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負擔 不搞“一刀切”

央廣網北京11月14日消息(記者王啟慧)“學習一點負擔都沒有,那怎麼可能呢?”今天(14日),教育部在回應中小學生減負問題時表示,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學習負擔,而是要優化學生的合理負擔,教育部門要把握好“度”。

“一刀切減負”讓家長焦慮不安

去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中小學生減負措施》(減負30條),這是第一個全面系統推進中小學生減負工作的文件,明確了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家庭和政府各方責任。目前,已有24個省份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

其中,南京市在開展的新一輪減負工作中的實施辦法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伴隨《南京家長已瘋》一文在朋友圈熱傳,針對減負問題討論的聲音越來越多。文章稱,南京市這一輪減負行動包括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許公佈分數,不許按成績分班;將卷子、課外輔導教材、作業本等納入學生書包的“違禁品”;減少課時,提前放學……文章認為這些行動將導致孩子在矯枉過正的“減負”中失去學習競爭能力,從而在未來高考中失利,部分家長已經陷入焦慮。

南京市教育局對此回應稱,此次行動是聚焦存在問題進行排查,整治糾正不規範的辦學行為,但同時也發現存在對督查工作理解不準確、執行規定簡單化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和部分家長的誤解。

無獨有偶,《浙江省中小學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公佈了33條減負方案,其中,小學生晚9點、初中生晚10點可經家長確認拒絕完成剩餘作業等規定也引來了不少家長的反對和質疑。一時間“減負=製造學渣”“教育減負是一道偽命題嗎?”等話題迅速衝上熱搜榜。

11月5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對此進行首次回應:減負要進行到底,但要有方法、有重點,避免出現無差別、無目的、強制性的減負。

如何找到減負與學習之間的平衡,又如何實現讓“寶寶高興”也讓家長不焦慮的效果?今天,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再次對此問題進行回應。

教育部: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學習負擔 而是優化合理負擔

“對於家長來講,希望孩子打好學習基礎,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這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與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以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目標本質上是一致的。”呂玉剛表示,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學習負擔。學生完成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是其應盡的學習義務和應付出的必要努力,合理的負擔是學生開發智力、激發潛力、鍛鍊能力的必要條件,這不應該視為過重學業負擔。“我們要鼓勵學生認真學習、勤奮學習、刻苦學習,這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同時也要讓學生的努力付出是值得的。”他表示,減負是要減去強化應試、機械刷題、超前超標培訓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過重負擔。

減負是要優化學生的合理負擔。呂玉剛認為,減負不能簡單地降低課業難度,減少作業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減負,應按照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科學減負,有減有增,優化學生課業負擔,使學生負擔保持在合理的、適度的範圍之內。要針對當前學生髮展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問題,加強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實踐,同時按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要,堅持因材施教,提供選修課程、彈性作業和幫扶輔導,積極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保障學生達到國家規定的學業質量標準。

校內抓、校外抓 家長要樹立科學育兒觀念

科學減負,是聯動各方力量的一場戰役。教育部要求,學校要注重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解決好學生學習上“吃不飽”、“消化不了”、需求多樣等問題;要減少考試次數,不得公佈考試成績和排名,堅決禁止分班考試,實行均衡編班。

其次,要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規範培訓行為,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單”制度,切實減輕校外培訓造成的過重課外負擔。

第三,深入推進家校協同育人,幫助家長樹立科學育兒觀念,理性幫助孩子設定人生目標,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參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訓。

第四,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樹立科學的政績觀,不片面以升學率考評學校和教師,更不得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要深化中高考命題改革和招生入學改革,切實提高命題質量,注重考查學生綜合素質,不出超標難題怪題,規範招生入學秩序,緩解競爭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