補貼,已經很滿足了,“希望我和老伴平平安安,希望家庭和睦,這比啥都強。”

為老兵做實事 改善住房保障醫療

對於自己的軍功,張貴斌一瞞就是65年。鞍山供電公司兩年前在建軍80週年做了個專題節目,張貴斌老人也只表示“我們趴在戰友的屍體後面戰鬥,我這個新兵活了下來,火線入黨”,對自己立功受獎隻字未提。

今年,退役軍人事務局反覆核實老兵立功信息,張貴斌才將壓在箱底的軍功章和喜報拿出來,直到此時,他的事蹟才為眾人周知。

張貴斌深藏功勳、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精神令人感動,鞍山市委決定在全市開展向張貴斌同志學習活動。

遼瀋晚報記者瞭解到,鞍山市委、市政府,海城市委、市政府對張貴斌的生活非常關注,為改善老人的居住條件,購買了一套建築面積68.17平方米、價值31.6萬元的住房,以及5999元的電冰箱一臺,盡最大力氣改善老人的生活條件。

海城市中醫院為老兩口聘請了簽約醫生,為兩位老人做全面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每月為老人體檢一次,時刻關注老人的健康狀況,確保老人晚年生活幸福、健康、快樂。

在張貴斌臥室的窗臺上,放著一摞稿紙,上面記錄著老人從新聞上看到的國家大事,有時還會記下自己看過新聞的感受。“我只有小學二年文化,是在部隊接受的教育。”張貴斌老人說,自己和老伴兒很知足,“現在年紀大了,不能給國家多做貢獻,那就不給國家添麻煩,管好自己的小家。”

面對眾人的讚譽,張貴斌說,自己是一名黨員,做的這些事不算什麼,對比黨章做得還不夠。

他在十多年前就立下遺囑,要求兒女不要為自己操辦喪事,“給我蓋一面黨旗,別的不要準備,火化之後把骨灰撒河裡……”

11月5日午後,海城陽光明媚,空氣清新。遼瀋晚報記者與張貴斌老人道別,老人送到門外。在“光榮之家”牌匾下,老兵舉起右手,面對著鏡頭敬了個莊嚴的軍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