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抗戰神劇中“手撕鬼子”,現當導演欲重新定義抗戰劇

戰爭題材劇《河山》開播前,作為新人導演的王新軍在微博髮長文,表示希望能夠重新定義“抗戰劇”,他還在文中笑稱自己是“抗戰神劇”本“神”。

他曾在抗战神剧中“手撕鬼子”,现当导演欲重新定义抗战剧
他曾在抗战神剧中“手撕鬼子”,现当导演欲重新定义抗战剧
他曾在抗战神剧中“手撕鬼子”,现当导演欲重新定义抗战剧

身為演員的王新軍多年來一直以硬漢形象示人,軍人家庭出身的他參演的影視劇基本上都是戰爭題材。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有新版《三國》中的魏延,還有抗戰武俠劇《抗日奇俠》裡的王牧風。

是的,後者曾被網友用來鬼畜、惡搞,被吐槽為“抗戰神劇”,而王新軍就是那個別人口中“手撕鬼子”的演員。

他曾在抗战神剧中“手撕鬼子”,现当导演欲重新定义抗战剧

《河山》是王新軍第一次從演員進階導演,他的妻子秦海璐也身兼監製、主演兩重身份。

他曾在抗战神剧中“手撕鬼子”,现当导演欲重新定义抗战剧

7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王新軍再次提及了“雷劇”、“神劇”的話題。

▶陝西版“李雲龍”向《亮劍》致敬

王新軍在軍人家庭長大,他也曾是一名軍人,對戰爭題材有著天然的親切感。無論是來自家庭的耳濡目染,還是來自部隊的親身體會,這份軍人情結使他也更願意用生死情懷,去詮釋他自己對於生活中親情、愛情、友情、家國情等情義的認知。

13年前,王新軍參演了著名抗戰劇《歷史的天空》,在劇中飾演豆腐司令一角。和張豐毅、李雪健、於和偉、林永健等實力演員的合作令他印象深刻。直到今天,這部戲的創作氛圍依舊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說,這部劇對我以後在劇組裡面的要求和標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遺憾的是,王新軍卻與之後同樣享譽盛名的抗戰劇《亮劍》擦肩而過。回過頭看,他很希望自己能夠拍出一部致敬《歷史的天空》和《亮劍》的一部抗戰劇,通過自己的理解與認知來做出一部可以成為標杆式的作品。

他曾在抗战神剧中“手撕鬼子”,现当导演欲重新定义抗战剧

《河山》的故事從西安事變講起,男主角是王新軍扮演的衛大河,他是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楊虎城麾下的一個團長。演員一張口,陝西味道非常的濃重,衛大河性格直爽火爆,有一種陝西油潑面的味道。也有觀眾因此將衛大河稱作是陝西版的李雲龍。王新軍說,衛大河相對來說是比較豐滿立體的人物,他更願意從這個人物身上體現中國人的“規矩”及鄉紳文化。

王新軍說,劇中出現的陝西方言、臊子面、秦腔等地域元素,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這部戲更真實。“因為是西北人嘛,愛吃麵,秦腔也是一個古老的劇種。包括我們這戲裡有貼窗花、過年、元宵節等等氛圍的一個鋪排,這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們這部戲的地域特色。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地區的才越是世界的,在一部作品當中我想把這樣的理念和概念放到這部戲當中。”

▶獲封“雷劇本神”很意外,創作慣性導致雷劇產生

王新軍坦言,拍攝《河山》遇到了難處太多了。首先是環境和場景的還原。據悉,在製作層面,《河山》力求還原抗戰時期的真實場面,不論是戰地風雲還是社會圖景,都儘可能地做到貼近現實。在6個多月的拍攝中,劇組跋涉近4000公里,走遍了山西14個縣市區取景,動用群眾演員近4萬人,平均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

他曾在抗战神剧中“手撕鬼子”,现当导演欲重新定义抗战剧

這部劇的演員清一色的演技派。除了秦海璐和王新軍,還有李雪健和張嘉譯。

他曾在抗战神剧中“手撕鬼子”,现当导演欲重新定义抗战剧

作為陝西籍的演員,這部充滿老陝味道的電視劇,沒有人比張嘉譯更合適。

而李雪健在《河山》中與王新軍飾演的是一對父子。他們結緣於《歷史的天空》,王新軍回憶,李雪健當時和他說過一句令他終身受益的話:“我現在想,到了這個年紀我要拍戲,我就要拍能夠留得下來的戲。”

他很感謝這十幾年來李雪健老師在藝術道路上對自己的幫助,也透露自己在籌備《河山》的過程中,衛父這個角色就是照著李雪健老師來寫的。

李雪健在現場拍戲時常有即興表演。尤其有一場戲是王新軍扛著兒子從垣上回來吃飯,最後李雪健就問:“你覺得他有點分量吧?”這是劇本里邊沒有的。王新軍當時一愣,這個表情也保留在了戲裡,然後他接話說:“那肯定吧,這都是你和我孃的功勞”。

近年來,抗戰劇揹負上越來越多的吐槽,“手撕鬼子”“子彈轉彎”這類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劇情令人瞠目結舌。聊到這個話題,王新軍提到了《抗日奇俠》,以及自己“雷劇本神”的稱號,接著他開玩笑說:“我也謝謝大夥,哈哈,能給我這麼高的榮譽,因為這是我在開拍前沒有想到的。”

“所謂的雷劇,就是說我們從創作開始時,可能就走入一種誤區之中。”王新軍說,為了讓更多的觀眾能夠喜歡看抗戰劇,一些作品在處理上往往會選擇了更快的節奏,更戲劇化的情節。他提到,而抗戰劇的創作也存在模仿跟風的現象。比如我們所能想到的抗戰劇總是大同小異,緊張刺激的情節裡,總會有臥底,總會有叛徒,總會有大義凜然的人,也總會有卑鄙小人。“就是這樣一些創作當中的慣性,導致了許多所謂雷劇的產生。”

而抗戰劇恰恰是需要傾注更多心血與精力、付出更大人力物力財力、且相對來說比較沉重的題材。王新軍說,多年來,他參與創作了若干部不同風格、不同背景的戰爭題材作品,對歷史、戰爭、藝術和家國情懷,也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的理解。在他看來,這類題材不能因為陷入“雷劇”就不拍了,而是要繼續拍,把所謂“雷劇”拍成正劇、好劇。

【採寫】南方日報、南方+記者 劉長欣 實習生 林可依

【作者】 劉長欣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