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或許是大自然的一次警示

非洲豬瘟,或許是大自然的一次警示

今年3月以來,豬肉價格一飛沖天。

據統計,上月我國生豬肉價格峰值達41元每公斤,較年初12.15元每公斤的價格已翻三倍有餘(數據來源:中國養豬網)。

豬肉價格飛漲的背後,是非洲豬瘟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

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官網統計,截至2019年10月底,國際上共有27個國家發生非洲豬瘟疫情,新發生疫情13826起,與2018全年相比通報國家數增加了9個,疫情暴發次數增加近兩倍,撲殺病例數增加8倍有餘。(注:各國向OIE通報疫情並非強制,存在有國家未報告或未及時報告疫情暴發的情況,因此本數據可能被極大低估)

非洲豬瘟,或許是大自然的一次警示

讓人難以想象的是,爆發如此劇烈的非洲豬瘟並不是近年才被發現的。

關鍵詞:豬瘟疫

早在一九二一年,東非國家肯尼亞就報告發現豬瘟疫情,當地感染的家豬幾乎全部都發病死亡,隨後整個非洲大陸成為非洲豬瘟最早的重災區,這也是“非洲豬瘟”名稱的由來。但由於撒哈拉沙漠的阻隔,在最初爆發後的半個多世紀裡,疫情都只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傳播。

20世紀中葉後,航海、航空技術日漸發達,各大洲人員貿易往來頻繁,該病毒才開始在歐洲、美洲和亞洲蔓延。

如今,非洲豬瘟疫情已成為全球性的養殖防治難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也已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為何發現已近百年,

非洲豬瘟依然是世界性難題?

目前,國內外均沒有有效的非洲豬瘟疫苗,主要是由於豬瘟病原生物學特性決定的。

非洲豬瘟的病毒基因(ASFV病毒)組結構複雜:病毒編碼150多種蛋白中,超過一半的蛋白功能尚不明瞭;基因序列較易突變,目前已確認的就有24種基因型;免疫逃逸機制複雜多樣,可逃避宿主免疫細胞的清除。

此外,非洲豬瘟病毒還具有免疫抑制、木馬機制等效應的存在,給疫苗研製工作帶來更大挑戰。

非洲豬瘟,或許是大自然的一次警示

非洲豬瘟病毒多層結構信息

現階段已研製的一些非洲豬瘟疫苗,只能誘導產生一定水平的抗體,並不具備中和非洲豬瘟病毒的能力,無法達到有效防控非洲豬瘟的目的。

基於國際非洲豬瘟防控經驗,當前首要任務依然是完善非洲豬瘟綜合防控措施,同時強化新型免疫技術攻關

豬瘟病毒的特點及傳染途徑

要想做好豬瘟的防控措施,就要先了解病毒的存活機制。簡單來說,非洲豬瘟病毒有三大特點:

耐低溫:豬瘟病毒特別耐低溫,在冷凍的環境下可以存活好幾年,所以冷凍豬肉並不安全。

喜髒亂:在不同的介質中,特別是在富含有機物的環境中,它的存活能力更強,因此豬場髒亂更容易給病毒存活的機會。

抗酸鹼:豬瘟病毒對pH值的耐受範圍非常廣,從3.9-11.5的pH環境都可以存活,擁有極強的生存能力。

非洲豬瘟,或許是大自然的一次警示

非洲豬瘟病毒的易感宿主主要是家豬、野豬和蜱。

傳染源是感染的動物,包括豬、野豬和脾以及它們的排洩物、分泌物。

傳播途徑一般是人類的活動,包括人、車、物,只要有接觸就可能感染和發病,這是非洲豬瘟非常重要的特點。另外還包括叮咬傳染途徑:蜱的叮咬、蚊蟲的叮咬等等。

有專家指出,由於生豬飼養門檻較低,後院養豬、廚餘餵食在重度依賴豬肉的亞洲十分常見,但是這種低成本飼養法容易形成生物安全漏洞。不少農戶在發現病死豬時甚至急忙宰殺販賣,進一步導致病毒傳播;或是養殖戶秘而不報,加上執行隔離不嚴,導致錯過在疾病散佈的前期採取控制措施。

非洲豬瘟給我們的“禮物”

如果說非洲豬瘟對我們還有一點正面影響的話,就是所謂的生物安全了。

本次疫情是一面照妖鏡,將所有東西照得一清二楚——我們的防疫體系怎麼樣,地區、有關部門以及豬場的管理能力、危機處理能力怎麼樣,各級領導的責任擔當、從業人員的素質、專業人士和科學家的能力如何,在疫情中都經歷了一次考驗

提高生物安全、設施建設、技術培訓上,政府的財政支持必不可少。但中國由於養殖規模大,養殖戶數量過多,全面實施扶持補貼並不現實,大部分養殖戶只能通過提高養豬販豬的收入,來抵消生物安全防控的成本。這麼看來,或許豬肉漲價也是一種必然——要麼投入到前期防控中,要麼等待瘟疫來襲。

非洲豬瘟,或許是大自然的一次警示

中國數以百萬計的獨立養殖散戶,至少佔據了生豬存欄量的半壁江山,這使得任何有效的政策措施都難以快速順利貫徹到位。以防控非洲豬瘟為契機,改進中國養殖行業的結構體系,有效發揮地方協會和養殖合作社的組織作用,增強規模企業和簽約農戶的聯繫,才是我們在非洲豬瘟中能得到的最大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