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縣漫記(六)

老菩薩

在我心裡古法造紙術,那麼就是在那灃鎬故地的長安區北張村的造紙了。用的是蔡倫先生髮明的造紙技術,最古老的造紙方法,也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那個人還被請去表演過。這個還是在當地新聞上無意瀏覽看到的。從此我就以為那個號稱沿用千年的古法造紙術就在那裡。我向別人就是那麼自豪的說起,說那裡是鎬京故地,當然歷史悠久。而直到有一天,我得到了真相,原來那是一個沒有完全說實話的人,他從未在公眾場合交代,他是幾十年前賣衛生紙時從周至縣九峰鄉起良村學來的,而他從未提起過那個真正用古法造紙的地方。

我和幾個朋友去了那裡,同行的還有法門寺恆松師傅,一路上大家和恆松師傅交流探討人生。

恆松師傅是法門寺的僧人。我們去法門寺時他親自給我們當導遊,從怎麼禮佛到佛教的故事,再到法門寺的文物講解。他很耐心的給我們講解著他知道的所有的關於佛教文化的知識,還有文物知識,還有建築藝術。都令我受益許多。恆松師傅是自幼在河南出家的,具體原因,我沒問,也不想問。我不知道他是否念過大學,所以至今他給我留下了很多謎團。因為他說自小出家,那麼他的淵博知識是從哪裡學來的。如果他是在廟裡學的。那麼我們的大學教育可以算作失敗了。我們培養的人才和恆松師傅相比那真是相形見絀。他也才二十多歲。

記得在參觀法門寺珍寶館時,恆松師傅耐心的給我們講解那些文物的用途,歷史背景,我們能從總學會欣賞這些千年的器物。而其它導遊卻不是這樣。比如說在講述那個禪杖時,恆松師傅會說到禪杖的使用方法,以及它的來歷。而我們剛好碰見曲江文投的導遊時,他是講道這個禪杖用多少克金子做的,長是多少,用了多少銀子,然後就去下一個了。我們在欣賞那些文物時,我們對文物欣賞的美感在哪裡?是在它背後深得文化呢?還是在於外在的數量計算?我想那個導遊和我們絕大多數遊客去參觀博物館之前,應該先去看看李澤厚先生寫的《美的歷程》。

期間我問恆松師傅怎麼才能出家,恆松師傅先是沒回答,後來臉色凝重的告訴我,出家不是鬧著玩的。它是有責任的。他說:出家需要有出離心呢,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要了脫生死、要續佛慧命、要弘揚教法、擔子重者呢!第一句我無。我被震撼了,我終於理解了為什麼那個著名的蒲公英公益平臺的創辦者“才真旺姆”(法名)說:“佛法是最大的公益”。

我為我對於佛家的愛好體現在人生哲學的點上,我感到羞愧。我對於佛學的愛好還處於小乘教法的範疇,那就是度己。我在真正的大德面前想法是多麼的卑微。

我和恆松師傅還有新認識的幾個朋友,一起來到了九峰鄉,見到了那個退休教師,劉曉東老師。他今年65歲,一直為著傳承者千年技藝,奔走。歷經了太多的坎坷辛酸之路。

他之所以恢復傳統技藝,是因為他在2008年奧運會的開幕式看到有造紙術的表演,請的是長安區北張村的那個老頭,他看後很氣憤,因為那個老頭很多年前賣衛生紙時經過這裡和他四伯學的造紙術。而現在卻被他們冒名,真正的技藝,還有保留的傳統工具,劉老師家都有保留。他才開始四處奔走,向村裡人做工作,讓這傳統恢復起來,不至於失傳。他全國各地跑學習,參觀,後來又終於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他為此揹負了大筆債務,終於得到官方認可獎勵,講給他們10萬元用於保護中,可是到他們手裡就只剩幾千塊錢了。被縣政府給不知怎麼的說沒了。看過《官場現形記》的人都會知道,今天的官場和書裡寫的還是很有很多相似的,中國擺脫不了官僚政治。而在這當中上面的撥款,會層層盤剝,比如衙門的瓦片掉了幾塊,要修,轎子的頂戴壞了,要修,總之各級總是很缺錢,要截留一部分,或者要回扣,《官場現形記》,不僅諷刺了那種官場腐敗,也會讓一部分人把他當成學習鑽營的秘籍。劉老師曾經是公辦教師退休,卻帶有知識分子的秉性。劉老師去討要省裡的撥款卻被奚落,他是極大憤慨,他就和他們講道理,人家卻不當一回事,說到這裡他激動的手不斷顫抖。

當我聽別人說曲江還曾找過他,他拒絕了曲江系。我很好奇,因為曲江系可是不缺錢的,那在我印象裡可是隨便一砸就能砸下去幾個億,都不算啥。我問他為什麼拒絕去江系。他說:咱們周至集賢鎮的財神廟,樓觀臺,因為拆遷鬧出了多少人命,弄出來多少亂子,多少人遭殃,我不想看到我們這裡也步入後塵。恆松師傅大聲稱劉老師為“老菩薩”。我聽到後也為之震撼,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人,這才是真正的士人精神。以天下蒼生為念。真正的配得上佛家的菩薩之稱。

後來老菩薩帶我們參觀了造紙的全流程,他們用楮樹皮造紙。大致流程是把楮樹枝條紮成捆,放在鍋裡蒸煮6小時,然後撈出來剝皮,剝完皮放在石灰水裡浸泡三四天,然後取出來分揀,分揀完油浸泡在石灰水裡,然後拿出來用大木樁搗,搗一會兒,放在案板用刀像切豆腐一樣,切成塊呈三角形(這樣樹的纖維緊密結合),然後放入石灰水池,人站在一邊用木棍攪拌,等纖維漂浮用專門的工具收集,控水,貼在牆上,風乾,完成。

這一造紙過程劉老師說他是根據《天工開物》嚴格要求製作。這也耽擱了他們這些人的很多功夫。所以他們為了能更好做下去,正準備轉化為商業運作,不然不利於工藝的傳承。我對這句話是很贊同的,造紙術在古代也是順應商業市場而生,後來市場沒了,它就隱匿了,現在要繼續傳承,依然只有商業力量才能使得這種傳統技藝的到更好保護。

參觀完後,我帶著複雜感情離開了劉老師的基地。劉老師為了這一技藝傳承,開始遭到家人的不理解,有舉債奔走,經歷了太多坎坷才艱難走到現在,他說在中國辦好事最難辦,但是他會繼續做下去。

後來真的是不捨的離開了這裡。

後記

關於周至縣,關於家鄉,我有太多的回憶,一時間是無法表達出我對這片土地,這裡有太多的故事,周山培德,至水啟智。理學大儒李二曲在這裡,老子說經的地方在這裡,鍾馗故里,董永墓,以及“頭枕秦嶺梁,腳踏渭河水”的墓穴朝向,這裡有著“從周至到戶縣,七十二道河腳不幹”的說法。。。。這些是真的說不完,道不盡的,留待我以後年老時,慢慢的回味。我在寫這組散文時,總是趕在9:00——10:00才寫,經常23:00才休息。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有如此大的精力,而且從來不累。我想我會堅持寫下去,且行且思。

我想我寫作的出發點在QQ的宣傳語上得到了經典的表述:將那些隻言片語銘記在時光的軌跡裡;當歲月都已失去,偶然與過往相遇,我們還能哼唱出年少的旋律。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