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劉孟博/文

陳素貞/攝影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位於汝州市區東北九公里風穴山口,隨緣閣風景區內。隨緣閣風景區,環境優美,綠樹成蔭,由根雕奇石展廳、劉溝古寨、劉溝古村落、風穴古道等四部分構成,此外隨緣閣周邊還有神牛塔、花姑奶奶廟、牛王廟、方丈墳等古蹟,是一處集書法、繪畫、奇石、根雕、茶藝、汝瓷鑑賞等傳統文化的交流雅集平臺。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劉溝為風穴山諸水系匯流之處,其發源於風穴寺周邊玉皇山、太祖山、龍山、黃虎山諸壑間。斯水系之在風穴山,實乃大為禪林增色,所呈景跡曰:“小龍門”,曰“珍珠簾”,曰“大慈泉”,曰“君子泉”,曰“桃花岸”等。其水平日淙淙細流,瀦之則塘,疏之則溝,可園可田。每逢夏秋,常漲發黃浪,排壑而下,奔濤怒激,雷吼鯨號。寬闊的溝谷,充沛的水源,茂密的植被,故而很早此地便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臨汝縣文化志稿》所載,劉溝村北之古遺址,系商代先民所留。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關於劉溝村的歷史,始於何時,因代遠年煙,已無考證。查劉溝村名最早見諸文字,乃中佛殿前順治十三年《巡道範老爺手郵風穴地畝來源記》碑,“有寺內老僧祖進□寺左右居民鄉保等,公舉茲寺古來原有香火山地五頃四十八畝,自經變亂,盡已拋荒。復令州牧細查地界,東至老風穴東嶺為界,西至劉家溝中心為界,南至馬鞍山白楊樹為界,北至白石龕煙牛嶺為界,扎勘明白,照依前例永充十方常住。予仍捐俸為買耕牛貳俱,招佃土民冀成雲、常敬、於瑞、範繼輔、李應文、範繼春六戶,免其徭役,歷年開恩以助佛前香燈及十方禪衲終歲之費。嗣後,不許里民妄報糧畝,私行科派。”據村中現年90歲的禹順興老人講述,劉溝村土地改革時,村中有劉、孟、孫、魯、康、禹、崔、張、王、馬、梁、莊、鄭、楊、郭、婁、李、喬、姚等十九個姓氏,50多戶居民,總人口180人,分佈於溝內兩側的窯洞居住,至1975年以後,陸續由溝中搬遷到溝東岸定居。劉溝村民,當時均為風穴寺所屬佃農,耕種這寺裡的1200畝耕地,每年作物收成為寺僧與佃戶對半平分。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劉溝為風穴寺進山的必經之路,舊時由石崗、劉莊、崔莊、崔堂、馬莊到風穴寺的香路終點便是劉溝,至劉溝後,沿溝底古道,經苾芻園(今夷園)、下塔林、玉帶橋徐至寺內。歷代文人雅士所遺詩詞文章,對劉溝至風穴寺的這段古道風景,多有描述。清代任楓《風穴志略》山水曰:“凡登臨者,由谷口而入,置身蔥翠之中,紆迴三里餘,應接不暇,而後至此。紅樓綠樹,峭壁曲流,結聚穾窔,天闢藍若。”清代尹耕雲《風穴山遊記》曰“出城東北行十八里,遙望岡巒起伏如蹲獅臥象,毛氋氃,纁碧色。漸近,則叢柏蔽其上下。山有口,砥道紆迴,高柏翼兩旁,如偃虯,如植鬼,木身紋理皆糾紐蟠屈無直致者。再進,則竹林萬竿,碧玉蔽映天日。”清代翰林督學劉師恕《遊風穴白雲寺》一詩對風穴古道之景緻,亦大加讚賞,曰:“入山惟深松,聞鍾知古寺。一徑絕復通,兩崖曲以邃。容與水石間,車馬有閒致。不待叩禪關,已識靜者意。”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劉溝古寨乃周邊居民,在地方不靖之時,依險所建的防禦避難場所,該寨建在溝中的一塊高臺之上,佔地面積約十四畝,依託臺地易守難攻的特點,在土崖上人工夯土築寨。據禹順興老人講,劉溝寨僅設北寨門,門券上有寨樓一間,供奉武聖關羽,並有鐵炮,民國後期寨門被十三軍毀壞。通過觀察劉溝寨遺址,現存的南寨牆人工夯築痕跡最為明顯,其他三面寨牆已難覓蹤跡,結合汝州地區圩寨修築情況分析,及村民描述,劉溝寨為清同治年間,村民抵禦捻軍所築可能性較大。此外當地有傳說則稱,劉溝寨古昔為“劉亭寨”,劉亭乃光武帝劉秀手下大將,曾屯兵駐紮於此,因資料彌缺,此說暫時難以得到印證。至於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在田間發現的古墓及古陶片、漢畫像磚等,則與古人的生活居住有密切關聯,劉溝周邊兩漢以前之古遺址不勝枚舉,如槐樹尹遺址、榆疙瘩廟遺址、一五張遺址、金溝遺址、武窯遺址、望嵩文化廣場漢墓群、張莊漢墓群、望城崗古墓群等,劉溝發現之古墓葬亦為其緒餘。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汝州訪古     劉溝古寨暨風穴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