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那些“迷你中國”終究不是中國

印度《經濟時報》11月12日文章,原題:亞洲的那些“迷你中國”正費力地從美中貿易戰中獲利 美中貿易戰重燃有關哪些亞洲發展中國家或將接過“世界工廠衣缽”的爭論。“彭博經濟”本週發佈的報告顯示,沒有任何國家能複製中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獲得的那種成功。相反,儘管(亞洲的)一系列“迷你中國”會得到發展,且都在盡力利用相關優勢,卻都受制於基礎設施不完備、政治不穩定等結構性問題。

中國錯綜複雜的工廠、供應商、物流服務和交通運輸網絡,壯大於一個不同時代。30年來,中國不僅擁有龐大廉價且識字的勞動大軍,還幾乎不受約束地進入全球市場。如今,隨著此類通道在持續貿易摩擦中遭威脅,“彭博經濟”對10個亞洲經濟體的6項指標進行分析,以確定哪些將在製造業蛋糕中分得更大一塊。研究顯示,“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具備穿上中國鞋的本事。”

這10個經濟體中,龐大人口令印度的出口潛力高居首位,但仍明顯落後於中國的廣東。印尼和備受吹捧的越南分列第二和第三。問題是,它們難以複製由中國中小製造商打造起來的供給鏈、營銷通道和既有人脈。

以泉州一家花園和家庭飾品製造商為例,關稅戰後對美銷售下降30%,但這並未令其考慮生產外遷。相反,該公司想方設法通過其他戰略——如擴大對歐洲的銷售——保持住出口規模。該公司負責人說,“越南的勞動力更便宜,但工作文化(與中國)迥異。中國工人素質更高且願加班以按時完成訂單。”

中國還保持著其他優勢,包括牢固穩定的領導力、龐大國內市場和相對容易獲得的資金等,眾多工廠經歷了幾十年的相互競爭、精簡成本、完善效率等。此外,在更廉價能源助推下,中國的製造成本從7月份以來一直在降低。“即便貿易戰持續,中國仍是占主導地位的玩家,因為其他國家與中國相去甚遠,”在印度和越南都有辦事處的廣州威綽商品檢測技術服務公司的負責人巴博薩說,如今中國許多製造商都無需第三方質檢,“但越南生產的同樣商品就需質檢。”

印度的大量廉價勞動力供給優勢正受到其他因素削弱,如不完備的基礎設施、過時的土地和勞動監管規定及官僚主義等。印度在世行的營商便利指數排行榜上僅列第63,遠遠落後於中國。印尼也面臨類似問題。

被稱為貿易戰潛在贏家的越南,亦顯示出其優勢或將曇花一現。美國已對來自越南的鋼鐵進口加徵高昂關稅,並把該國列入可能操縱貨幣的觀察名單。(商家)對越南港口擁塞的抱怨也與日俱增。數據顯示,中國擁有全世界最繁忙10個集裝箱港中的7個,而越南最大的兩個港口僅分列全球第26和第50位。

就在亞洲發展中國家競相拷貝中國的製造業崛起之際,新技術也在改變全球生產和供給的性質,令這些“迷你中國”更加難以複製中國的成功。(作者卡洛琳·盧克等,王會聰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