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科普丨寺院各殿及佛像介紹

佛學科普丨寺院各殿及佛像介紹

佛學科普丨寺院各殿及佛像介紹

寺院殿堂的設置及所塑佛像,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宗派都各有差異,但大多具備以下相同之處。

山門殿寺廟的大門沿稱為山門。山門一般有三道門,象徵佛教“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山門內,兩側龕中各有一尊執金剛杵護持佛法的天神,名叫金剛力士。據《大寶積經》說,金剛力士原為法意太子,他皈依佛法後,成為佛的五百名隨從侍衛的首領。因為他普聞一切諸佛秘要秘跡之事,又稱密跡金剛。金剛力士只有一位,為了符合中國人講對稱的習慣,後來添上一位,成了兩位。

有的寺院,在殿內兩側還塑有伽藍神或對寺院有特殊功德的地方名人。

天王殿殿堂兩邊塑著身材魁梧高大的“四大天王”。他們的形象,在各個時代、各地寺院所塑的不完全一致。但普遍的形象為:南方增長天王,青臉,持青光寶劍;東方持國天王,白臉,抱碧玉琵琶;西方廣目天王,紅臉,握混元珠傘;北方多聞天王,黃臉,託黃金寶塔。

殿堂正中一直塑的是彌勒佛,因此也有把天王殿叫作彌勒殿的;彌勒佛頭戴寶冠,身披瓔絡,手結成佛印,跌坐於蓮臺之上。但是許多寺院,特別是淨土宗和禪宗寺院,塑的不是彌勒佛的本來面目,而是他的化身棗五代時的布袋和尚。他手持念珠,翹腿而坐,胸腹袒露,笑容滿面,給人以和藹可親之感。

彌勒佛背後,多設龕供奉護法韋馱像,正對大雄殿。

大雄殿或稱大殿,即寺院的正殿,殿中塑像各寺院略有差異。

中間:有的塑“一佛二弟子”,中為釋迦牟尼說法坐像,左右分別為迦葉、阿難尊者侍立像。有的塑“橫三世佛”,中為婆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有的塑“縱三世佛”,中為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左為過去的迦葉佛、有為未來的彌勒佛;

兩側:多塑十八羅漢,壁間也有塑五百羅漢的。

背後:有的塑阿彌陀佛,他左手下垂,接引眾生,右手當胸,掌託蓮臺。有的塑“彌陀三聖”,中為阿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若另設殿堂則叫彌陀殿)。有的塑觀音菩薩,通常為“海島觀音”。她手持楊枝淨瓶,立於普陀洛伽山海之間;兩邊還塑有善財童子和龍女;其後壁塑《普門品》中觀音菩薩救八難的景象(若另設殿堂則叫觀音殿)。有的塑“三大士”,中為騎吼獅的觀音菩薩、左為騎青獅的文殊菩薩、有為騎白象的普賢菩薩(若另設殿堂則叫三大士殿)。

說法堂、藏經樓一般都是堂樓結合,具有兩種功能的宏偉建築。下面是說法堂,堂中設有高大的法座,法座的板屏上畫著勇猛的獅子,因獅子吼象徵佛說法。法堂左右設鐘鼓,以備法師說法時叩擊。

上面是藏經樓,庋藏著佛教經、律、論三藏典籍及其它法寶、法器,此樓除了特許“閱藏”者外,一般僧人是不得隨意上去的。

有的寺院規模很大,除了上述殿堂及所塑佛像外,還有以下設置:

五百羅漢堂我國現存歷史最久的“五百羅漢堂”分別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四川新都寶光寺、雲南昆明筇竹寺、湖北武漢歸元寺、江蘇蘇州戒幢律寺。其中寶光寺羅漢堂規模最大,塑像共五百七十七尊。

計有:“三身佛”和孔雀明王佛,大梵天和帝釋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禪宗天竺的二十八祖師和中國的二十祖師,濟公和尚。 戒壇殿 佛教叢林為求戒者傳授戒法的大殿,正面塑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的優波離尊者,因此又叫“優波離殿”。殿中有一座木製或石砌的長方形戒壇,高約三尺,寬約兩丈,深約一丈六尺。周圍的憲內供奉許多護戒神像,如諸天龍神、四大天王、金剛力士、伽藍土地等等。壇上設有傳戒“十師”的座位。除了傳戒時受戒者能登壇,平時是不開放的。

七佛殿塑過去莊嚴劫的後三佛和現在賢劫的前四佛:毗婆尸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毗盧殿有的塑“三身佛”,中為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左為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右為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有的塑“五方佛”,正中為毗盧遮那佛、左一為南方寶生佛、左二為東方阿 佛、右一為西方阿彌陀佛、右二為北方不空成就佛。

華嚴殿塑“華嚴三聖”,中為毗盧遮那佛、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

圓覺殿塑“十二圓覺”,即將成佛的十二位大菩薩:文殊、普賢、普眼、金剛藏、彌勒、清淨慧、威德自在、辯音、淨諸業障、普覺、圓覺和賢善首菩薩。

伽藍殿塑為釋迦牟尼佛施造祗園精舍的三位伽藍菩薩:中為波斯匿王、左為抵陀太子、有為給孤獨長者。

壽佛殿塑唐僖宗時被封為“無量壽佛”的全真和尚,兩旁為手執金剛圈的地、水、火、風“四大金剛”。

祖師殿各寺院所塑本宗列祖。禪宗的祖師殿,中為初祖菩提達摩、左為六祖慧能、右為九祖百丈懷海或與本寺宗派關係最密切的祖師。

香積殿塑監齋菩薩,即洪山大聖或緊那羅王。

此外,有的寺院還設千佛殿、燃燈殿、藥師殿、準提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殿、地藏殿或維摩殿等。

佛學科普丨寺院各殿及佛像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