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01 間隔十年,他一手製造出兩個高分傳奇

11月15日,4k修復版《海上鋼琴師》登錄中國影院。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這部誕生於21年前的電影,此前雖未在國內公映過,但不少觀眾早已見過它的真容,也對它所講述的故事有所瞭解。

那麼,會有人買票去看看過的故事嗎?

2012年《泰坦尼克》重映時,狂卷10億,實為例證。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當一部電影能夠接受時間檢視,成為經典之作,人們願意花錢重溫,是對電影藝術的支持,也有為懷舊買單的成分。

《海上鋼琴師》最終票房成績如何,尚且拭目以待。

而在感受高清版本帶來的驚喜之前,小劇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同一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於1988年執導的另一部口碑之作,《天堂電影院》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甚至於私心來講,我更希望是後者藉助技術手段而再次高光。

同為豆瓣9.2高分片,《天堂電影院》與《海上鋼琴師》都是電影愛好者收藏片單中的翹楚。

按得獎多少論,前者拿獎拿到手痠,先後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等多項大獎。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珠玉在前,後者於歐洲電影節得了攝影獎和金球獎的最佳配樂,竟顯得少了點。

當然,影迷不以獎盃論高下,兩者都是一生中多刷而不厭的影片,但如果二者只能擇其一,我願意為《天堂電影院》反覆“浪費”生命。

02 故事樸素,內涵豐富

首先,《天堂電影院》本身對電影藝術懷有敬意,可謂影迷知音。

影片圍繞西西里島上的一個電影院展開,鎮上的居民以觀影為樂。

看電影,是孩子們瞭解世界的眼睛,也是大人們緩解生活重量的小憩,每個人都視影院如天堂。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影片中出現過這樣的情節,一日放映時段已經結束,居民們還擠在影院門口不肯散去。

老放映員艾佛特將放映機轉向影院外的牆壁,帶來了一場露天電影,眾人歡愉。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而在影片末尾處,電影院將被拆除時,居民們又自發聚攏在影院前,依依不捨。

這般情緒很容易引起愛電影人的共鳴,光影故事和生活感受發生交融,我們跟隨電影哭過笑過,也在銀幕前得到心靈按摩。

導演楊德昌曾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鎮上很多人一輩子也許並未見多識廣,但他們通過電影看遍人間悲歡離合,人生得以拓展,這也是全球影迷愛電影的理由。

簡而言之,影片中居民愛看電影,而看此片的觀眾愛它懂得影迷心。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其二,電影說明了如何做一個快樂的小孩。

老放映師艾佛特很喜歡聰明伶俐小男孩的薩爾瓦多,大家都喊他多多。

在父親缺席的情況下,艾佛特是多多的朋友,也是第一個幫他與電影親密接觸的老師。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迷上電影的多多,在艾佛特因膠片失火導致失明後,擔起放映之任。

一格格膠片傳動的陪伴,多多既體味著童年裡最快樂時光,也找到了人生夢想的初印象——與電影為伴。

在課堂,他調皮搗蛋,可放映電影時卻認認真真。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放映電影的意義不止在於有助於多多培養專注力,更重要的是那些被剪掉的接吻鏡頭在一個孩子眼中並不“骯髒”,反倒解禁了對愛的感知力。

從這個角度看,多多的童年挺幸運,而如今有多少兒童卻是被“綁架”進各種興趣培養班,耗錢費時且不說,孩子真的對其感興趣嗎?人之初,又從中吸收到多少對性情裨益的養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值得反思的是許多家長往往把自己意志當成孩子的任務。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第三,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主題在於回憶與尋找。

作為著名“尋找三部曲”的第一部,《天堂電影院》奠定了“回望”的意義。

從出生於小鎮的普通青年,到享譽世界影壇的知名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與影片中的多多有相似處,都是為夢想離開故土,在回溯往事時找尋自我。

這樣的回溯又可以分為兩層內容:

過去與現在。

影片藉助倒敘的形式,讓觀眾看到一個人的兩種生存狀態。

突然接到艾佛特去世的消息,相隔三十年,多多才重返家鄉。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人生導師艾佛特不在了,曾經的電影院倒了,舊人舊物已不復從前,不過朱塞佩·託納託雷花費大量篇幅追憶過去,並非旨在唉聲嘆氣。

在意式幽默襯托下,無論是艾佛特載著多多行在鄉間小路,還是主教大人搖鈴要求剪去接吻鏡頭的情景,過去都代表著一種平靜歡快的生活景象。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託納託雷頌揚過去美好時光的珍貴,同時不否定變化的積極力量。

艾佛特曾對少年的多多說,“你如此年輕,世界是你的。而我老了,我不想再聽你說,我想聽人們談論你。”

話裡含著無奈,也飽含對多多的期許。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他激勵多多走出小鎮,因為他知道平靜的另一面是封閉,只有闖出去,才能實現電影夢。未來從不等待,過去終將慢慢消失,無法阻止的是世界一直在發展變化。

而已是人生贏家的多多懷念過去是為了找回初心。中年的多多啥都不缺,常換女朋友,時常倍感寂寞。

為什麼得償所願,反而內心空了一塊?

這其實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難題,就如我的朋友,農村苦孩子出身,打拼多年,終於在大城市買了人生第一套房。本以為他是春風得意人,卻自此患上“幹啥都提不起勁的病”。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財富或者名望本身並不能帶來快感,能讓你倍爽的也不是所謂登臨人生巔峰的那一刻,有意義的是你曾經為夢想流汗的樣子,也只有你自身才會有使你覺知幸福的能力。

離開小鎮前,艾佛特曾“狠心”嚇唬多多,如果混不出個樣子就別回來,同時他又在耳邊叮嚀,“不管做什麼工作,都要熱愛。”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是啊,動力源於熱愛,成功陷於熱愛,而無力毀於遺忘熱愛。踏上故鄉的土地,多多記起的不只往事,更是與舊日那個純粹、真誠的自己超時空對談。

換句話說,一個人清晰回望來時路,才會為當下找回生活的熱情。

二十歲前,我們像少年多多,一半壯志一半躊躇,要做的是加法,加倍爭取夢想;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中年之後,我們要做的減法,不為得到的東西多累,如孩子一樣迴歸素心。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情感與理性

成名後,多多沒有組建起自己的家庭,他不是不想,而是放不下一段年少的初戀。

十幾歲時,多多對漂亮女孩愛蓮娜一見鍾情。窮小子追銀行家千金,自然不容易。

幾番傻氣加真心,多多總算打動愛蓮娜之心,卻引起家長強烈反對,造成阻隔。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眼看多多即將入伍,愛蓮娜被父母拽著就要搬家,分離前兩人約定再見一面。


可多多等來等去,沒等到。一對戀人,就此離散。

愛蓮娜為啥失約?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這裡需要說明,答案因公映版和導演剪輯版有所差別。

公映版沒做過多交代,錯過就是錯過了,就如錯過了那年大雨,不需要刨根問底,只是因為遺憾,所以念念不忘。

導演剪輯版則安排了多多與愛蓮娜多年後再見,面對面講出因為所以然。

箇中原因戳痛人心,其實當年愛蓮娜赴約了只是遲到了一點,而等不及的多多往愛蓮娜家趕,兩人恰巧誤了時機。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這還不算慘,徹底掐死他們愛情希望的竟是艾佛特!是艾佛特向多多隱瞞了愛蓮娜留的口信,是艾佛特對愛蓮娜說謊,告訴她多多打算分手。

精神之父突然變成愛情“劊子手”,別說主人公多多有怨言,當觀眾的我第一次觀看時一下都難接受。

記得當時大學老師提問,追夢和愛情哪個更重要?

我答,都不能少,我都要。

如今,我不得不承認,此事自古難兩全。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艾佛特勸多多,“你一直待在這裡,就以為這是世界中心”。所以,他“殘忍”掐斷了多多的感情線,促使他去服從理性去立業。

該先立業還是先成家,也許每個人心裡自有天秤,傾向一邊,另一側就失落。

留在鎮上娶心愛女孩,做無名之輩快樂呢,還是名震天下做大導演歡喜些?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生活教會我們的是,現實沒有如果,眼前就是真實的結果,重要的在遺憾中找到平衡,達成和解。

影片中的和解採取了一種巧妙而感人的方式,艾佛特留給多多的遺物是一卷舊膠片,諸多經典電影如《羅馬假日》中的情侶接吻鏡頭一一重現時,多多淚水難抑。

這些被剪下的鏡頭是幼年多多懵懂的好奇,此刻化作老艾佛特無聲的愛,而觀眾也明白了這個老人的良苦用心,惟願成才罷了。

而不論公映版還是導演剪輯版,影片闡釋相同的態度,對於曾經不圓滿的感情,與其耿耿於懷,不如放下來得輕快些。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03 同樣是念舊,《天堂電影院》比《海上鋼琴師》樂天

從前文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天堂電影院》所揭示的主題是偏向積極的,就算故土舊貌不在,伊人無緣,但主人公的懷舊之旅得出最終結論是向前看。

而同樣是和回憶與找尋有關,《海上鋼琴師》則基調悲傷了些。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主人公“1900”生在船上,死在海上,音樂天賦在船上實現,愛情於船上萌芽,但他終究沒能離開漂泊,實現靠岸。

這與人物迥然不同的成長環境有關,“1900”無父無母猶如滄海一扁舟,他沒有經歷過人間煙火,也就對彼岸望而卻步。

船,是他的寄居地,卻俗世意義上的家。在船上,他始終孤獨,也安於孤獨。

《海上鋼琴師》導演前作,它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活該

在我看來可以這樣理解,生於小鎮的多多反映的是人類生活的世俗面,需要腳踏實地,也必須接地氣;

而船上的1900是浪漫化的精神符號,他不食人間煙火,如同地球在宇宙中孤獨的身影。

在光影世界中,找尋生活的答案,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今天的日子會成為明日的回憶,唯有與熱愛同行,不負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