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大閱兵:戰鷹飛過天安門,祖國啊,請檢閱你的空中驕子

----------獻給人民空軍七十華誕

汪超群(空軍原副司令員

世紀大閱兵:戰鷹飛過天安門,祖國啊,請檢閱你的空中驕子

大閱兵

199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50年華誕。

秋高氣爽的北京城,豔陽高照,鮮花怒放,一片祥和。一道壯觀的綠色長城,沿天安門側畔綿亙向東。

排列在長街之上的陸海空三軍、人民武裝警察、預備役和民兵的17個徒步方陣、25個戰車方陣,似挺立的峰巒,如堅固的城垛,巍然屹立。

此刻,132架戰鷹編成10個空中梯隊,也正在華北7個機場翹首待飛。

上午10時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50週年慶典開始!50響禮炮轟鳴,讓中華兒女熱血沸騰的《義勇軍進行曲》奏響,鮮豔的五星紅旗像一束火焰在天幕上燃燒。

10時15分。天安門廣場萬眾屏息,所有的目光都聚焦高聳的門樓。一輛紅旗敞篷轎車,緩緩駛出天安門,駛過金水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站立在敞篷車的正中央。

閱兵總指揮、北京軍區司令員李新良上將軍姿嚴整,向江主席報告:"主席同志,受閱部隊列隊完畢,請您檢閱!"在閱兵總指揮的陪同下,江主席乘檢閱車向受閱方陣馳去,檢閱三軍……

這次閱兵是解放軍歷史、與共和國曆史同肩的重任,被委以重任的我不敢有任何懈怠,不惜一切代價完成任務!

堅定的步伐伴著高昂的軍歌,三軍將士在天安門門前走過,廣大受閱官兵精神振奮,鬥志昂揚,列隊如長城矗立,挺進像黃河奔騰。鏗鏘的腳步聲、轟鳴的馬達聲、雄渾的軍樂聲和激昂的口號聲,此起彼伏,撼天動地……空中梯隊132架戰機排列著楔形、箭形、菱形、三角形鐵陣,飛掠過天安門廣場,宣敘了我軍的強大……

回憶

我想起近一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

"通州輔指",這是一座四層小樓,位於長安街東面的延長線上,距天安門28公里."通州輔指"全稱為"通州中心輔助指揮所",從屬於空軍的"空中梯隊分指揮部",我當時作為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兼任這個指揮所的指揮員,擔負起空中梯隊組織訓練和實施閱兵一線指揮的重任。

1999年6月25日,是正式閱兵倒計時95天,"通州輔指"此時正式開通,開始具體組織實施空中梯隊的合練和預演訓練。

根據上級安排,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首先組織好各梯隊的合成訓練,如果從空中梯隊閱兵準備工作的全局看,"通州輔指" 具體組織實施的這個階段,用空軍有關首長的話說,"將是空中梯隊的最高水平階段;也是整體推進、整體合格、上水平、出成果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最複雜、最艱難、最較勁的一個階段"。

在"通州輔指",指揮所牆上掛滿了各種圖表。"基準航線",這是一條和北京長安街重疊的直線,東起通縣的螺河火車站,西至天安門西的公主墳,全長106公里。

按照計劃,參加閱兵的飛機將分別從七個機場起飛,從不同方向依次進入螺河火車站上空的"喇叭口",對準基準航線,直飛天安門,然後分別在復興門和公主墳上空解散返航。

根據預想方案,最先出現的將是"領隊機梯隊",由一架轟六F飛機擔任領隊機,兩邊各有四架護衛機,由"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七E組成,編成九機楔隊,在通過天安門時,護衛機將拉出彩煙,點燃空中閱兵的"禮花"。

緊隨其後的是由空軍和海軍共同編隊的"轟六梯隊",由18架轟六飛機編成6個三機楔隊.

第三個空中梯隊是"加受油機梯隊",由兩架轟油六飛機和四架殲八D組成,編成兩個三機楔隊.

第四個空中梯隊是"殲轟七梯隊",由海航6架轟七飛機組成,編成一個六機箭形隊.

第五個空中梯隊是"強五梯隊",由空軍12架強五飛機組成,編成3個四機梯隊.

第六個空中梯隊是"殲七梯隊",由空軍20架殲七E組成,編成4個五機楔隊.

第七個空中梯隊是"殲八梯隊",由空軍16架殲八B和8架殲八E組成,編成6個四機梯隊。

第八個空中梯隊是"蘇二七梯隊",由空軍12架蘇二七組成,編成3個四機梯隊.

最後兩個是"直升機梯隊",由陸航25架直九組成,編成5個五機楔隊,前兩個楔隊為第一梯隊,後3個楔隊為第二梯隊。

根據計劃,大家迅速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然後緊鑼密鼓開始了空中梯隊的飛行訓練。

訓練

從1999年7月9日到19日的10天時間裡,我們組織了7個合練飛行日,飛機1007架次,其中,這幾個飛行日反映出的情況讓我喜憂參半。

總的看,各部隊積極性非常高,但是我也發現,部隊在訓練中暴露出許多問題,尤其是複雜氣象訓練方面。"八一飛行表演隊"大名鼎鼎,他們的編隊飛行技術一流,甚至可說是超一流,但是,他們在複雜氣象訓練中也暴露出問題。

他們有8架殲七E組成第一梯隊的左右護衛隊,7月14日的合練中,他們左梯隊4架飛機在某機場上空與轟六飛機會合時,就沒有發現領隊機,也沒有保持規定的速度和航向,直到加入基準航線前,才在領隊機的指揮下勉強加入編隊,出了個大洋相。

同樣,外區某師發生的問題更多,他們的殲七梯隊第三中隊起飛後,不僅沒有集合上,也沒有及時報告,而且,出航前也沒按規定更換無線電波道, 造成與長機聯絡不通, 被迫提前返航;同時,這個師的梯隊長機、塔臺指揮員和機場指揮所都沒有把這種情況及時向我們報告。

7月19日下午,我們在某機場合練試航,某師外七梯隊第二中隊又發生了起飛沒能集合上的問題,結果造成中隊長機單機通過某機場,其餘4架僚機灰溜溜中途返航。

這些問題引起我的高度警覺。7月14日,針對訓練中各部隊暴露出的問題,我們曾搞過一次停飛整頓。

坦率講,這種整頓的效果我並不完全放心。為了避免隔靴搔癢,7月20日,我們召集會議,用直升機把10個梯隊的長機和受閱部隊的領航科長請到了"通州輔指"。在這次會上,我強調:"一定要保持好複雜氣象起降技術,你們都要做好這件事"。

複雜氣象

自空軍出現以來,"複雜氣象"讓世界各國空軍都吃足了苦頭,有過無數慘痛教訓。即使科技水平大為提高的今天,"複雜氣象"仍然是各國空軍"頭疼"的一大難題。

因此,根據不同天氣情況,我們制訂了四種《出動方案》。因為是閱兵,又在首都上空,還要有觀瞻效果,所以,這些方案中對天氣最主要的劃分標準,分別是不同的雲底高度,它們分別是1500米以上,1000米以上、600米、300米。

在"第一方案"裡,只要沒有雷暴等極端危險的天氣,由於還有1500米以上的雲底高度,我們決定在這種"最低氣象條件下全部出動",也就是說將起飛152架飛機:其中受閱飛機132架組成31箇中隊,其他20架為備份機。

如果天氣更差,雲底高只有1000米以上時,我們將實施"第二方案"。

這個方案和第一方案最主要的差別,是減少丁兩個殲八中隊的出動,在空中梯隊裡,殲八飛機最多,編隊最密集,減少兩個可以適當提高安全係數。

在這個方案裡,如果不算備份飛機的話,正式受閱的飛機將由原來的 132 架變為 124架. 減少了 8架飛機,差別不算太大。

當天氣十分惡劣,雲底高只有600米時,實施"第三方案".在這個方案裡,只出動每個梯隊的長機中隊,受閱飛機將減少到60架,備份機除了5架"直九"直升機外,其他一律不起飛。

這個方案的惟一"亮點",是視覺效果強烈,更加驚險刺激,但是,它卻是以減少一半以上飛機數量,而且大大增加風險係數換採的。沒有人會喜歡這個"亮點".

"第四方案"是為了應付更加惡劣的天氣情況準備的。在這個方案裡,天氣條件為雲底高只有300米. 在這種格外糟糕的天氣情況下,飛機只出動梯隊長機,一共只有38架。

也就是說,除了25架直升機外,固定翼飛機只出動13架,整個"空中梯隊"將有名無實,會令人大失所望。尤其尷尬的是,在這個強行起飛的方案中,除了直升機梯隊還能露個臉讓人看見,固定翼飛機全部都將在雲中通過天安門,用響聲接受"檢閱"。

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我們必須未雨綢繆。

7月23日,兩個中隊代表殲七梯隊參加了預演。當時的天氣條件很差,機場能見度不到2公里;航線雲底高1000米,能見度只有1室1.5公里。他們採用新研究的三機起飛的方法,一次集合成功,而且做到零秒到達,航跡正確,隊形穩定,受到指揮部的好評。

這次任務的圓滿完成,一掃他們心中的陰霾,極大地鼓舞了部隊士氣,也標誌他們的訓練質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追趕

"加受油機梯隊",是由兩個師混合編成的,他們在複雜氣象訓練中也有過挫折。這個梯隊駕駛的加受油機是我國自行設計生產,也是首次公開亮相。

和兄弟部隊相比,他們同樣面臨更多的困難和壓力.尤其是複雜氣象訓練,更是與兄弟部隊拉開了明顯的差距。

飛行人員都明白一個道理:在天上,只有靠自己。他們很清楚,面對差距,除了紮紮實實地提高自己的飛行能力,沒有其他取巧辦法。因此,他們在"趕隊"的同時,注重了低氣象天氣的訓練,決心在複雜條件下鍛鍊摔打部隊。

8月1日,中午,他們正在按計劃組織飛行,機場周圍突然出現了雷雨天氣,氣象部門建議他們停飛。

他們面臨選擇:飛,可以鍛鍊部隊正需要的低氣象飛行能力,但有一定風險;停飛自然很安全,但也會錯過一次難得的鍛鍊機會。

對於這種局面,上級部門只有原則要求,沒有明確指示,各梯隊可以根據氣象條件自己決定。他們認真研究天氣後,果斷定下決心:繼續按計劃組織訓練,趕在雷雨到達前完成任務。

最後,他們順利完成了這次低氣象訓練飛行.就是這種"笨鳥先飛"的紮實苦練,使他們一步一個臺階,縮小了與兄弟部隊的差距……

作為訓練空中梯隊的直接組織者和指揮者,每一天,我都感到壓力巨大。

不單單是我,每一位身居一線的指揮員都承載著巨大壓力。張寶忠師長身負指揮員和戰鬥員的雙重重任, 在談到壓力時,他舉例說他有三個晚上徹夜沒睡。第一個徹夜沒睡是因為他的兩個中隊編隊隊形得了3分。那天夜裡11點多收到輔指的通報,他感到事情非常嚴重,立即召集王偉和張義瑚兩個帶隊長機開緊急會。

3分意味著間隔距離誤差超過2米,兩個中隊的隊形沒達標,這樣下去完不成任務。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偏差?問題出在思想上,出在長、僚機的配合上,出在3號機的穩定性上。

他連訓帶罵,緊急會一直開到凌晨3點。第二個徹夜沒睡是9月18日合練時,他駕駛的蘇二七飛機發生鳥撞,第三個徹夜沒睡是在9月30日,第二天就要閱兵了,夜裡卸一直下大雨,他擔心半年的訓練會不會泡湯了。飛行員按時休息,他坐在床上與雨對峙,直到凌晨雨停才躺下。

每一個場次的訓練,都像正式閱兵,攻克技術難題飛出軍威國威。

濟空某大隊長王志豪因參加全國人大會議,比別人少飛了17個起落,這期間梯隊已從4機編隊飛到16機合成。歸隊後第一次飛編隊,他與長機的間隔誤差達2米多。他從最基本的動作奮起直追。

飛行之餘,他咬定標線,手持畫有標線的飛機模型,揣摩1米不差的感覺。晚上躺在床鋪上還"過電影",把訓練情況拆解成"分鏡頭",仔細查找問題和原因。他藉助紮實的航空理論知識開發機載高科技設備,用平顯火炮瞄準畫面"鎖定",用定向儀校正觀測角等方法,使編隊誤差控制在半米以內,後來居上的他成了梯隊的尖子隊員。

某軍區空軍某師的朱冬權是特批受閱的飛行員。由於他的飛行時間沒有達到 800小時,按規定挑選受閱飛行員時沒他的份兒,他是因一名原定人員考核被淘汰後替補上去的。他倍加珍惜這個機會,訓練異常刻苦。

尤其是對他陌生的密集編隊訓練,他摘抄下一千多個理論數據,製作成幾十份小卡片帶在身上,一有空就拿出來背吧,第一次合練返場著陸,由於拉平動作不規範,得了個4.5分。回宿舍後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裡認真反思。夜裡,他悄悄爬下床,用橡皮腸將小手電綁在腦袋右側與眼睛平行的位置, 利用手電筒的光柱,模擬訓練觀察飛機下滑線的準確位置和高度。

朱冬權後來著陸時的一套動作如行雲流水,飛機接地時似靖蜓點水,輕巧平穩,像芭蕾藝術一樣令人賞心悅目。

加油機領航主任陸建民滿腦子航線和飛行數據,常常半夜爬起來打著手電往本子上記東西,進駐閱兵村後就沒睡過一個囫圇覺,終於同戰友們總結出"分段計時、逐點控制、改變坡度、漸量修正"的16字領航口訣。

濟空副大隊長劉劍,在部隊被譽為"鐵桿僚機"。為了加深對空中編隊距離和間隔的正確認識,他趴在跑道上,反覆模擬空中飛行看高度差,灼燙的水泥地烤得他汗如泉湧。 他的編隊動作日臻完美,成了名副其實的"鐵桿僚機"。

膽子要大

8月26日,為了檢驗部隊複雜氣象的訓練成績,我們組織空中梯隊按"第四方案"進行了一次合練。

這次預演的天氣很差,是組織合練飛行以來最複雜的一次。

為了"摔打"部隊,真正提高複雜氣象飛行能力,這次我也冒了一點風險。加油機起飛後,加入了航線,但天氣突然變得更壞,我和趙世華都在指揮台上,飛機已經飛過了上倉輔指,快到通州了,監聽到的空中對話也顯得有些緊張。我們指揮他們要沉著冷靜,趙世華拿著話筒,顯得緊張,因為之前我們沒有練習過這麼複雜天氣的大編隊合練。

我沒有猶豫,對他說:"鍛鍊鍛鍊,膽子要大!"聽到我的決心,趙世華心裡有數了,沉著指揮。最後, 加油機梯隊成功保持了編隊,安全返航,完成了這次任務。通過這次訓練,指揮班子的人也更有信心了:這樣的天也能飛!

8月29日,某機場天氣狀況很差,從發展趨勢看不具備飛行條件,氣象值班人員強烈建議撤銷飛行計劃。可是,該部隊頒導還是淮備開飛,要在本場搞複雜氣象訓練。氣象人員很負責任,及時把情況報到了我們"通州輔指"。最後我們沒讓飛行,氣象人員是對的,下午1點,這個機場上空形成了濃積雲,雲量達六七個,雷達回波很強,雲中極不穩定,而且天氣趨勢還在急劇惡化。

後來上報的情況說:"下午2點15分,打雷,大雨."我們對這件事進行了通報講評,對有關氣象人員提出了表揚。

可是,隨後的天氣讓我苦笑,在我們很需要加強訓練的時候,老天谷卻強行給我們"把關"了。按照預定計劃,空中梯隊還有多次合練預演需要進行,可是自9月初開始,天氣一直不好,

那些日子, 我們每天都作了空中梯隊合練預演的準備,但又不得不一次撤銷。"空中分指"也著急了。

9月 8 日,天氣仍然無法組織合練預演。

於是,我們派出直升機,將各位帶隊長機又請到"通州輔指",進行座談,重點討論複雜天氣訓練和國慶閱兵如何出動兵力問題。

9月 11日,在天氣好轉後, 我們立即在當天連續組織了兩次空中梯隊的合練預演。第二天,又進行了通州西5公里的最後一次預演。這次預演,我們請閱兵總指揮、北京軍區李新良司令員以及總參,北京軍區、海軍、空軍等單位的領導來到"通州輔指",檢查驗收我們的預演飛行。

這次預演飛行情況不錯,各梯隊全部按計劃出動,準時到達誤差都控制在規定範圍內,航跡基本一致,隊形穩定,任務完成得比較好。

衝刺

從9月13日開始,連續三天,我們組織了三次空中梯隊通過天安門的預演。這是三次飛機出動架次逐步遞進的訓練。第一次通過天安門的預演,只出動了共10架次的梯隊長機;第二次預演,出動了梯隊長機和中隊長機共37架次:第三次預演出動了梯隊長機組.中隊長機組共56架次。這幾次預演一次比一次效果好。不過,也發生了問題,這是隻有在實際通過天安門時才會遇到的問題:

一是北京上空手機信號太強,我們的無線電使用被幹擾得很厲害;再就是風等搗亂。北京火車站和天安門廣場風箏多,最高的飛到230米,直升機梯隊甚至不得不進行了避讓飛行。

總體看,幾次通過天安門的預演比較成功。各梯隊準時到達較好,10個梯隊到達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空時間誤差都是零秒,領隊機、加受油機、殲轟七、殲八、蘇二七梯隊還做到了到達上倉鎮和"通州輔指"上空的時間誤差零秒,梯隊中隊間的跟進距離保持也不錯。

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小問題,當然,只是些小問題,容易解決。而且我們必須注意的是,這幾次通過天安門的預演都是在晴朗天氣中進行的。10月 1日正式閱兵時的天氣誰也說不好,我們必須立足於面對最複雜的天氣,提前做好足夠準備,才能充滿信心地完成任務。

9月16日,"空中分指"下發了《關於在複雜氣象條件下組織空中梯隊合練事》的緊急電報,電報要求,從9月17日開始,由"通州輔指"負責,利用複雜天氣,組織三到四次空中梯隊合練。

按照我們的計劃,在這份特急電報之後的10多天時間裡,如果算上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通過天安門的預演, 我們一共還將組織四到五次空中梯隊的合練.可是,由於天氣跟我們"捉迷藏",後來我們一共只進行了兩次合練。

最後一次通過天安門的預演是在9月23日組織的。這次預演,是嚴格按照國慶閱兵的組織指揮程序實施的,也是正式閱兵前最後一次檢驗性飛行。

這天,天安門城樓上也熱鬧了,擠滿了近千人。前來觀摩指導的有四總部首長,有閱兵總指揮部、海軍、二炮、國防大學和軍事科學院的領導,還有國慶籌委會、北京市政府的有關領導,空軍首長當然也在場。這次飛行任務完成得很成功,當領隊機梯隊拉著彩煙通過天安門上空時,總部首長帶頭鼓掌,各級領導也給予了充分肯定和很高評價,令人振奮。

但是我很清楚,這還算不得數。

正式國慶閱兵的飛行才能真正見分曉。空軍首長也清楚這一點,因此,這次空中梯隊的預演結束後,空軍劉順堯司令員和喬清晨政委指示我們:要把各項準備工作做得更深、更細、更紮實,以實際行動向國慶50週年獻禮。

9月23日,我們組織了空中梯隊全部通過天安門的最後一次預演,這天的天氣仍然抓得很成功,也讓他們稍稍鬆了口氣。

奉獻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能否成功?要看我們的技術是否過硬,而過硬的技術必然要通過過硬的訓練得來,刻苦訓練的故事比比皆是,可以說每個人都能成為講述者。

此時訓練正值炎熱的夏季,又恰逢華北地區百年不遇的持續高溫天氣。烈日炙烤得跑道翻騰著熱浪,從休息室走到飛機旁,坐進機艙開車後等待起飛命令,悶熱的機艙就像蒸籠,坐在裡面汗水嘩嘩淌,衣服全是溼的,恨不能往身上潑涼水,但一上天溫度冷卻下來衣服就幹了。天上地下浸人撈起就像淬火般考驗著大家的精神意志。

官兵們發誓: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頑強的意志壓倒了高溫。

受閱官兵忍受著晝間日曬雨淋,夜間高溫難眠,保障人員有的時候還要克服缺水、斷電、蚊蟲叮咬等實際困難。有的臺站在近50攝氏度的高溫下,一天連續開機10多個小時,有的保障分隊連續數月吃盒飯。 大家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困苦,始終保持高昂的鬥志和旺盛的士氣,不分節假日地堅持高強度訓練。

為了保持踏實的訓練節奏,官兵們放棄了節假日,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假期,有的飛行員主動推遲了婚期。有的親人病故,自己悄悄把不幸和悲傷埋在心底;有的妻子進了產房,丈夫只能在千里之外打個電話問候;有的官兵患"打擺子"高燒39'C,夜裡蓋棉被還叫冷,第二天仍嚷著要進場工作;有的官兵剛駐訓機場,水土不服連續幾天拉肚子,動不動就冒虛汗,工作卻一次也不落下。

蘭空某師大隊長李留根的老父親患了半身癱瘓,得到消息後,他打電話告訴說訓練任務重,不能回去探望。

通情達理的老父反勸兒子,閱兵事大,個人事小,你可不能掉隊呀。編隊訓練時,李留根盯長機盯得兩眼痠脹,他就苦練"眼功"。 業餘時間,到機場去盯視飛機上的編隊標線,一盯就是兩個小時,這還不夠,回到家中坐在沙發上對著牆角一盯就是半小時,弄得女兒擔心地問媽媽:爸爸是不是出了毛病?但他終於練成了"從不掉隊的僚機".

有多少人放棄休假,推遲婚期,家中有急事或出了意外大義不歸?"離家人遠了,離天安門近了;離親情遠了,離責任近了。

某師領航主任王憲安的父親病故,他忍悲堅守崗位,他說我就是回去也不能與父親見最後一面了,就讓我捧著軍功章回去告慰他老人家吧。我聽此言後感動得落淚。

二中隊長機、副團長朱愛生,為了糾正設備的誤差,保持好中隊跟進距離,採取設備指示和目測實距相結合的操作方法,雙眼緊緊盯住儀表和標誌線,一手牢牢地把住駕駛杆,一手及時調整油門,控制速度。 時間一長,他雙眼發脹、充血、流淚,手磨出了血泡,駕駛杆上都是血跡。

即使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軍委江澤民主席親自到一線統領全局,極大地鼓舞了部隊士氣。傅全有總長一次次深人一線;空軍劉順堯司令員,喬清晨政委等首長頻繁深人一線,他們深入調查研究,檢查督促,高屋建瓴地提出關鍵而又具體的指導性意見,有力地推動了訓練的進展。

軍區空軍李永金司令員、蒲榮祥政委等領導和機關的同志,既運籌帷幄,精心籌劃,又隨時深入一線,具體指導工作,處理解決問題,他們殫精竭慮,躬身力行,為訓練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暑氣蒸騰的機場,汗水順著他們的臉頰往下滴。

各梯隊的師團幹部身先士卒,靠前組織,靠前指揮,帶著飛,頭際幹,梯隊長機全部是師團領導,中隊長機個個都是團以上幹部,具正做到了"看我的,跟我來"。

我的班子很精幹。顏副參謀長從進入以後白天晩上包括週日,整天像一尊雕塑坐在桌前,距家咫尺就是不回去,"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幾個月一直如此,實在不易。

曲副參謀長不辭辛勞,深入紮實的作風深得部隊的信任。

賈西林副處長到了最高任職年限,仍無怨無悔地幹,每天4點起床,一天干下來,晩上還得彙總情況,加夜班方便麵吃了一大堆。幾個月只回過一次家,還是因為他愛人把鑰匙鎖在家裡了。

我每天很累,但不覺得苦,西方有句諺語,"期待的快樂是最美的快樂"。我們憧憬著10月1日。情況允許,晚飯後我都要打乒乓球。

毛澤東主席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那段非同尋常的艱苦日子,廣大官兵以激情、汗水、堅定的意志和頑強的作風,夯實了閱兵訓練的基礎,對日後提升部隊戰鬥力,培養部隊的戰鬥精神也必將產生長期效。

我後來在10月1日通過天安門各梯隊各個節點的時刻表上感慨萬分地寫下了一句話:"歷史的記錄,艱辛的勞動"。

幕後英雄

9月24日,那是正式受閱前的最後一個飛行日。整個空中梯隊浩浩蕩蕩起飛了,當前面的轟六梯隊飛到離"通州輔指"還有30公里的時候,險情發生了。轟六梯隊的第三梯隊左僚機報告,右邊的發動機發生故障,油門加不上去,要求返航。

發動機故障是機械故障裡最嚴重的一種,相當於人的心臟停跳。接到空中報告後,雖然看不見飛機,我們都知道事態非常嚴重,立即同意他們返航。好在轟六有兩臺發動機,最後,陳文均機組憑藉平時練就的過硬功夫,在指揮員的正確指揮下,判斷準確,處置果斷,沉著冷靜,靠著剩下的一臺發動機安全著陸。

落地後發現這是一次發動機燃燒室爆破的重大險情。險情的發生,可能是飛機質量問題,也可能是機務人員的維護問題,據說當時該師裝備部長的臉都嚇白了。

萬幸的是,這次燃燒室的爆破方向還算"幫忙",它是往外爆的,朝機翼右上方打了出去,沒有打傷機身。類似事故空軍過去也發生過,那次打壞了機身,飛機摔了。

這次事故非常僥倖,後來查明,事故原因是工廠質量問題造成的。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該師立即對所有飛機發動機進行了普查。

第二天,果然發現還有兩臺存在類似隱患,而這個時候,離正式受閱只有短短5天了。

該師的機務人員不怕疲勞、連續作戰15小時,完成了相當於平時3天的工作量,趕在封閉機場前的最後一天,將三架換了發動機的飛機試飛成功,按時參加了受閱。

在航空兵部隊,機務人員主要在露天工作,環境艱苦。廣大機務人員戰高溫、鬥酷暑,叫響了"天天是閱兵,雙百一個零"的口號。"雙百一個零"是對所有受閱部隊機務的

統一要求,即飛機一次起飛成功率100%,飛機完好率100%、任務誤飛率為零。

為了保障飛機維護質量,他們倒班吃飯,加班排故,有時連續排故20多小時。每次訓練,他們都要提前幾小時進場進行準備;每次開飛,他們也都像大姑娘繡花一樣,列隊清理起飛線,保證通天之路乾乾淨淨。他們又像充滿愛心的保姆,細心檢查和呵護自己的戰鷹。

"小家"與"大家"的利益發生矛盾,也是一些機務人員遇到過的問題。何顏清是某轟六梯隊的吊艙師,他父親患了肺癌晩期,老人想到將不久於人世,希望和惟一的兒子再見上一面。

可是,何顏清考慮到閱兵訓練的實際情況不便離開,強忍著悲痛在電話裡向父親告罪。老人得知兒子正在進行緊張的國慶閱兵訓練後,表示了理解,心情激動地告誡說:"兒啊,閱兵是大事,你安心工作吧,爸爸一定活到十一那天,看到你維護的飛機通過天安門!"

在空軍受閱部隊的機務人員中,類似的事情曾多次發生,他們為了國家利益的奉獻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整個閱兵訓練過程中,廣大機務官兵吃大苦,耐大勞,某師機械員嚴飛因工作強度大,中暑暈倒在飛機旁,在衛生隊醒來後,又堅持這回機場繼續工作,機械員馬濤大便出血,他隱瞞病情堅持工作,勞案過度暈倒在機場,住院一天後,又悄悄跑回中隊,要求繼續參加工作,張華書是某師機務大隊長,整天戰鬥在飛行現場,他所帶領的團隊圓滿完成了任務,但在部隊歸建時,他原來的滿頭黑髮已經在短短4個月中變得兩鬢斑白。

和機務人員一樣,這次國慶受閱訓練中,廣大後勤工作人員也是一群令人尊敬的無名英雄。

閱兵工作中,空軍後勤部門周密地制訂了各機場保障設施的建設方案,優質高效地完成了指揮機構、雷達陣地、飛行和生活保障設施建設任務。

某軍區空軍另一個師的後勤保障任務更重,他們所屬的兩個機場,要保障5個師的兩個機種、七種機型共70架飛機的受閱訓練,佔空軍受閱飛機總數的56%。他們面臨的局面是大機群、高密度、連續場次的訓練很多,相關的保障工作組織十分複雜,難度很大,要求也高。他們全力以赴,奮勇拼搏,

以超常的工作狀態,保障了本師和兄弟四個師受閱部隊飛行243個場次,7344架次,優質率100%,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閱兵任務.

此外,後勤保障人員為了讓進駐的兄弟受閱部隊有一種家的感覺,在工作、訓練和生活各方面都優先保障兄弟受閱部隊。受閱部隊進駐前,他們把現有最好的空勤機務宿舍樓騰出來,重新粉刷後讓給兄弟部隊。閱兵過程中,他們還建立了服務熱線,實行了保證受閱人員服裝適體,糧油煤食品送貨上門等10項措施……

真正的英雄有兩種,一種站在前臺,一種躲在幕後,在此,我向他們表示深深的敬意。

9月28日,是我們計劃中正式閱兵前的最後一次合練。這次合練,是一次按天安門"K"時反推到"通州輔指"的時間組織實施的,此後,我們再沒機會搞合練了,受閱部隊全部按計劃轉人正式受閱的"預先準備"之中,所有設備一律封存,人員控制外出。

國慶閱兵進入最後倒計時。

坦率講,最後這次合練雖然沒能飛成,但我對部隊的訓練水平心裡基本有底,也有信心。我的惟一願望就是在正式受閱時讓我們碰上好天,至少不要遇上最糟糕的天氣。

壞天氣

國慶節前四五天,氣象人員預測到會有一段壞的天氣,也預測了會有一場大雨,但是,在他們的預測中,這種壞天氣在二十七八號應該過去,國慶節應該是個好天。

可是,9月30號的大雨讓他們心裡有點發虛了。這場在華北地區普降的大雨下得很猛,我心裡也開始打鼓,很不踏實,要求氣象保障分隊在下午2點半以前拿出決策意見:明天到底什麼天氣?部隊能不能起飛?能不能按計劃進行?我必須根據他們的意見,才能給空軍首長報告我們的決心。

氣象人員壓力極大。他們不停地給空軍和總參有關部門協商天氣,都覺得這場雨下到半夜能夠停下來,國慶節應該是好天,可是又沒有絕對把握。

上級要我們下午3點以前拿意見。 在當時複雜天氣情況下,氣象人員的這個意見的確不好拿。 但空軍也有苦衷,他們需要提前給閱兵總指揮部報,而空中梯隊到底能否出動,總指揮部也要給中央彙報。在規定的時間裡,王新生也下了決心,最後給我報告說:國慶節是好天,雨最多下到半夜前後,可以按計劃起飛。當時,我就按這個天氣意見,上報了我們的初步決心。

後來我知道,王新生當時也是鼓起勇氣報告的。他當時的想法是,不聽總參氣象局的了,也不管國家氣象局怎麼著,他也幹了多年氣象,不能猶豫,也不能有一點含糊,不然首長不敢下決心。

我很感謝他當時的這種果斷。

實際上,意見報上來後,他們心裡並不踏實,一直繼續盯著天氣,要求不斷報告各機場的實況,密切關注周圍變化,追蹤雲團的位置。

我也不踏實,到了晚上10點多,雨還在下,我又問他們,這天行不行?王新生仍然很乾脆:"沒問題。首長你睡覺去,我們盯著。"功後來他們幾個人一夜沒睡。國慶節那天,我早上4點多起來,問王新生天氣怎麼樣?他回答說"應該可以。"

這個"應該"讓我心裡一愣,10月1日早上多變的天氣,的確讓我擔心。當時的天氣實況是,5點多鐘的時候,天氣確實好了,但在地面觀測人員眼裡卻不是那麼回事,因為突然上來了低雲,這對閱兵非常不利。

那天早上,第一架偵察天氣的飛機起飛後,有個老預報員也在飛機上,和王新生保持隨時聯繫,空中梯隊的閱兵高度是800米,偵察天氣的機也一直在那個高度轉,王新生問那個老預報員天氣如何。

對方說"很好"。 但是,後來他悄悄給王新生說了實話,說天氣實際上那麼好,不過可以飛行,為了讓首長心裡踏實,那時候不好也得報好。

但我畢競看到了突然出現的低雲, 王新生也被我問得頭上冒汗,臉色發白。事後證明,他們並沒搞錯。這些低雲是水汽大、空氣擾動後才產生的,它不會使天氣越來越差,會隨著溫度升高而變好。

全部出動

10月1日,早上六點,全體受閱部隊進人"直接準備"階段。"通州輔指"燈火通明,有關人員已經提前就位, 指揮班子開了碰頭會,瞭解了天氣情況和部隊準備情況後,我來到外面陽臺。

頭頂灑滿碎雲,四周天空雲層也很低,能見度也不好,看著頭頂上那條無形的航線,我心裡充滿焦慮……

快9點的時候,我再次來到指揮所的陽臺,天空的變化更讓我大吃一驚:通縣上空,低雲從北邊上來了! 我問氣象處長王新生:這雲哪來的?他望著天空也有些發愣,急出滿腦袋汗.他說我再看看,跑進了氣象值班室。

我當時在陽臺上好久沒動。坦率講,閱兵訓練這麼久,合練,預演中遇到過多次問題,我一直都能冷靜思考,從容處理,沒著過急,即使昨天那場鋪天蓋地的大雨,也沒讓我亂了方寸。

但這會兒,我對天氣極度失望:"天如果就這個鬼樣,完了!"

這條空中"巨龍"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更不用說還有一年多來空軍和陸航、海航飛行員的苦練精飛,地勤戰士的辛苦維護,其他部門無數官兵付出的辛勤勞動和成噸的汗水。

顯然,在這個關鍵時刻,如果因為天氣原因而不能真實完整地展現無數將士的奮鬥成果,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10月1日,上午,我面臨著人生最艱難,最嚴峻的抉擇。這一天無論選擇哪一種出動方案,都將載人共和國的史冊。時間在一分一秒地迫近,K時在一分一秒地迫近。

9點鐘之前我必須定下"最後決心"。我知道,從閱兵總指揮部到空軍首長,到每個受閱官兵,都在等著我的決心。

當時我們都揪著心,如果這一天不能飛,一切都泡湯了,你過後無法彌補,不可能在10月2日再飛。

烏雲壓頂,空氣焦灼。 我完全可以選擇第二、三、四種方案,但我要對歷史負責,我們要求訓練最好,也必然有責任展示最好。

我心中糾纏的問題不是能不能飛,而是能不能按第一種方案全體出動,做最完美的展示。已經是8點多鐘了,基準航線雲底高仍不足600米,部分地區只有350米, 有的機場仍下著雨, 雲底高只有110米,能見度不到2公里。 看來,要指望老天爺出現奇蹟是絕無可能。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克勞塞維茨的一句話:"指揮官必須堅持自已的信念,像屹立在海中的岩石一樣,經得起海浪的衝擊,而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

然而我必須慎之又慎,我又周密地把第一方案推敲了一番。我想,鑑於天氣異常複雜,且瞬息萬變,有些情況應交由第一線的指揮員靈活處置,他們最瞭解情況,也有這個能力。

考慮成熟,我向空中梯隊分指揮部提出了三條決心建議:一、132架飛機全部出動;二、每個梯隊受閱的基準高度、中隊間的高度差可作調整,由長機決定;三、中隊間的跟進距離由中隊長機決定。

空軍副參謀長徐心德後來說,這三條建議價值連城,不知要值多少美元。如果沒有這三條建議,這次大閱兵恐怕會告吹或被改寫。這三條建議是別人想不到的,就是想到了,如果不瞭解部隊訓練水平,不秉持科學精神,缺乏承擔責任的使命感,也斷然不敢把自主權交給一線。

空中梯隊分指完全同意三條建議。上報空軍劉順堯司令員,劉順堯司令員完全同意。

132架飛機全部出動參加受閱!

勝利

參閱的飛行員們帶著難以抑制的激動跨進了飛機座艙。

轟六梯隊提前半小時全部一次開車成功。繼而,殲擊機、強擊機、殲擊轟炸機、加受油機、直升機紛紛發動,各機場頓時沸騰著震耳欲聾的馬達聲氣震林原,勢動山嶽。

10點10分,當一輛敞篷紅旗轎車徐徐駛出天安門前的金水橋時,領隊機從某機場騰空而起。此前的9點53分,轟六梯隊已拍雲升空。隨後,各梯隊分別從七個機場呼嘯起飛,沿著6條航線從南北方向,按照規定時間,順序向"喇叭口"會合,飛向K時,各梯隊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與惡劣天氣的較量, 面臨著勇與智、膽與識的考驗。

領隊機飛往某機場與護衛機會合途中,雲層越來越低,雲量不斷增加,下降到500米,飛機仍被包裹在雲層裡,周圍黑壓壓一片,什麼也看不清。"無論如何不能讓護衛機看不到我們",高艾平毫不猶豫地繼續下降高度,飛機一降再降,視線仍然模糊,他大膽建議在雲下200米與護衛機集合。

在這個高度集合是從未飛過的,以前最低只飛過500米,200米高度集合,意味著護衛機起飛無高度差,加之能見度不好,風險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別無選擇。'八一'表演隊的8名飛行員都是久經考驗、技術嫻熟的尖子飛行員,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堅決完成任務."

某機場上空堆積著厚厚的雲層,幾乎壓著地面,雲底高只有130米,藝高人膽大,吳國輝和張信民帶領8架護衛機(其中有2架備份機) 擦著地皮向領隊機靠攏,他們取領隊機翼下20米高度差,100米的飛行高度往領隊機翼下集合。20米的高度差正處於領隊機的尾流區,,強勁的氣浪引起護衛機劇烈顛簸,加之雲氣障眼,第一次未集合上。領隊機轉回來再次通場,,仍未集合上,領隊機又轉回來,10架護衛機又貼地而來。

尾流像巨浪衝擊得護衛機猛烈抖動,左翼中隊長機張信民的飛機抖得最厲害,駕駛杆就像是在跳舞,稍有猶豫,稍稍松點勁就撐持不住了。但沒有人退卻,他們聚力操縱著護衛機,死死咬住領隊機,憑藉著高超技藝和堅定意志,終於貼著領隊機的尾流集合成功。

領隊機梯隊編好隊,上升入雲,一直在雲中飛往基準航線,護衛機之間的間隔距離規定8乘8米,為了能彼此看得清楚些,吳國輝要求大家飛5乘5米,他們的技術對此是遊刃有餘的。

10時17分,加油機按時出動。10時41分24秒,受油機在某機場起飛,受油機臨時把700米雲下集合改為2000米雲上集合,而後在預定空域與加油機成功編隊。進入預定航線,加受油機按規定時間下降高度,加油機飛行員在雲中只能看到加油機的機翼,連機身都看不到,梯隊必須下降至600米,就在穿雲下降的當口,一股強大的氣流突襲而來,飛機就像大浪中的小舟不聽使喚,顛簸擺盪。

雲下就是山區,最高的山峰有691米,稍有不慎飛機就可能撞山。機長尹培強不停地向全梯隊通報高度、速度、航向、下降率,鼓勵大家要咬住,堅持再堅持。

大家只有一個信念,無論如何一定要駕機準時通過天安門上空。機組之間團結協作,密切配合,每個飛行員都使出渾身解數,精心操縱著飛機。

他們以過硬的技術和心理素質,駕馭著兩種不同的飛機在雲中超密集編隊6分鐘,穿出濃密的雲霧層,加入了基準航線。

10時35分18秒,蘇二七梯隊在某機場騰空而起,從110米人云,穿過1000多米厚的雲層,按預定計劃一次集合編隊成功。通過塘沽轉彎點後,航路上出現厚厚的層積雲,經請示指揮所,實施了穿雲下降,由於空氣溼度大,飛機在雲中穿行,拉出了道道白練,他們一架盯著一架,在雲中一點一點向前鑽,在螺山火車站上空穿雲下降到500米,加入了基準航線。

10時48分13秒,殲八梯隊24架戰機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分12批昂首起飛,雙機密集隊形穿雲而上,在2500米高度集合出航,到預定空域穿雲而下加入基準航線。

所有梯隊都準時準確地加人基準線,向通州、向首都天安門前進。

受閱命令下達後,京東21公里的通州中心輔指的指揮所裡一派緊張的氣氛。我高度緊張地監控著各梯隊按照計劃的節點、時間的節點一批一批起飛、集合、進人航線,監控著各梯隊的航跡情況,考慮著怎麼修正偏差,遇到問題怎麼處置。

我穿著白襯衣,頭戴耳機,眼盯熒光屏,飛機飛到哪兒,我就把它放大,沒有標尺,我就拿個牙籤。雷達顯示器、標圖都要看,每個節點都要看。起飛以後集合上了,到了上倉,是不是準時?上倉那兒要修正。到通州要修正,每一點都要修正,我高度緊張。

一句句清晰而簡潔的指令隨著無線電波傳向空中各梯隊,各梯隊在精確引導下,不斷修正航向、距離、時間,準確無誤地飛向天安門廣場。

當飛機經過通州時,天氣變好了,越往天安門天氣越好。我們能把練的都發揮了出來,發揮得淋漓盡致,發揮得過癮,完美,

崗兵分列式是10時36分開始的。在鮮紅的八一軍旗引導下,中國武裝力量的42個地面方隊匯成滾滾鐵流,奔向天安門,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士氣如虹,軍姿如鐵,軍威凜然。

11時05分,天空一聲長嘯,威武雄壯的空中梯隊攜帶著萬鈞雷霆飛臨天安門廣場上空。

空中儀仗隊領隊機梯隊震空而來!8架紅白相間的護衛機拉著彩色的煙帶,護衛著巨大的領隊機,以一個碩大的"人"字形編隊,從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空掠過。

天安門城樓上,東西觀禮臺上,廣場上和整個廣場地區發出一陣歡呼聲。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藍天航跡,千萬雙手臂向藍天勇士揮舞。

11時05分20秒.K時.米秒不差,威武壯觀,完美無缺。這是一個短暫而將永銘歷史記憶的時刻。通州輔指通報空中:"領隊機梯隊很好!誤差零秒!"空中梯隊準時到達天安門

分指揮部 "很好很好" 的喝彩聲也通過無線電波傳送到天空。

空中梯隊抵達K時之後4分零5秒,24架殲八戰機組成的第七梯隊浩浩蕩蕩準時飛過天安門。

一個又一個梯隊飛過廣場時,天安門城樓,東西觀禮臺和整個廣場地區的氣氛非常熱烈,在場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觀摩國慶活動的國內外嘉賓和首都各界群眾,對空中梯隊整齊威武的隊形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空中梯隊分指對空通報:"所有梯隊全部零秒到達, 航跡好, 隊形好,觀瞻效果非常好,是歷史上最好的一次!"

空中梯隊通過天安門後,閱兵總指揮部領導立即打來電話,稱讚空中梯隊"飛得特別好"。

我很自豪:地面有三軍儀仗隊,在空中我是扛旗的。過硬的技術和堅定的信念,使共和國的藍天驕子們發揮得淋漓盡致.

據說在K時前後,站在觀禮臺上的劉順堯司令員先是蓄著點腰,領隊機準時到達,腰直了,最後一架飛機通過後,胸挺起。

喬清晨政委說,這6分59秒,是驚心動魄的6分59秒,令人心花怒放的6分59秒。 這是他當時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心境。

李永德副司令員在北京飯店指揮所拿著話筒說,同志們! 飛得好,飛得很好!我代表空軍領導謝謝你們!此話重複多次。

徐心德副參謀長詩興大發,脫口歡吟:"彤雲與戰鷹齊飛,紅旗共長街一色。"好詩!

一架架戰機舞動著無形的綵帶在七個機場安全著陸。

飛行員下機後,機械師等地面人員捧著獻花蜂擁而上。 大家熱烈歡呼、擁抱,熱淚盈眶。盡情地釋放興奮、自豪與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