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襲四週年,如今的法國面臨怎樣的威脅?

巴黎恐襲四週年,如今的法國面臨怎樣的威脅?

紀念牌、鮮花、氣球、蠟燭……2016年11月13日,巴黎系列恐怖襲擊一週年之際,法國民眾以各種方式,追悼和紀念一年前死於恐怖分子槍擊和爆炸的130名逝者。圖為巴黎巴塔克蘭劇場門前,巴黎市民參加紀念牌揭幕儀式。(圖片來源:中新社資料圖

【歐洲時報11月13日秋狸編譯】2015年11月13日,“伊斯蘭國”(IS)組織策劃的巴黎連環恐怖襲擊案震驚了世界。4年過去了,情報部門稱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已經不再有能力發動這樣巨大的襲擊。但是,近日一項研究顯示,法國依然是歐盟國家中受到伊斯蘭極端主義影響最嚴重的國家。

“11.13”四週年 法國恐襲威脅呈現新特點

法國《巴黎人報》報道,距離2015年11月13日發生於法國巴黎及其北郊聖丹尼,造成131人死亡以及450多人受傷的連續恐怖襲擊事件已經4年了,“聖戰分子”們的威脅雖然不如從前頻繁,但是依然強大。“IS恐怖分子們已經不再有能力在法國甚至歐洲發動像‘11.13巴黎恐襲事件’那樣規模的襲擊了。”安全部門一位消息人士保證。但他同時補充稱,曾在伊拉克或敘利亞戰鬥過的法籍或其他外籍“聖戰分子”的迴流依然有引發襲擊的風險。

與消息人士擔心的不同,報道稱,自IS領導人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被美媒曝出於10月26日身亡以及土耳其對庫爾德人發動襲擊以來,威脅的風險並未增加。實際上,IS針對法國的宣傳已經大大減少。一情報機構保證稱:“如今,法國境內的激進分子與IS之間的聯繫已經不再增加。”

但是,法國反恐部門近期公開進行的有關恐襲的司法指控就有55項,並進行了92項相關調查。僅2019年,法國就經歷了2次恐怖襲擊,挫敗了4起。案件的相關嫌疑人具有不同背景,但都具有一個相同點:沒有人曾經去過伊拉克或敘利亞。報道稱,這些案例足以證明,法國如今面對的恐怖主義威脅主要來源於內部。

巴黎恐袭四周年,如今的法国面临怎样的威胁?

圖為巴黎巴塔克蘭劇場附近為逝者設立的紀念碑。(圖片來源:中新社)

此外,法國面臨的恐襲威脅還呈現“分散化”的特點。如今,法國情報機構對內安全總局(DGSI)正在監視的“最危險分子”就有3100名之多。當局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激進分子的個人行為上。特別是2019年來,109名曾被居留的激進分子重獲自由,他們中有45人因涉嫌恐怖主義行為而被定罪。

針對這些更加分散的威脅,政府被授予了新的權利,比如可以在緊急情況下進行軟禁或夜間搜查。過去的一年半中就發生了141次相關行動。

伊斯蘭極端主義為何對法國影響特別大?

法國智庫政治創新基金會(Fondapol)近日一項研究顯示,1979年至今,法國是歐盟國家中受到伊斯蘭極端主義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僅就IS在歐盟聲稱負責的襲擊中,有54.3%發生在法國。

法國《世界報》援引Fondapol的數據顯示,過去40年中,法國受到71次襲擊,造成至少317人死亡。在法國,警察和軍人是伊斯蘭極端分子的主要目標。

智庫總幹事米尼克·雷尼(Dominique Reynié)稱,法國受襲擊次數多的原因之一是國家的外交與軍事策略。與美英一道,法國身為民主國家也向穆斯林國家派遣了軍隊,比如馬裡與敘利亞。但這並非最主要原因。他認為,法國曆史上與穆斯林國家發生過數次戰爭,這種沿襲下來的敵對情結愈演愈烈,最終演變成在法國領土上進行恐怖行動的思想“溫床”。最後一個原因是在過去四十年中,大量穆斯林與猶太人從巴以衝突地區移民法國,也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他還提到,右翼民粹主義的崛起與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增長息息相關。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歐洲人比其他地區的人們更容易感到“無國界”、“無國籍”、“漂浮不定”。他們感到自己暴露在全球化的各種問題之下:流行病、金融危機、移民浪潮、氣候變暖,當然還有伊斯蘭極端主義。這種“需要保護”的心情給民粹主義者提供了非凡的優勢。而極端民粹主義者往往會將針對對象擴大到所有移民與穆斯林,雷尼認為,他們的論調對法國遏制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意圖顯然是有害無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