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粘著媽媽,媽媽不要責備,這是受“傾向性依賴”現象的影響

吃過晚飯後,我和愛人習慣性地下樓走步鍛鍊身體。沿著馬路走了一段後,愛人突然想起一件事:白天的時候,愛人的朋友微信留言,她們一起網購的面膜到了,讓有空的時候去家裡取。

於是,愛人和我說往她朋友家的方向走,我們走了大概有半個小時左右,來到了愛人朋友住的小區。我們通過門禁系統和愛人的朋友進行了通話,她邀請我們上去坐坐,索性也沒有什麼事,就上去待一會兒。

等上樓才知道,快件還在小區物業,她下班時忘記取了。她說:“讓我們先坐著,幫忙照看一下孩子,她下樓去物業取。”可是,就在她穿上鞋和外衣要下樓時,她5歲的寶貝兒子不幹了,說什麼也要跟著去,我們見狀,便過去哄他,可他卻晃著小腦袋,說什麼也不讓媽媽走。

孩子總粘著媽媽,媽媽不要責備,這是受“傾向性依賴”現象的影響

這時,愛人的朋友和我們說,這孩子就像個小“跟屁蟲”似的,我走哪跟哪,天天粘著我,都快煩死了。

我說:“這明顯是孩子的‘傾向性依賴’。”愛人的朋友聽我這樣一說,不怎麼理解,我接著說:“以前,我兒子小時,我看過育兒方面的書,其中,就有一本書提到: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你這樣的煩惱,尤其是孩子的媽媽,出去上街買菜孩子要跟著,出門辦事孩子也要跟著,不讓跟著孩子就又哭又鬧。”

心理學家把這種對於某個人過分依賴的現象稱為“傾向性依賴”。其實,“傾向性依賴”是孩子內心失衡的外在表現。

愛人的朋友聽到這裡,特別有興趣地想進一步瞭解“傾向性依賴”的有關情況,正好孩子還不讓走,就先不去取快件了,拜託我給她講一講“傾向性依賴”的有關內容。

孩子出現“傾向性依賴”的原因是什麼

實際生活中,孩子對父母過於依賴,是比較常見的。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性特別強烈,有很多孩子的媽媽感慨,因為孩子天天跟著纏著,甚至影響到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幹什麼都覺得彆扭。但是,還不能因為孩子跟著就批評他,畢竟孩子沒有犯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如此依賴於父母呢?

1、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接觸的人比較少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後,在襁褓中就經常接觸陌生人的孩子自主能力較強,父母即使離開他們時,他們也很少感到害怕。

我們通過觀察發現,現在的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接觸的陌生人少,也是很正常的。如今多數家庭都居住樓房,有很多時候,作為父母的生活圈子都感覺小了不少。同在一個單元住著的,有的父母連對門的人都不熟悉,上下樓居民也很少有交集。

孩子總粘著媽媽,媽媽不要責備,這是受“傾向性依賴”現象的影響

這樣一來,孩子很小的時候,基本上就在家裡這個小圈子裡活動,孩子自然而然接觸到的陌生人就少。接觸最多的都是身邊最親近的人,等到時間長了,孩子的頭腦中就形成了一種慣性,遇到問題時,他們最先想到的就是身邊經常接觸到的親人。

2、孩子對陌生人沒有信任感

我們作為成年人,對陌生人都有防範之心,對於不懂事的孩子來說,也有這種牴觸心理。生活中,我們在抱孩子出去時,遇到陌生人抱他,孩子會往媽媽的懷裡鑽,甚至拽住媽媽的衣服不撒手,這也是他們進行本能的自我保護。

有兒童教育專家通過對兩組兒童的成長做過這樣的研究。第一組兒童在小的時候總是習慣性依賴某個人,第二組兒童有較好的獨立性。

兩組兒童長大後,第一組兒童表現出過分戀家,對新環境的適應性比較差,適應能力不強。第二組兒童無論從自身能力,還是對待外界信息的靈敏度都要比第一組兒童要強出很多。

孩子總粘著媽媽,媽媽不要責備,這是受“傾向性依賴”現象的影響

這也說明,具有”傾向性依賴“的孩子,總希望自己和所信任的人待在一起,給自己製造一個保護圈,這樣孩子的膽量比較小,當把自己置身於陌生的人群中時,會感到恐懼和慌張。

3、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不同

大家可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那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有時會出現意見分歧,對管教孩子的態度不一樣。

我的同事小張,他和愛人在管孩子時就有不同的見解。小張認為,在孩子面前,父母應該有一定的權威性,教育孩子雖然要以講道理為主,但是遇到孩子油鹽不進時,作為家長還是應該給孩子懲戒,這樣孩子才能長記性。而他的愛人,卻不是這樣認為,所以對孩子總是進行保護和說理教育。

這也顯示了母性的偉大,當媽媽的都特別疼孩子,如此一來,孩子可能會更傾向於媽媽,這也與爸爸脾氣不好,經常對孩子比較嚴厲有關。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作鬧時,媽媽會頗有耐心地去哄孩子,而爸爸通常會很生氣地怒斥。長此以往,由於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失衡,孩子也就會出現這種“傾向性依賴”。

家長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擺脫“傾向性依賴”

如果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孩子有這種“傾向性依賴”,往往說明孩子在前期的成長中,我們可能已經忽略了一些避開“傾向性依賴”的因素。但是在今後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引起注意,並且要正確引導孩子逐漸擺脫“傾向性依賴”。

因此,作為家長要注意孩子的成長環境,並且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穩妥。

1、給孩子創設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

研究表明,教育“傾向性依賴”的兒童,不在於教育時間的長短,關鍵是父母要表現出平等的品質,要注重與孩子的交往過程。

這樣的研究,也是在告訴家長,教育孩子不是某個人的個體行為,應該發揮全家人的力量。作為父母自然肩負著教育孩子的重任,那麼,作為孩子親近的人,比如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等,對孩子教育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孩子總粘著媽媽,媽媽不要責備,這是受“傾向性依賴”現象的影響

實際上,我們往往把孩子教育的重任都落在了媽媽身上,這顯然是孩子家庭教育失衡的表現,作為父親也應該多參與到孩子教育過程中去,不要等孩子出現問題了,相互指責和埋怨。另外,作為孩子的母親也不應該表現太“強勢”,充當孩子的保護傘,父親也不能過分粗暴,否則,容易加速孩子的心理失衡,很容易形成“傾向性依賴”。因此,家長給孩子創設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很重要。

2、家長給孩子創建自己的獨立空間

孩子獨立空間的創建,可以從孩子小時候和父母分床睡開始。待孩子再長大一點的時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就可以鍛鍊孩子自己一個房間睡。父母和孩子分房睡,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可以有效避免孩子產生“傾向性依賴”。

蒙臺梭利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兒童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由此可見,對孩子來說,獨立性培養對於他們的成長極為重要。從近處看,可以擺脫孩子對父母的“傾向性依賴”;從長遠來看,孩子長大後,這種獨立習慣的養成,可以讓孩子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佔有優勢。

孩子總粘著媽媽,媽媽不要責備,這是受“傾向性依賴”現象的影響

家長在給孩子創建獨立空間時,要確保安全性,並且提供玩耍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做一些嘗試性的活動。這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勇敢,而且還有助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

3、家長要從小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社交能力的鍛鍊,與人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從小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僅僅能擺脫孩子的“傾向性依賴”,還對他們以後的發展幫助很大。

作為家長可以邀親朋好友家的孩子常來家裡玩,也可以讓幼兒園其他小朋友來家裡做客,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帶孩子經常走出去,在小區內讓孩子和小朋友一起遊戲,當孩子有了信任的小夥伴,自然而然就不纏著家長了。

孩子總粘著媽媽,媽媽不要責備,這是受“傾向性依賴”現象的影響

另外,伴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家長要讓孩子多運動。運動不僅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有利於和小朋友們頻繁接觸,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心理學上認為,運動可以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規則意識、語言能力。

由此來看,運動可以帶給孩子很多好處,這樣做,既可以擺脫狹小空間的束縛,又能融入到小朋友中去。對孩子社交能力培養有很大幫助,也可以慢慢擺脫對父母的依賴。

總而言之,為了防止孩子從小就形成“傾向性依賴”,家長應該在孩子成長教育中多加註意。要避開孩子成長中的一些不利因素,不斷學習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從小就鍛鍊孩子的獨立性,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才不會出現“傾向性依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