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不需要小鮮肉

最近幾年你會發現,越來越難以看到好的電影,配上好的音樂了,甚至高票電影你會被他的電影情節故事打動了,但是缺少一種,讓你聽到某個音樂你就能聯想到這種故事情節代人深入的情感。

羅大佑有多種多樣的音樂風格,但是每一種音樂譜寫出來的樂章,都曾經震撼我們當時青春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裡面,羅大佑幾乎是我們音樂界裡 一個至高無上的偶像級人物, 那和現在我們很多人崇拜的一些小鮮肉那是不可同日而言的。

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不需要小鮮肉

今天我們要講一下羅大佑的歌曲在電影裡邊的一種反映,因為我們大家都很熟悉,有很多經典的電影裡,有羅大佑的歌 ,我們經常看到一首歌曲,藉助經典電影迅速傳播開,包括很多電影插曲,但是羅大佑的歌,可絕對不是所謂的電影插曲, 它和電影之間不是我服從於你的關係,有羅大佑的歌這個電影的主題得到了昇華,內涵得到了提升,但是沒有你電影,羅大佑的歌依然是羅大佑的歌,它依然會以經典的形式廣泛的流傳,也就是說羅大佑本身他的歌曲是高於電影的一種存在,它不是電影的附庸。

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不需要小鮮肉

羅大佑的歌和普通作詞作曲的人不一樣,那種方式不一樣呢:比如說有的時候這個電影拍完了,導演會找一個音樂家,請你給我電影寫一首曲子;但是羅大佑的這個歌曲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羅大佑給某個電影專門寫的,第二種就是電影拍完了的時候找來找去,只有羅大佑已經流行過了,某個經典的歌最合適要用它。

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不需要小鮮肉

王菀之演繹羅大佑經典作品《之乎者也》主題曲mv

我們先說第二種比較典型的電影拍攝好了選用羅大佑的音樂:

《英雄本色》——明天會更好

八十年代末非常經典的港片《英雄本色》,裡面有那個場景,就是狄龍扮演的大哥子豪,小馬哥周潤發演的, 我不做大哥好多年了,我要做個正經人,可是這個時候又遇到了生死的抉擇,為了伸張正義,他把這個犯罪的證據,交給做警察的弟弟(張國榮演的)手裡面,然後他找到小馬哥,兩人要找那個大反派,找大哥成決一死戰,這個過程,他們去的路上,旁邊一群小朋友在一起歌唱《明天會更好》,這個場景給一種讓人印象非常深的感覺,為什麼這麼說呢,明天會更好,孩子們在那唱,充滿著希望和期待,一種美好的願望,可是這個時候呢,宋子豪和小馬哥兩個人卻要找這個大反派去拼殺,就是他們的明天不是更美好,生死未卜,很可能都不能活著回來,一邊是孩子式的希望,一邊是英雄末路的那還總惆悵和悲涼,所以當這首《明天會更好》在電影裡響起,你會看到鮮明的兩個反差,所以這一幕我覺得是吳宇森導演,獨具匠心的地方;明天會更好這個歌曲,在拍這個電影之前,它已經流行好幾年了,它是當時一九八四年,明天會更好》的創作者們希望模仿《We Are The World》群星為公益而唱的模式,來呼應世界和平年的主題。於是,羅大佑、張艾嘉等中國臺灣歌手共同創作了這首公益歌曲。該曲通過用平和而熱切的音調,表達了人們祈求和平、期待明天會更好的美好心願 。同時將人們多年來渴望世界和平的心聲,很自然地融入旋律之中。該曲的第一段音樂非常平穩,述說著人們對世界和平的渴望和祈求;第二段高亢的旋律具有恢宏的氣勢,並且多次重複,深化了主題,把人們對明天美好生活的嚮往感覺一下子凸現出來了。但是吳宇森把這個歌曲用到電影裡面,這個樂曲,這個歌詞,讓人聽完之後產生了很多奇蹟,正是這種美好的奇蹟跟電影裡面殘酷的場景,形成了劇烈的反差,所以這一幕給懂電影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是吳宇森導演主動的用羅大佑的歌,這個歌已經流行了很長的時間了。

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不需要小鮮肉

英雄本色劇照

《阿郎的故事》——你的樣子、阿郎戀曲

《阿郎的故事》是杜琪峰執導,周潤發、張艾嘉、黃坤玄主演,於1989年3月16日在中國香港上映的一部劇情片。該片講述了一個賽車手為了能讓兒子有一個圓滿的家庭,又重返賽場一去不復返的故事。這裡面有兩首歌曲來自羅大佑,一首《阿郎戀曲》它是粵語版本的演繹,它的國語版本就是更為流傳的《戀曲1990》詞不一樣,但是曲一樣。還有一首《你的樣子》它收錄在專輯《愛人同志》中,是電影《阿郎的故事》國語版的片尾曲,這首歌把這個人物戀愛過程當中的浪漫和悲情都體現出來了,其中比較震撼的是這個周潤發演的阿郎最後為了家庭能夠和好,他自己受了重傷,去參加這賽車比賽,最後被撞倒在賽車道上,這一幕是張艾嘉和他的孩子,撕心裂肺的看到,本來這是很快的場景,因為賽車是很快的節奏,這個時候靜下來了,人物動作也變慢了,音樂響起了《你的樣子》就這種愛情世界裡隨著時光流逝的這種悲涼出來了;(歌曲:我聽到傳來的誰的聲音,像那夢裡嗚咽中的小河,我看到遠去的誰的步伐,遮住告別時哀傷的眼神不明白的是為何你情願,讓風塵刻畫你的樣子,就像早已忘情的世界,曾經擁有你的名字我的聲音。)可是時至今日,這兩首歌依然經典廣為流傳,離開電影它依然是經典。

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不需要小鮮肉

阿郎的故事

《天若有情》——追夢人

有人說它是《雪山飛狐》的主題曲,但其實最早出現的是在劉德華和吳倩蓮的電影《天若有情》,它是由陳木勝執導,杜琪峰監製,劉德華、吳倩蓮、 吳孟達主演的愛情電影。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黑社會青年華仔和一個富家小姐Jojo的愛情悲劇故事。原本這首歌寫完了,剛好臺灣的作家三毛過世了,羅大佑就覺得這首歌獻給三毛更恰當,他又在裡面加了四句歌詞,第一句:讓流浪的足跡在荒漠裡寫下永久的回憶,三毛曾在撒哈拉沙漠生活過,並寫下了《撒哈拉的故事》;第二句:飄去飄來的筆跡是深藏激情你的心語,三毛是作家,她正是用筆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人;第三句:前塵後世輪迴中誰在聲音裡徘徊,三毛的英文名字是Echo,在英語裡就是“回聲”的意思;第四句: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終難解的關懷,這句是寫的是三毛的殉情,三毛是痴情的,三毛笑這凡俗的人世,而且她不能從丈夫的離世中解脫出來,“難解”,於是便輕生了。這首歌被評委紀念三毛最好的歌曲。

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不需要小鮮肉

天若有情DVCD封面

《滾滾紅塵》——滾滾紅塵

《滾滾紅塵》電影原本是三毛寫的一個劇本也是她的遺作,由嚴浩導演,嚴浩編劇,林青霞、秦漢、張曼玉、吳耀漢主演,影片內容說的就是民國時期女作家張愛玲與漢奸胡蘭成故事,裡面最經典的一幕就是林青霞和秦漢在陽臺上跳舞的那段,響起了羅大佑那一曲柔腸寸斷的《滾滾紅塵》這個歌跟電影的契合度高度的把三毛要電影裡表達的東西凝練了出來,這些已足夠構成期待一部經典的理由了。這首歌的經典有多個版本,離開了電影他的廣度依然非常很深邃,也能夠飽滿的立得住,廣為傳唱。

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不需要小鮮肉

林青霞與秦漢

《中國合夥人》——光陰的故事

陳可辛導演的《中國合夥人》主題歌就是《光陰的故事》這裡面佟大為,鄧超,黃曉明從上學一直到最後功成名就的過程,始終這首歌貫穿電影的開始到結束,電影熱映期間,街上又到處聽到這首歌的演繹,同時也代表了它是成長在八十年代的年輕人圖騰。

羅大佑他不僅不喊口號,甚至都不是直接抒情,他把所有這些場景白描式的羅列到你面前,你自然就產生了感覺,比如發黃的照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聖誕卡,年輕時為你寫的歌,恐怕你早已忘記了吧,這些東西湊一起就是很多的青春回憶殺,就是我們的初戀,也是我們對愛情懵懵懂懂的時代痕跡,而最後它結尾這段更形象,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淚的青春,它講訴多年之後我們再見面,不再是過去熟悉的你,有著舊日狂熱的夢,也不是過去熟悉的我,有著依然的笑容,這時候歷史的滄桑感,時間流失的這種淡淡的哀愁,以及對人生的一種積極又相對回顧又感到落寞的這種態度,非常複雜的五味雜陳的感情,都體現在這個歌裡面了,所以導演把《中國合夥人》這個場景,可以說這首歌基本就代表著這個時代,從一開始少年的夢,一直到成年人對過去的一種回憶,這種滄桑感式的感慨都穿插到裡頭,所以沒有比這個歌更合適的了,陳可辛導演也是在選來選取才發現即懷舊的歌,又能體現主題的歌,恐怕《光陰的故事》是最合適的。

所以這是電影主動用羅大佑已經流行很久的這個音樂,因為我們發現它的這個內涵非常深邃,非常適合表達電影裡邊的內容,它絕對不是一種無聊的口水歌。

我們再說第一種經典的,羅大佑為電影定製的歌曲,這個水準就比我們剛才說的這個還要高,還要更加切合。

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不需要小鮮肉

中國合夥人劇照

《搭錯車》——酒幹倘賣無、一樣的月光、是否

1983年臺灣的一個電影《搭錯車》其中最經典的歌曲就是《酒幹倘賣無》。電影《搭錯車》講述了一個退伍老兵啞叔與棄嬰的故事。這個裡面總共有六首歌,羅大佑分別作了三首歌:

1.《酒幹倘賣無》作詞,歌曲中“是你撫養我長大,陪我說第一句話,是你給我一個家,讓我與你共同擁有它”溶入了子女對父親的愛,體現了故事與音樂互動的完美結合。蘇芮的歌聲極具韌性,加之寬廣音域造成了一種強烈的滄桑感,並用最簡單最質樸最催人淚下的音樂語言實現了熱切情感在剎那間的爆發。

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不需要小鮮肉

搭錯車劇照

2.《一樣的月光》作詞,它是表達了年輕人對這個世界的困惑,其中有句經典的歌詞是:究竟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這是羅大佑早起對人生的一種思考。

3. 《是否》又作詞作曲,《是否》這首歌它反映了人生的這種困惑,感情面前和時光流逝與金錢、慾望等等的衝突。

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不需要小鮮肉

羅大佑演唱《東方之珠》

羅大佑好多歌曲,為什麼被當作經典,被電影裡面反覆使用呢,那是因為他有的歌,代表這一個時代,他寫的歌絕對不是兒女情長,它是放到一個時代的背景上,比如前幾年【我是歌手】裡面彭佳慧演唱的《鹿港小鎮》它體現了當年臺灣城市化和小鎮變遷的,把這種感覺每個人回不過去的故鄉這種鄉愁寫到歌裡面。這不是一個是時代的背景寫照嗎?

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不需要小鮮肉

彭佳慧演唱的《鹿港小鎮》

裡面何止是歌詞,這裡面不就是古代行雲詩人,吟唱出詩篇一樣嗎,震撼撞擊著我們的心靈。這不知道比哪些口水歌,你情我愛的破歌,何止強上百倍千倍。這也是為什麼羅大佑的歌曲電影裡面大導演願意使用,因為他的歌曲遠遠超出了這種流行音樂的高度,它常常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它常常是一個社會的寫照。

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不需要小鮮肉

華語音樂教父——羅大佑

他用知識分子的方式思考,卻用音樂人的方式表達,他心裡流淌出的歌曲,成了經典電影的點睛之筆。對社會和歷史的關注,使他在音樂領域鶴立雞群,成為教父。對現實和人性的拷問,讓他的音樂在電影中大放異彩,真正懂行的大導演們判斷得沒有錯,中國電影需要羅大佑的音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