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三年就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傳媒公司做對了什麼

​最近讀了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的自傳《搶佔心智》,書寫的不錯,在此隆重推薦給大家。

人們知道分眾傳媒,是從寫字樓的電梯廳開始的,中國成千上萬座樓宇的電梯裡都能看見他們的廣告屏。迄今為止,總共有5400多個品牌在分眾媒體上投放廣告,2018年,公司的市值已突破1800億元。

讀書 | 成立三年就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傳媒公司做對了什麼

關於分眾創始人江南春,很多人不太瞭解,他的個人經歷頗具戲劇色彩。九十年代初,江南春在華東師大漢語言文學系就讀,中國的改革開放方興未艾,經濟建設如火如荼。

年輕的江南春曾想當一名詩人,入學不久就加入了學校的夏雨詩社。經歷過那段時期的人都知道,八十年代末的文藝青年很吃香,只要你會寫幾句詩,無論寫得如何,都會有女孩子投來愛慕的目光。

讀書 | 成立三年就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傳媒公司做對了什麼

江南春

江南春也一度沉浸在自己的詩人夢裡,真正澆醒他的是一次校園舞會。當他邀請一位女生跳舞時,對方居然對這位才子不屑一顧。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江南春意識到屬於文學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那時候人們的口頭禪是啥?叫做“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的”。社會開放不久,市場經濟興起,人們第一次見識了金錢的威力。不管你學歷如何,只要有錢,就能贏得大眾的羨慕和尊敬。

讀書 | 成立三年就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傳媒公司做對了什麼

90年代初的上海

這給江南春的自尊心造成了不小的打擊,昔日受人追捧的文藝青年,眼下卻變得一文不值了。但他很快清醒過來,既然改變不了時代,就必須去適應它。

好在江南春的文學特長還是有用武之地,他開始給人寫廣告詞賺外快,並學習當一名廣告導演。大學還未畢業,他就憑藉一個戶外廣告項目賺了50萬元。

請注意,那是九十年代初,50萬是什麼概念?意味著江南春早在做學生的時候便實現了財務自由。到了九十年代後期,江南春在一家傳媒公司擔任上海辦事處的首席代表。此時互聯網的浪潮正席捲中國大地。

當時有個人走進了江南春的視線,他的名字叫陳天橋,盛大網絡的創始人。2001年,江南春和陳天橋一起喝茶,對方告訴他,自己代理的一款名叫《傳奇》的網絡遊戲已經上線,當天就有11萬用戶。陳天橋透露,自己最初把僅有的30萬美元都押在了這款遊戲上,事實沒有辜負他的豪賭。《傳奇》的巨大成功,讓陳天橋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明星級企業家。

讀書 | 成立三年就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傳媒公司做對了什麼

陳天橋

江南春把陳天橋的賺錢速度比作“法拉利”,而自己則是一輛公交車。公交車怎麼可能追得上法拉利呢?於是江南春告訴自己,自己的速度無論如何也得像一輛“奧迪”才行。

既然是賺大錢,就得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但江南春早就發現,自己所從事的廣告行業並沒有好的商業模式。

廣告公司一般做什麼?通常有兩項:廣告製作和廣告投放。廣告製作大家比較熟悉,就是出點子玩創意,今天的4A廣告公司最擅長做這個。廣告投放負責把現成的廣告播出去,包括選擇播出渠道與播放頻次,並向客戶收取代理費。傳統的播出渠道包括戶外廣告牌、報紙、電視、廣播等等,在今天則是網絡與新媒體。

讀書 | 成立三年就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傳媒公司做對了什麼

單純做廣告創意是很難賺錢的,因為它的門檻很低,市場良莠不齊,廣告公司在客戶面前幾乎沒有話語權。如果你是做投放代理的,情形也好不到哪兒去。因為你主要面對的是媒體,而國內有影響力的媒體就這麼幾家,媒體仗著家大業大,在價格談判中往往佔據著優勢地位,廣告代理商賺多少錢,取決於媒體開多少價。何況大媒體有自己的直銷部門,通常不需要小代理商。

所以,江南春決心開闢新的市場,避免和傳統媒體搶奪地盤。

就在這時候,營銷專家特勞特的《定位》一書給了他啟發,這本書到今天仍舊很火。特勞特的一句話讓江南春印象深刻,特勞特說,企業要想成功,就得“與顯而易見的真理反向走”。

讀書 | 成立三年就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傳媒公司做對了什麼

什麼意思呢?就是大家都往東的時候,你就往西。當你看到一門生意人人扎堆去做,基本上已經沒你什麼事兒了。既然如此,就不如反過來,往沒人的地方走,那裡才有你的機會。

道理大家都懂,但能率先看到空地並立即行動的人很少。對於當時的媒體和廣告公司而言,他們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做內容上。人們關注的是如何把廣告做得有創意,如何實現大規模投放。最好的也不過是站在營銷角度考慮廣告的賣點而已。一言以蔽之,大家都在關注廣告說什麼和怎麼說。但江南春卻告訴大家,你們都別爭了,廣告首先要解決讓觀眾在哪兒看到。

如果你的廣告和眾多的廣告擠在一塊兒,無論效果多好,它都是打折扣的。最有效的方式是,把它放在一個不受其他信息干擾的地方。讓觀眾除了你看不到別的東西,那即便廣告創意再爛,觀眾也能夠記住你。

最終,江南春把目標投向了一個狹小的空間——電梯。

讀書 | 成立三年就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傳媒公司做對了什麼

2003年,分眾傳媒公司成立。之所以取名“分眾”,是為了區別於傳統的大眾媒體,他們把目光聚焦於細分的用戶群,比如25歲—45歲的都市白領。除此之外,這些用戶必須在一個特定的場景中感受到公司的價值,電梯就是這個特定的場景。

為什麼是電梯呢?因為這裡空間密閉,乘客的注意力比較容易集中。而且電梯的信號不太好,乘客很少看手機,這就保證了他們能在這短短几分鐘內把注意力集中在廣告屏幕上。對此,江南春有句名言:與其讓10億人看3遍,不如讓1億人看30遍。

在今天看來,這個創意無非是在電梯裡掛一塊屏幕,然後在裡頭不停地放廣告,從技術上也沒什麼難度。但江南春是第一個想到並迅速付諸實踐的人,他成功了。

讀書 | 成立三年就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傳媒公司做對了什麼

分眾傳媒找到了自己的差異化定位,傳統的媒體通常是內容為王,而分眾傳媒則選擇了渠道為王。成千上萬塊電梯屏幕就是分眾傳媒的渠道,分眾掌握了媒體行業中最關鍵的稀缺資源。

分眾傳媒是一家獨特的媒體公司。一方面,它有自己的傳播渠道,而且沒有巨頭前來爭這塊蛋糕。另一方面,分眾不需要生產內容,這樣就省去了傳統媒體在內容製作上的投入。這就帶來了公司盈利模式的改變,過去是它替別人去做廣告,如今則是別人找它來投廣告。過去是和無數人去爭奪有限的空間,現在則是向無數人出售有限的空間。

成立僅3年,分眾就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了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廣告傳媒公司。之後公司開始了一系列收購與兼併,雖經歷過低谷和挫折,最終還是成長為一家千億級的大公司。

關於分眾傳媒的故事就講到這,我覺得他的成功再次印證了那條被重複了千萬遍的道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不過話要說回來,分眾依然屬於一家傳統的媒體企業,儘管他開發了諸如“物業雲”和“電商雲”這樣的數據平臺,但媒體的基因決定了它難以向數字領域更進一步。

江南春自己也承認,分眾還不是一家偉大的企業,它只是比別人先行一步,並執行貫徹地比較好而已。偉大的企業不僅能開創獨特的市場,更能夠重塑價值鏈。對此,同樣是廣告領域,全世界最大的廣告公司——谷歌就做到了。

讀書 | 成立三年就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傳媒公司做對了什麼

谷歌公司不必多做介紹,我們都知道它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之所以稱其為一家廣告公司,是因為廣告是它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每年為公司創造上百億美元的價值。

從盈利模式來看,谷歌相當於一個龐大的信息平臺,通過向用戶提供海量免費的瀏覽,從而吸引廣告業主在網頁上投放廣告,谷歌從中收取廣告費。

在谷歌之前,曾經是全球最大門戶網站的雅虎也在做類似的事情。以今天的眼光衡量,雅虎相比谷歌更像是一家純粹的媒體公司,廣告佔雅虎日常收入的大頭。除了日常運營,雅虎還得派大量的銷售人員負責拉廣告。並通過人工操作來安排廣告的投放時間與展出位置。

讀書 | 成立三年就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傳媒公司做對了什麼

這其實和傳統的媒體公司沒什麼區別,兩者還有個共同點,就是在廣告業務上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比方說,他們都離不開銷售隊伍或代理商負責拉廣告,這就得向相關人員支付工資或佣金。另外,雅虎的廣告投放系統也不先進,很多時候得靠人工決定投放哪個頁面。

但谷歌是怎麼做的呢?我們都知道,谷歌有一套強大的搜索引擎,它會根據用戶的關鍵詞來分配廣告內容,這就實現了廣告處理的自動化。另外,谷歌也不需要派人去拉廣告,它能在網上自動接單,用戶填完需求和報價,谷歌就能自動幫它生成廣告。通過這種方式,谷歌接到的廣告訂單成倍數增加。

讀書 | 成立三年就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傳媒公司做對了什麼

谷歌模式相比雅虎最大的優勢,是優化了廣告市場的交易結構,從而改造了這個行業的價值網絡。

在傳統媒體時代,小公司無法在大媒體上做廣告。而媒體要拉廣告也得通過各種代理商。有了谷歌之後,這些中間環節被去掉了,憑藉先進的算法,哪怕是個人也能在谷歌上打廣告了。小企業有了更多露臉的機會,而作為終極贏家的谷歌,則節省了近三分之二的廣告開支。

讀書 | 成立三年就登陸納斯達克,這家中國傳媒公司做對了什麼

谷歌的成功很難用傳統的商業理論去概括。它並非第一個涉足互聯網的企業,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技術驅動,以及創始人為公司留下的開放包容的工程師文化。當雅虎如日中天的時候,谷歌還是一家車庫裡的小公司。但它僅用幾年時間就成為了互聯網世界的霸主。

什麼是最成功的商業模式,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企業想成為一臺真正的賺錢機器,就有必要給行業帶來了一些改變。平庸的企業做著和別人類似的事情,優秀的企業另覓一片戰場,而偉大的企業則重塑價值網絡,讓更多人成為遊戲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