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之美

鄉村之美

鄉村之美
鄉村之美鄉村之美
鄉村之美鄉村之美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農村的定義在江門悄悄起了變化。如今,穿行在江門的鄉村道路上,不僅能與其獨特的鄉村文化邂逅,還能真切地感覺到產業新、生態美、百姓富目標正在這裡逐步成為現實。作為全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江門正致力為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出新路、作出示範,而曾經一條條不起眼的小村莊也正在這股浪潮中綻放出五彩斑斕的鄉村之美。

良溪村

在江門談歷史,良溪村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作為羅貴從南雄珠璣巷帶領36姓97戶人家南遷珠三角時的最終落腳點,良溪村被譽為“後珠璣巷”,至今已有888年的歷史。“良溪”,舊稱“蓢底”,坐落於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西北約兩公里的山坳裡。近年,隨著良溪村“後珠璣巷”名聲漸起,越來越多羅氏後裔組團前來尋根。每年清明前後,前來良溪村參與祭祀的人也越來越多,當中除了有來自珠三角等地的羅氏後裔外,還不乏特意從海外歸來尋根的祭祀者。

田心村

客家人入遷鶴山始於清朝康熙中期。時至今日,鶴山客家人口已發展到七萬多人,分佈在鶴城、雙合、雲鄉等鎮的240多條自然村中,也有不少客家人從這裡出發,到了南美等地謀生、落葉生根。而作為鶴山客家人早期的遷居地,位於江門鶴山市鶴城鎮禾穀的田心村至今仍保留著濃郁的客家風情,是鶴山保存客家民居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原始客家村落。

自力村

位於開平時塘口鎮的自力村是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村內有銘石樓、雲幻樓等15座風格各異、造型精美、內涵豐富的碉樓,這些碉樓多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當地僑胞為保護家鄉親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而興建,樓內保存著完整的傢俱、生活用品,豐富而有趣,是當時華僑文化與生活的見證。

歇馬村

因村場佈局似“歇馬飲泉”之狀而得名,位於江門恩平市聖堂鎮的歇馬村自元朝至正年間立村至今已有670多年曆史。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條並不起眼的嶺南小村在過去的600多年裡,曾有670人考取了科舉功名,文有官至二品進士梁元桂,武有官至五品武解元梁開第,可謂文武雙全,被譽為中國第一舉人村。

石板沙村

石板沙村位於新會區睦洲鎮東部,是西江上的一個四面環水的島村,與大鰲鎮隔江相望,出入需搭乘渡輪。環島水域沙多,出產最為肥美的黃沙蜆,每年清明前後,慕名前來尋味嚐鮮的各地遊客絡繹不絕。近年來,睦洲鎮石板沙村的文旅產業發展可謂如火如荼,已成功地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搖身一變成為“網紅打卡”小島,登島旅遊消費的人不斷增加。

霞路村+浮石村

公元1279年,一場悲壯慘烈且影響深遠的海戰在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爆發,南宋丞相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崖山海戰後,趙宋皇朝隕落,宋室宗親的一些後裔卻通過改名換姓的方式藏匿起來,最終在珠三角繁衍生息,開枝散葉。現今江門就有幾條這樣的“皇族村”,其中較具規模的就是位於新會區古井鎮的霞路村和位於台山斗山鎮的浮石村。

霞路村 作為一條“皇族村”,霞路村全村戶籍人口近4000人中,90%以上都是姓“趙”。霞路村位於古井墟偏北一公里,由上聯裡、下聯裡、田寮裡、五福裡、仕路等五條自然村及天成圩組成,聚落呈“丁”字形分佈。

浮石村 位於台山斗山鎮的浮石村與古井鎮的霞路村相隔50多公里,兩村的開基始祖趙宗遠和趙宗逞是親兄弟,同為趙宋皇室的後代,兩條村被後人視為兄弟村。浮石村沿蘭溪而建,由十個自然村組成,俗稱十坊,村落建築整齊劃一,坊坊相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