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刷屏的「本科生髮數篇 SCI」新聞,博士要為之汗顏麼...

那些刷屏的「本科生髮數篇 SCI」新聞,博士要為之汗顏麼...
那些刷屏的「本科生髮數篇 SCI」新聞,博士要為之汗顏麼...

來源 | 生物學霸

今年以來,筆者留意到本科生狂發 SCI 論文的新聞頻頻出現在各路媒體的頭條上。

那些刷屏的「本科生髮數篇 SCI」新聞,博士要為之汗顏麼...
  • 南方科技大學 2019 年國家獎學金得主衚衕學在本科三年多時間裡,累計發表 SCI 二區以上論文 14 篇,包括一作的 9 篇一區論文,其中 4 篇被選為當期封面論文。另外,他還有兩項國家專利待批。

  • 衚衕學的同校師兄餘同學也不遑多讓。這位 2017 年國家獎學金得主、優秀學生一等獎學金得主、啟德「最強學子」一等獎學金得主在本科階段共發表了包括兩篇一區一作在內的 10 篇 SCI 論文。

  • 前段時間刷屏的湖南科技大學大四女生任同學雖然來自雙非高校,但也給出了 21 篇 SCI,10 篇一作的驚人成績,自然斬獲諸多頭銜。

  • 南京理工大學 2015 級本科生於同學畢業時共發表 7 篇一作 SCI 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 27,其中 1 篇還進入 ESI 全球前 1% 的高被引論文。目前她已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繼續深造......


  • 這些本科生的論文質量和數量幾乎達到博士生的畢業要求,無怪乎有人驚呼:本科生讓碩博汗顏!

看著這麼多優秀的本科生,筆者想問問此刻的你 —— 到底慌不慌?!

宣傳論文數量現象在「下沉」

慌就對了!

因為焦慮是這個時代最不缺的東西。如今對本科生髮 SCI 鋪天蓋地的宣傳,不過是前些年報道碩博狂發 SCI 論文的新聞的一種變相「下沉」。

筆者試著搜索了該類新聞,同樣也不少:

  • 東南大學剛剛畢業的博士湯同學,就讀期間共發表 SCI 論文 36 篇,總影響因子 455,包括 Science、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 等業內一流期刊。

  • 四川大學 2016 級博士劉同學三年裡發表論文 28 篇,包括一作或通訊作者 9 篇在內的 23 篇 SCI 論文;還有已授權及公開的國家發明專利 8 項,授權軟件著作權 6 項。

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以前看著同齡人發 sci 尚能自我安慰一番。

如今,看著無數後輩 sci 等身,我們似乎終於為自己現在不如同齡人找到了原因:打小就不行,本科還不行,所以現在更不行。

這能不讓人焦慮嘛?


有焦慮,真的很正常的

其實,焦慮早已是廣大碩博研究生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了。

  • 2017 年底,《Nature》在對全球不同領域超過 5700 名博士的生存狀況問卷調查中:發現 1/4 的博士存在精神健康問題,12% 的受訪者曾為自己讀博中的焦慮和壓力尋求過幫助。

  • 2018 年 3 月,《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篇論文進一步指出,研究生遭受抑鬱和焦慮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 6 倍以上。

  • 2019 年 7 月,博士生 Sarah Masefield 在《Nature》的《Career Column》撰文分享了自己讀博期間對抗焦慮的經驗。在文中,Sarah 說:我的經歷並不特殊,讀博隱含許多心理疾病的風險,比如孤單寂寞和自我懷疑。

有焦慮真的很正常的,只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這些焦慮被無形地放大了。依筆者來看,焦慮主要來自這三處:

1、同輩壓力

很多心理學的研究都關注到了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好像這個詞翻譯成「同行壓力」都沒毛病。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比如你看到別人讀研發 SCI 的新聞後,感到亞歷山大,這就是同輩壓力。

2、預期壓力

但事實上,讀過研的人都懂,很多壓力還來自預期壓力。比如「白天愁論文,晚上愁論文」的女研究生。男生壓力也不小,畢業找工作,娶媳婦養娃,養老人養家,哪個都不輕鬆。

3、晚輩壓力

現在,隨著資訊的發達,碩博們又要面對不小的晚輩壓力。這邊本科生已經達到博士畢業要求,那邊又要讓「碩博汗顏」。

研究生們不僅「看那前方怎麼也看不到岸,那個後面還有一班天才追趕」。以前是一畢業就失業,現在是還沒畢業就要失業。

如何看破套路,緩解焦慮

坦白講,你還真是最好別焦慮。

焦慮的壞處千千萬,不焦慮的好處萬萬千。筆者已經不想再跟你多嘮叨一遍。

有那個時間,咱不如看破焦慮的套路,不要讓那些一不小心,或別有用心製造出的焦慮影響我們。

1、不要被倖存者偏差誤導了

博士生畢業找不到工作、研究生月薪 2000……

事少錢多離家近的工作,在古今中外任何社會都少。博士生找不到工作的是個例,研究生月薪兩千更是少數。

這類新聞,以倖存者偏差來製造稀缺,引發焦慮。

2、明確自己的需求

筆者想起來了前段時間火遍朋友圈的一條廣告。

那些刷屏的「本科生髮數篇 SCI」新聞,博士要為之汗顏麼...

這就是製造需求的一種表現。

具體到研究生身上,別人發三五十篇 SCI 文章固然好,但咱們按照學校要求發夠文章順利畢業也完全可以。多少諾獎得主一輩子還沒發幾篇文章呢!

把不必要的東西大肆包裝出來,不斷對你灌輸「人有我無」的觀念,需求就這樣產生了。

3、不要被「標杆」嚇到

「製造標杆」本是萬惡資本家的慣用伎倆之一,就是用熟練工的工作完成度作為基準,對其他工人進行考核。

雖說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標杆本身能傳播榜樣的力量。但一些故作驚人的變味宣傳,搞不好就帶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至少會給很多相關人員帶來焦慮。

這種焦慮的反作用之一就是質疑,比如前文提到的任同學就曾經面臨論文灌水的質疑。標杆原本是積極的東西,可現在卻成了製造焦慮的利器。

沈從文說,做人得耐煩。筆者說,做人得禁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

面對紛紛擾擾的信息,看穿套路,從自己做起,緩解自己的焦慮。

用一顆平常心把科研做好!

生物學霸:這是一款丁香園旗下專為科研人員打造的公眾號,你可以免費查找實驗protocol、獲取實用科研乾貨、攬讀科研趣事與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