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OLED、QLED、ULED、Mini-LED、Micro-LED的區別

電視的鼎鼎大名相信所有想買電視的消費者都應該很熟悉了,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電視都屬於LED電視。LED全稱Light-Emitting Diode,英文看上去高大上得很,其實翻譯過來就是發光二極管。

有些朋友可能要問了,LED電視不是液晶電視嗎,怎麼成了發光二極管了呢?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前幾年的“LCD”電視,其實LCD代表的才是液晶電視(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意思,而LED電視,指的是採用液晶面板作為顯示介質,採用發光二極管作為背光模組的電視。現在的LED電視其實也是LCD電視,而過去的“LCD”電視,其實應該叫做CCFL電視(冷陰極熒光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至於LCD電視的叫法,只能說是廠家與商家的一種誤傳了。

LED電視其實指的是電視的背光是由LED燈珠組成

ULED

  ULED是海信電視上搭載的一種顯示技術。嚴格意義上說來,其實ULED並不是一種技術,而是海信LED電視上搭載的各種顯示技術融合而實現的效果。除了比較通用的畫面亮度、色彩等參數的優化之外,ULED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技術是分區控光。

ULED已然成為了海信高端電視的標誌

  由於液晶面板只會顯色不會發光,因此液晶電視是靠背光模組來照亮的。而普通液晶電視只能同時開閉一整屏背光,這就造成了液晶電視在顯示暗處的時候黑的不徹底。而分區控光是把背光分成N個分區,通過智能識別圖像來對背光進行控制,亮的地方開啟,黑的地方關閉,實現更好的畫質。

動態背光可以識別圖像內容來控制背光

  需要注意的是分區控光並不是ULED獨有的技術。ULED電視一定有分區控光能力,但帶有分區控光功能的電視則不一定是ULED電視。

Mini-LED

先說說Mini-LED技術,Mini-LED在平板顯示領域應指次毫米發光二極管(Mini LED)。Mini LED技術是把顯示屏側邊背光源幾十顆的LED燈珠,變成了直下背光源數千顆、數萬顆,甚至更多的燈珠。據測算,一臺55英寸電視的背光單元(BLU)需要約40000個mini LED,一臺智能手機面板約需要9000個。

Mini-LED技術只是一種對現有的LCD顯示技術的背光提升技術,

它大幅可以提升顯示面板的色彩效果,以及對比度,但同時顯示面板成本也會隨之大幅提高。

MiMini LED作為Micro LED的過渡產品,比OLED具有成本、量產等方面的優勢,為Micro LED打響前哨戰。

MiMiniLED模組成本低於OLED。比如,採用Mini LED背光設計的TFT LCD電視面板,價格只有OLED電視面板的六至八成,但亮度、畫質都與OLED相近。

Micro-LED

說完Mini-LED,再來說說Micro-LED。簡單來說,Micro-LED相當於戶外LED廣告牌的縮微版,即將一個個LED燈通過半導體技術集成到半導體芯片上,形成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陣列,每一MicroLED 就是一個像素,可單獨驅動點亮,像素點距離在微米量級。

由於Micro LED 是一種自發光技術,其優點包括低功耗、高亮度、超高解析度與色彩飽和度、反應速度快、超省電、壽命較長、效率較高等,其功率消耗量約為LCD的10%、OLED的50%。而且從結構上講,Micro-LED比TFT-LCD,以及OLED要簡單很多。

在生產技術上,其Micro LED Display綜合TFT-LCD和LED兩大技術特點,在材料、製程、設備的發展較為成熟,但也有幾個關鍵生產步驟有待突破。

由於Micro-LED技術產品規格遠高於目前的TFT-LCD或OLED,目前以蘋果為代表的巨頭正在大力研發該技術及產品。

2018上,三星展出了全球首款使用Micro LED顯示技術的模塊化電視,預計在2018年第三季度正式出貨。同時,三星將在7月啟用在越南的Micro LED工廠,成為全球首個成功量產Micro LED電視的企業,

LED芯片由三安光電提供。

一文讀懂OLED、QLED、ULED、Mini-LED、Micro-LED的區別

QD-LCD

說完LED發光的再來說量子點發光。量子點是一種無機半導體納米晶體,通常由鋅、鎘、硒和硫原子組合而成,其結構由內到外分為核、殼、配體三層。當受到光或電的刺激時,量子點會發光,光的顏色由量子點的組成材料和大小形狀決定。在理想狀態下,通過控制量子點材料直徑的連續變化,可以得到接近自然光的連續光譜效果。

所謂QD-LCD,即是量子點薄膜應用於傳統液晶屏幕中,以量子點技術來取代藍光LED光學封裝材料中的黃色螢光粉,來增幅色域和亮度。藍光LED 背光源發出的光經過量子點膜轉變成紅色和綠色,實現全綵顯示。QD-LCD技術是對LCD 顯示技術的一種改進,本質仍舊是背光源下的LCD顯示技術。3M和Nanosys聯合開發的量子點膜已經應用於LCD顯示領域,並可以實現全綵顯示。

量子點膜最大的優勢是可靠性高,可以兼容LCD 傳統的背光結構,只要用藍色的LED 替代掉LCD 中的白光源就可以完成顯示面板的改造。QD-LCD 技術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充分利用TFT-LCD 的產線進行生產,可以降低生產的成本。

QLED

  不知道各位對於量子點這個概念是否熟悉。沒錯,QLED就是搭載了量子點(Quantum Dot)的LED電視。

  量子點是一種新興的發光材料把它與LED進行結合之後的QLED電視,色彩表現驚人。QLED電視的色域甚至可以超過100% NTSC色域,不僅將傳統LED電視72% NTSC與專業廣色域LED顯示器92% NTSC的色域覆蓋遠遠拋開,甚至具有與OLED一較高下的資本。

量子點發光材料

基於電致發光特性的量子點發光二極管顯示技術,利用量子點在電驅動下的自發光作為顯示基礎,將量子點材料本身作為二極管的發光材料,實現圖像顯示。

其結構與OLED技術非常相似,主要區別在於QLED的發光中心由量子點物質構成。QLED技術具有對比強烈、節能、視角廣、色彩飽和度高等優點,產品更加輕薄,是一種十分有發展前景的顯示技術。

發光結構與普通OLED相似,區別是發光物質由有機物變成了無機物量子點。

1.由於OLED採用有機材料,三種發光材料壽命不同是自身不可逾越的致命傷。而量子點晶體為非有機物,所以工作狀態更穩定,壽命更長,成本也更低。

2.因為工藝複雜,生產良率過低一直是大屏OLED難以克服的問題,而QLED工藝流程相對簡單,在大規模量產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3.QLED色彩表現更加完美,色域可輕易達到最嚴苛的色彩標準BT202090%以上,而OLED電視色域雖然遠超傳統LCD電視,但在BT2020標準下,大概為70%左右。

4.在同等劃質下,QLED的節能性有望達到OLED屏的2倍。

QLED顯示技術前景光明,但現階段依舊是光質發光(需要背光源),根據產業保守估計預計還要4~5年才有可能實現電質發光(自發光),而OLED天然就是自發光,畫質和形態上的潛力巨大。

一文讀懂OLED、QLED、ULED、Mini-LED、Micro-LED的區別

OLED

  最後這個OLED,全程叫做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雖然名字看起來差不多,但和之前幾個“X”LED,甚至與LED電視本身都截然不同。

OLED具有自發光屬性

  不管是ULED、QLED、GLED還是各種“X”LED,本質都屬於LED電視,而LED電視的本質其實是液晶電視。但是!OLED雖然也是LED的一種(材料本身),OLED電視卻不屬於LED電視。原因在於,之前講過所謂的LED電視其實是指的電視的背光,但OLED電視是沒有背光部分的。OLED這種介質,不僅能顯色,還可以自發光。

  OLED電視這下NB了,不僅結構簡化了,電視可以做得更薄,甚至做成各種彎曲的造型,而且還沒有液晶背光不均勻帶來的各種問題,色彩表現也非常出色,也沒有拖尾等液晶的“原罪”……優點這麼多,難怪被業界稱為下一代顯示技術。

OLED電視比液晶電視結構更簡單,意味著機身可以更輕薄身為有機材料的OLED可以任意彎曲

  然而OLED電視也並非樣樣俱全。至少目前的OLED技術來說,壽命還比不過各種液晶電視,而且當年困擾等離子電視的燒屏問題在OLED電視上也依然存在。最重要的是,現在OLED電視的價格還是比LED電視高出不少,而且在色彩和對比度等畫質的問題上,也正在受到量子點電視和具有分區控光的液晶電視、HDR電視的猛烈阻擊,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一文讀懂OLED、QLED、ULED、Mini-LED、Micro-LED的區別

雖然OLED、QLED、Micro LED均屬於自發光技術,但QLED由於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以及工藝上的不完善,
至今未能真正實現自發光

Micro LED技術雖然已經有不少廠商展示過機型,但仍然面臨全綵化、生產良率、散熱以及發光波長一致性的問題,距離產品正式量產恐怕還需要一定時間。

而OLED是目前唯一落地於消費級市場的自發光技術,有明顯優勢。2019年或許是顯示技術領域紛爭的重要節點,到底最後誰能扛起這面大旗,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