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國際投資與全球化再思考 金融發展“一帶一路”論壇-新加坡站

新加坡2019年11月14日 /美通社/ -- 2019年11月9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金融發展論壇系列之一的“一帶一路”論壇在新加坡開講。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鳳凰金融學講席教授、中國金融案例中心主任張弘受邀就國際投資與全球化進行主題演講。論壇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EMBA教育中心副主任蔡侃主持。

張弘教授的研究涉及國際金融、金融制度/治理、投資(特別是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以及公司財務。其論文《共同基金阿爾法值及貝塔值的動態估測》(與馬麥斯基和斯皮哥爾合作撰寫),得到了《紐約時報》(2003年5月18日)和《財務顧問》雜誌(2004年6月)的高度評價,稱其“解決了共同基金評級體系的一個大問題。” 其最近的研究主要涉及市場機制(如經濟制度,做空,全球化競爭,指數化貨幣)和資金差異(如熱錢和正常資金)如何影響公司/基金的激勵機制和市場表現。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金融研究評論》(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金融經濟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金融與數量分析雜誌》(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和《金融評論》(Review of Finance) 等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期刊上。

张弘:国际投资与全球化再思考 金融发展“一带一路”论坛-新加坡站

張弘教授主題演講

張弘教授從生產端(產業網絡結構的發展變化)和收入端(財富分配)這兩方面詳細分析和反思了全球化的實際影響力。他認為過去二三十年的全球化進程對很多國家自身產業網絡的完整性以及各個國家在全球產業中的相對地位(產業網絡的中心性)都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通過對比1997年與2017年各國產業網絡完整性可以看出全球化讓很多落後國家受益:其原來比較單一的產業網絡在全球化進程中變得更加完整。但全球化對各個國家(特別是美國)在全球產業中的相對地位的影響在1998-2007年和2007- 2018年兩個時間段上表現出截然相反的趨勢,表明全球化對實際經濟中生產端的影響比較複雜。

對於財富分配問題,張弘教授利用實證研究了金融資產全球化對收入不平等帶來的影響。他指出,雖然以往的經驗表明由境外直接投資(FDI)主導的全球化會加劇各個國家的收入不平,但他的最新數據和研究則表明了由機構投資人主導的金融資產全球化能減少收入不平等。這一發現意味著不同的全球化途徑對國家內部收入分配可能會帶來不同的影響。主題演講後,金融EMBA“一帶一路”項目首期班學生,馬來西亞的國際海上能源設施和服務提供商布米阿瑪達(Bumi Armada Berhad)董事長亞姆·阿里雷·叨丁(Tunku Ali Redhauddin),香格里拉集團董事、K3創投董事郭孟雄,金融EMBA“一帶一路”項目二期班學生領創智信(ADVANCE.AI)創始人兼CEO陳斕傑與現場聽眾對他們在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的學習經歷與收穫進行分享。他們表示重新回到校園學習的感覺很好,不僅可以重新發掘新的知識,同時可以從同學們的交流中獲益良多,共同進步。

张弘:国际投资与全球化再思考 金融发展“一带一路”论坛-新加坡站

左至右:Tunku Ali Redhauddin、郭孟雄、陳斕傑

蔡侃簡單向各國聽眾介紹了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及金融EMBA“一帶一路”項目。他表示該項目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於2017年首創的“一帶一路”主題相關學位項目,融合清華大學的百年底蘊與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專業權威,依託金融EMBA多年教學經驗基礎及千餘名校友積累,為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家打造學習和溝通交流平臺,加深雙方對亞洲區域經濟及各國國情的整體認識,助力民心相通,促進跨國合作,共同探索“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新機遇。

項目在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傳統課程基礎上,增加跨區域課程模塊,地域涵蓋中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主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並通過走訪當地金融機構與領軍企業,對話當地政商領袖,全面快速瞭解東南亞地區經濟環境、區域經貿和資本市場,優化企業跨區域佈局。

項目自2017年5月開辦以來,共吸引180餘名來自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美國、加拿大、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22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高層決策者,部分學生在東南亞國家獲得丹斯里、拿督斯里、拿督、丹姑等榮譽封號。近40%學生畢業於MIT、斯坦福、哈佛、耶魯、康奈爾、牛津大學、劍橋、倫敦帝國理工等全球知名高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