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到底從何而來?其實《聖經》中早有啟示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西方人認為他們的文明來自希臘和羅馬。但是希臘哲學家自己卻時常說他們紮根在一個更加古老的源頭。後來,回到歐洲的旅行家們報告了埃及的存在,以及那些宏偉莊嚴的金字塔和有一半都被埋進沙裡的神廟——它們被一個名叫斯芬克斯(Sphinx,獅身人面像)的巨石怪物守護著。

拿破崙於 1799 年到達埃及的時候,曾帶領他的學者們研究並試圖解釋這些古代奇蹟。他的一位官員發現,在靠近羅塞塔的地方有一塊石板,是公元前196 年刻立的,上面用古埃及象形文字雕刻了一個宣言。

對古代埃及文字和語言的解讀,以及考古學的成就表明,早在希臘文明之前,埃及文明就有了很高的成就。資料記錄,在大約公元前 3100 年,古代埃及人就有了皇室和王朝,比古希臘文明早了整整 2000 年。在公元前 5 世紀到4 世紀的時候,它進入了黃金時期。古希臘在它的面前與其說是起源者,不如說是後來者。

人類文明到底從何而來?其實《聖經》中早有啟示

那麼我們文明的起源是在埃及嗎?

這貌似是一個較為合乎邏輯的結論,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古希臘的學者們的確描述過他們對埃及的拜訪,但他們的知識來源卻在另一個地方被找到。愛琴海的前希臘文明——克里特島上的邁諾安文化和邁錫尼文化證明其集成的是近東文化,而不是埃及文化。敘利亞和安納托利亞是一個早期文明通向真正希臘文明的主要通道,而非埃及。

值得注意的是,多里安人入侵希臘和以色列人逃離埃及後入侵迦南,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發生的(大約是公元前 13 世紀),學者們為不斷增長的閃族文化和古希臘文化的相同點而著迷。居魯士·H. 戈登在《被遺忘的文字》和《邁諾安語言的證據》等書中,通過使用一個早期的克里特文字,稱之為A線,代表了一種閃族的語言,從而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他的結論是:“希伯來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模式充滿不同尋常的相似。”他指出,很多島嶼名字,如克里特,在克里特語中是 Kere-et,意為“築有城牆的城市”;在希伯來文中,其意思同樣如此,而且也有和閃族神話中克里特之王相對應的神話。

甚至古希臘的字母表,也就是拉丁文和我們現在的字母表的源頭,也是來源於近東的。古代希臘歷史學家自己曾寫過,一個名叫卡德摩斯的腓尼基人帶給了他們字母表,其中包括和希伯來字母表相同數目的字母,連順序也一樣。

這在特洛伊戰爭到來時是希臘唯一的字母表。在公元前 5 世紀的時候,字母數目被詩人西蒙尼德斯增加到了 26 個。希臘和拉丁文,以這種方式成為我們整個西方文化的基礎。通過對比各種名詞與符號,甚至對比很久之前的近東字母表和很久之後的希臘文及拉丁文,都可以輕鬆地證明它們源於近東。

人類文明到底從何而來?其實《聖經》中早有啟示

當然,學者們意識到,在公元前 1000 年以來希臘與近東的接觸,隨著波斯於公元前 331 年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擊敗而走向了終結。希臘文化記錄了很多關於這些波斯人以及他們土地(也就是今天的伊朗)的資料。根據他們國王的名字——居魯士、大流士、薛西斯以及他們女神的名字來判斷,它們都是屬於印歐語系的,學者們現在相信了他們是來自接近裡海的某個地方的雅利安人的一部分。一直到公元前 2 世紀最後,他們向西到達了小亞細亞,向東到達了印度,向南到達了《舊約》中提到的“米底人和帕西人的領地”。

並不是都這麼簡單。比如居魯士,被認為是“耶和華的受膏者”——這是希伯來神和一個非希伯來人之間的奇怪關係。《以斯拉書》中說,居魯士收到了在耶路撒冷重建神廟的任務,便按照耶和華的要求開始了行動。他稱耶和華為“天堂的神”。

居魯士以及他那個王朝的其他國王自稱為阿契美尼德人——在由王朝創建者傳承 Hacham-Anish 這個頭銜之後。這可不是屬於印歐語系的頭銜,但在閃族語系裡卻是完美的,因為這是“英明的人”的意思。大體上,學者們忽略了去檢查耶和華與阿契美尼德女神口中的“英明的主”的諸多共同點。後者被畫在了大流士的皇族印章上,可以看到,他待在一個長翅膀的球中,並在空中盤旋。

人類文明到底從何而來?其實《聖經》中早有啟示

古代波斯文明的根基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巴比倫和亞述帝國。在那些古代奇蹟裡出現的文字形符號,在一開始只被認為是裝飾用的設計圖案。英伯格·凱普費爾於 1686 年造訪了古波斯帝國都城之一的波斯波利斯,他描述這些圖案時稱其為楔形,從此,這些圖案就被稱作楔形文字。

人們在努力地破譯這些古代文字的時候,越來越清楚地發現,這些文字跟兩河流域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及高地上出土的人造物品與碑刻上的文字,屬於同一種文字。出於對這些瑣碎髮現的興趣,保羅·艾米利·博塔在1843 年進行了第一次有目的的挖掘行動。他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選擇了一個地點,靠近現在的摩蘇爾,今天叫作豪爾薩巴德。很快博塔就根據楔形文字命名該地方為杜莎魯金。這是閃族文字,是希伯來文的近親語言,意思是“正直國王的築有城牆的城市”。我們的教材和文件上稱這個國王是薩爾貢二世。

這位亞述國王的都城中心是一座宏偉的皇家宮殿,宮殿牆上刻滿了精美的浮雕。如果將它們首尾相連,長度超過了一英里。對整個城市甚至是宏偉的皇家庭院而言,被稱為西古納特的金字形神塔更是顯得居高臨下,它呈階梯形,頂部有神殿,是修來供神靈使用的通往天國的階梯。

人類文明到底從何而來?其實《聖經》中早有啟示

城市的佈局以及那些浮雕描繪著一種宏偉的生活規模。宮殿、神廟、房屋、馬廄、倉庫、高牆、城門、圓柱、飾物、雕塑、藝術品、高塔、防禦牆、露臺、花園——所有這一切都在短短五年之內竣工。喬治·康特納在《巴比倫和亞述的日常生活》中說:“一個充滿想象力和潛力的帝國可以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做到如此之多。”是的,哪怕是在 3000 年前。英國人奧斯丁·亨利·萊亞德爵士,將他的位置選在了相對豪爾薩巴德來說更遠的地方,位於底格里斯河下方10英里左右。當地人叫那裡為庫雲吉克,那裡,曾經是亞述的首都尼尼微。

《聖經》中的名字和事件開始進入現實了。尼尼微是亞述帝國最後三個偉大帝王的皇家都城:西拿基利、伊撒哈頓、亞述巴尼波。在《舊約》裡,《列王紀》是這麼講的:“現在,在希西家王的第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利上來攻擊猶太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當上帝的天使懲擊他的軍隊時,“西拿基利就拔營回去,住在尼尼微”。

西拿基利和亞述巴尼波建造的尼尼微的宮殿、神廟以及工藝品,都超越了薩爾貢。伊撒哈頓的宮殿遺址被認為是不能挖掘的,因為現在那裡有座穆斯林的清真寺,而且據說下面埋葬了先知約拿,後者被鯨魚吞食了,因為他拒絕將耶和華的口信帶去尼尼微。

萊亞德曾研讀過古希臘的文獻,其中一段說亞歷山大軍隊裡的一名官員,看見了“一個有很多金字塔和古代城市遺蹟的地方”,一個在亞歷山大時代就被埋葬的城市!當然,萊亞德隨即就去把它挖了出來,經證明,那裡是尼姆魯德,亞述的軍事中心。就是在這個地方,撒縵以色二世建立了一個方尖塔來記錄他的戰功。該塔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塔上的表單顯示了在眾多國王之中被迫繳納貢品的那一個:“耶胡,暗利之子,以色列之王。”

再一次,美索不達米亞出土的文獻和《聖經》上的內容不謀而合!

人類文明到底從何而來?其實《聖經》中早有啟示

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證明了《聖經》中的記載,這是一件讓人震驚的事情。亞述學家們再一次回到了《創世記》的第十章。寧錄,尼尼微的創建者,“在耶和華榮光下的威武的獵人”——那個所有美索不達米亞的王國的創始人被如此形容:

他國的起頭是巴別,以力,亞甲,甲尼,都在示拿地,他從那地出來往亞述去,建造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和尼尼微,迦拉中間的利鮮,這就是那大城。

那裡確實有個土堆,當地人叫它迦拉,在尼尼微和尼姆魯德之間。在1903 到 1914 年,由 W. 安德雷帶領的隊伍挖掘了這個區域,他們發現了亞述的遺蹟,那裡是亞述的宗教中心,也是它最早的都城。所有在《聖經》中提到過的亞述城市,只有利鮮還沒有找到。這個名字的意思是“馬的籠頭”,也許它是亞述皇家馬廄的地點。

與亞述重見天日同時發生的,是由 R. 考得威帶領的隊伍完成的巴比倫——《聖經》中的巴別——的挖掘工作,那是一個極大的所在,內有宮殿、神廟、空中花園和不可缺少的金字塔廟。短時間內,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將這兩個強盛的美索不達米亞帝國公佈於世:巴比倫和亞述,一個雄霸南部,一個佇立北方。

強盛和衰落,戰爭與和平,它們構成了長達 1500 年的高度文明。它們都在公元前 1900 年興起,亞述和尼尼微最後都被巴比倫滅亡,一個是在公元前614年,一個是在公元前612年。正如《聖經》裡的先知所預言的那樣,巴比倫自己也有一個不光彩的終結,那就是,它在公元前 539 年被居魯士佔領,後者開啟了他的波斯第一王朝:阿契美尼德帝國。

雖然亞述與巴比倫在整個歷史中互為對手,相互競爭,但它們的文化和使用的材料卻並沒有什麼較大的差別。即使亞述人稱呼他們的主神為阿舒爾,而巴比倫人則稱呼其主神為馬杜克,但他們的萬神殿實際上卻是很相似的。

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收集了一些出土於亞述和巴比倫的貴重古董,像是禮儀用的大門、帶翅膀的公牛、精細製作的淺浮雕,以及戰車、工具、器皿、珠寶、雕像,還有其他一些用任何你能想象到的材料製作出來的東西。但是真正的寶藏其實是這些王國的文字記錄:用楔形文字書寫的成千上萬的銘文,其中包括了有關宇宙的神話、史詩、國王廟記錄、商業合同、婚姻和離婚記錄、天文表、星座占卜、數學公式、地理表單、語法和詞彙教科書,以及對他們來說較為重要的神的名字、氏族、稱號、事蹟、能力和職責。

聯繫亞述與巴比倫文化、歷史和宗教的共同語言是阿卡德語,這是第一個被得知的閃族語系,與希伯來語、亞拉姆語、腓尼基語、迦南語相似,但又出現得更早。但是,亞述人和巴比倫人並沒有創造這種語言或是字體;的確,很多出土的碑刻上都有註明,他們是從另一個更古老的源頭那裡學到這門語言的。

那麼,是誰發明了楔形文字這門語法周密、詞彙豐富的語言的?那個更早的源頭是什麼?而且,為什麼亞述人和巴比倫人都稱其為阿卡德語?

讓我們再一次注意《創世記》的內容:“他國的起頭是巴別,以力,亞甲……”這裡,亞甲,阿卡——難道在巴比倫和尼尼微之前真有這樣一個都城嗎?

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挖掘工作為此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曾經,確實有一個名叫亞甲的王國,由一個更早的統治者建立,並自稱是舍魯金。他通過寫作聲稱,

在恩利爾神的榮光下,他的帝國疆域從下海(波斯灣)一直延展到上海(被認為是地中海),他自誇在亞甲的碼頭上停滿了從各個遙遠地區駛來的船隻。

學者們對此充滿敬畏:他們遇見了一個在公元前 3000 多年就建立起的美索不達米亞帝國!從亞述薩爾貢王到亞甲的薩爾貢王之間有2000多年的跨度。從挖掘出來的文物來看,涉及文學、藝術、科學、政治、商業和通信等各個領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成熟的帝國,而且早在巴比倫和亞述之前。此外,它顯然還是後來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源頭,巴比倫和亞述僅僅是亞甲文明這個樹幹上的枝條而已。

如此,一個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之謎更加撲朔迷離了,幸而,記載著亞甲薩爾貢王功績和族譜的文獻被及時發現了。當中所陳述的內容提到了他的稱號:“亞甲之王,基什之王”。其中解釋說他在繼任亞甲的王座之前,是基什統治者們的顧問。就是這個地方,學者們開始了自問:會不會還有一個甚至更早的文明,在亞甲之前,被稱為基什?

再一次,《聖經》經文獲得了重大意義。

人類文明到底從何而來?其實《聖經》中早有啟示

庫什生寧錄,為世上英雄之首……他國的起頭是巴別、以力、亞甲。

許多學者都猜測亞甲的薩爾貢王是《聖經》中所說的寧錄。如果將“基什”讀成《聖經》中的“庫什”,那似乎寧錄之前的確是基什。學者們於是開始照字面逐字逐句地解讀文獻:“他擊敗了烏魯克,並擊毀了它的牆……他是與烏爾人之戰的勝利者……他擊敗了像海一樣大的整個拉格什。”

《聖經》中的以力是否正是薩爾貢筆下的烏魯克呢?隨著現在被叫作瓦爾卡的遺址的出土,我們知道的確如此。而且薩爾貢所提到的烏爾指的不是別的,正好是《聖經》裡所說的烏爾,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亞伯拉罕的出生地。考古發現不僅印證了《聖經》上的記載,還可以肯定,甚至在公元前3000 年之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仍然有著王國、城市和文明。唯一的問題是:要找到第一個文明國度需要回溯多遠?

解開這個難題的是另一種語言。


人類文明到底從何而來?其實《聖經》中早有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