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14日電題:《曾剛: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作者 曾剛(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

  過去幾年中,與經濟結構調整和居民財富增加相適應,中國消費金融市場迎來了快速的發展:一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服務業等第三產業佔比不斷提高,消費升級加速,帶動了消費貸款等零售金融業務快速發展;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居民消費意願增強,為消費貸款需求提供了支撐;三是金融科技與消費信貸業務的融合極大拓展了金融機構的服務半徑、提高了服務效率、提高了業務處理能力等,有效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業務成本,加快了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

  經濟的發展為消費金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反過來,消費金融的健康發展,也能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無論基於政策理論,還是國際經驗分析,健康的消費金融在一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具有極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與升級過程中,也不例外。從過去一段時間的發展來看,中國消費金融發展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二是促進消費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三是踐行普惠金融,實現共享發展。

  擴大內需,拉動消費

  2018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注重引導預期,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這是繼2014年12月之後,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提“擴大內需”。

  擴大內需包括擴大投資需求和擴大消費需求。在企業槓桿率高企的背景下,擴大投資需求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而擴大消費需求則大有可為。發達國家發展經驗表明,一國經濟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居民消費的數量和質量的提高將成為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居民消費對於GDP的貢獻長期在50%以上,美國接近70%。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國內經濟處於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由投資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出口需求日漸疲乏,消費需求較好地發揮了對經濟發展的穩定作用,居民消費將成為主導今後較長時期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並由此推動經濟加快轉型,助力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適度發展消費金融有助於拉動消費增長。自2009年開展試點以來,中國消費金融由點及面,全面鋪開,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消費金融的健康發展。隨著相關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消費金融在頂層設計中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消費金融市場也得到快速增長,有力地促進了消費,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2019年1-9月,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5%,遠高於同期投資和淨出口的貢獻度(分別為19.8%和19.6%),消費金融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促進消費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調整

  對於消費者來說,消費金融能夠增加其當前可以使用的資金,使得其面臨的流動性約束得以緩解,進而促進消費者增加消費。而且,消費信貸對消費者消費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消費數量上,還體現在消費結構的變化上。從國際經驗來看,在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後,居民部門的消費結構會逐漸升級,表現為對非耐用品的消費佔比下降,對服務的消費佔比上升。

  從國際經驗看,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居民消費中,非耐用品消費佔比從1965年的36.9%下降至2018年的20.64%,耐用品消費佔比從1965年的15.0%小幅下降至2018年的10.54%,而服務消費佔比從1965年的48.1%上升至2018年的68.82%。如果中國的消費結構演進遵循類似的路徑,意味著服務消費仍有極其廣闊的發展空間,耐用品消費則會保持相對較快增長。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相關數據顯示,消費金融不僅增加了消費者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近年來還開始更多向個人成長、自我提升的領域延伸,與健康、養老、教育、旅遊等“非傳統”商品相關的消費信貸規模不斷擴大。

  在推動消費升級的過程中,消費金融通過增加消費者對於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促進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淘汰低端落後產能,從而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在投資和進出口貿易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出現乏力的情況下,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

  踐行普惠金融,實現共享發展

  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很多機構和個人都已獲得了充分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過度的金融服務。但是,仍有相當數量的普通居民和弱勢領域(如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三農”領域)難以獲得有效、充分的金融支持,有些甚至還面臨著金融服務的空白。有鑑於此,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的金融產品”。其指向就在於優化金融機構體系與產品結構,解決服務對象不匹配的痼疾,使之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與民生。

  消費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儘管消費金融發展歷程並不短,但在很長時間裡,銀行消費信貸主要服務於央行徵信體系覆蓋的高淨值、高收入人群,主要產品是信用卡與汽車貸款,許多潛在客戶群體未被有效覆蓋,尤其是年輕人群以及三線及以下城市或農村居民。一般而言,他們因較低的(或不穩定)的個人收入水平、不穩定的工作性質以及居住地較落後的金融發展狀況難以得到消費信貸,無法緩解短期流動性缺乏,更提不上平滑消費。近年來,在政策不斷推動與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與場景相結合的消費金融創新,有效緩解了此類客戶消費需求與消費能力存在缺口的問題,極大激發了年輕人群以及三線及以下城市居民的消費能力。一方面,通過釋放長尾群體的消費能力,為經濟穩增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則大大促進了消費平權,將共享發展理念落到了實處。

  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從行業整體發展空間來看,預計我國消費金融行業整體仍會有一段時間的高速成長期,預計消費信貸佔總信貸的比重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當然,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消費金融行業的運營也將趨於規範,在這個過程中,貼近消費場景、合規經營的消費金融機構,競爭優勢會愈發明顯。從長遠看,要實現消費金融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堅持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深挖有效的消費場景。相關金融機構應根植於有效的消費場景,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調整和完善業務內容,同時在消費場景進行直接營銷。通過對消費者喜愛場景進行深入挖掘,提升對相應金融產品對於消費者的吸引力。

  第二,提高行業自律水平。從長遠看,消費金融應真正立足於“以客戶為中心”,圍繞客戶真實、合理的需求進行產品創新和營銷,並加強貸後管理、監控資金流向,嚴格控制過度放貸以及資金挪用可能引發的風險。此外,還應嚴格遵守金融監管的要求,規範各類機構之間的合作,並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有鑑於此,消費金融機構應在授信額度、利率定價、數據使用、貸後管理、機構合作以及守法合規等方面,加強行業自律,以確保消費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並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中新經緯APP)

曾剛: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