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一支先民,1800年前來到中國,如今改漢姓,仍具備原相貌特徵

伊朗人長什麼樣?

在我們的印象中,伊朗人皮膚白,高眉深目、睫毛彎長,捲髮,毛髮旺盛濃黑,很多大鬍子,性格中透露著一種剛毅。他們的長相和歐洲人似乎更接近,而和我們東亞人有著明顯的區別。

伊朗和我們隔得很遠,過了河西走廊,還得穿越幾個斯坦(中亞五國)。不過,伊朗卻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所以,我們歷來和他們有著很深的交流。

在1800年前,有一支伊朗先民就曾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在這裡定居下來,改成漢姓(安姓),如今,他們已經成為我國安姓的一支重要組成部分。

1800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支伊朗先民為什麼會不遠千里來到我國呢?且聽筆俠慢慢道來。

要說中西文化的交流就不得不提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從漢代開啟的,為了打通這條通道,大漢帝國還發起了多起戰爭。

當時,世界上並存著4大帝國,最西方的,是羅馬帝國,最東方的,就是我們大漢帝國。而在兩大帝國之間,還存在這2個區域性的帝國,就是絲綢之路上的貴霜帝國安息帝國。如圖:

伊朗一支先民,1800年前來到中國,如今改漢姓,仍具備原相貌特徵

其中的安息帝國(又稱帕提亞帝國),就是伊朗的前身。

當時的安息國王米特里達梯四世去世以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原名已失傳,即後來的安清)。但安清並不熱衷於當國王,而是潛心佛法,熱衷於佛學的傳播。於是,他將王位讓給了自己的叔叔沃洛加西斯四世,自己則帶著隨從,來到了文化璀璨的東方神土。

伊朗一支先民,1800年前來到中國,如今改漢姓,仍具備原相貌特徵

當時的大漢天子是漢桓帝,他將安清安排在了帝都洛陽。安清很快融入了華夏文化,學會了大漢的語言,並按照漢人對安息的稱呼改姓“安”,還給自己取了表字“世高”

伊朗一支先民,1800年前來到中國,如今改漢姓,仍具備原相貌特徵

安清一邊學習漢文化,一邊到處講經,在熟練掌握漢語後,他還把梵文佛經翻譯成漢文,供東方人參詳。安清先後譯出了39部經論,對佛經在中國的傳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安清也是我國較早的一支安姓,他們的結局也隨著我國曆史的演變而改變。

漢桓帝后幾十年,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混亂時代,三國隨之到來。洛陽一度遭到董卓的焚燬和匈奴的劫掠,安清的後裔在這些災難中應該進行了一些遷徙,後來逐漸遍佈全國。

目前,這支安姓後裔主要分佈在甘肅武威、湖南常德這兩個地方,他們依然還保持著原有的相貌特徵,但已完全融入到東方的文化了。

伊朗一支先民,1800年前來到中國,如今改漢姓,仍具備原相貌特徵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賨人客》,號“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注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