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錶上手體驗:少年的表,初入場

現代人是一種經常讓人產生疑惑的生物,就比如,我們對於「智能手錶」的要求非常奇怪——期望它功能全面,樣樣能打,在應付日常瑣碎時得心應手,又想讓它精緻好看,在時尚的潮流中站穩腳跟;想讓它魅力十足,好玩有料,又想自己能隨時抽身其外,不沉迷其中;想讓它重情義,全天候守候不關機,又想它輕量如鴻毛。

矛盾的個體,就像他們自己,一面扮演職場精英,一面幻想成為街頭潮人,而手腕上的電子錶太過幼稚,機械鐘錶又過於紳士,怎麼辦?好在現在有了「智能手錶」,它沒有「歐米茄」、「勞力士」、「朗格」那些聽起來就很古老的名字,在賦予手錶更多功能的同時,也告別了前者那麼「有分量」的售價。

相比於十年前,人們對於傳統機械奢侈腕錶的迷戀,現代智能手錶的普及已經把不少年輕人的目光拉入另一個維度,配搭著它去出街,海邊衝浪,又或者出入辦公職場,好像都能夠恰到好處地融入,沒有一點突兀。在這個人們忙於尋找與科技如何相處的時代,我體驗了一段時間的小米手錶 ,而它能否內外兼修,漂亮的像個實力派?是否物有所值,能助力我們平衡信息過載的焦慮?又或者能成為一個好的運動、健康伴侶?下文將娓娓道來。

小米手表上手体验:少年的表,初入场

萬物相識始於顏,談到外觀設計,黑色不鏽鋼中框,陶瓷背板,以及正面的藍寶石玻璃蓋板,勾勒出小米手錶的外在輪廓,無論是觀賞,還是觸摸都覺精緻。但也正如你所見,小米手錶作為後來者,在設計上自然規避不了那份尷尬,方圓之間,盡是撞臉,方如蘋果,圓如三星,做一個三角形的銳利創新,又看起來實在是異類。

然而,就像手機的屏幕,無論「劉海」還是「水滴」都不是最終體驗的關鍵,小米手錶的發力點更多在於能否由「功能」邁入「智能」,從加入 eSIM 獨立通話,NFC,移動支付,再到 MIUI For Watch 的生態搭建,如小愛同學、米家 APP 的接入,這些都能看出來小米在「智能手錶」的野心和投入,我也將目光轉移,佩戴起小米手錶,去真正體驗安卓手錶陣營的又一新勢力。

小米手表上手体验:少年的表,初入场

作為第一代產品,小米手錶的屏幕邊框四邊並不等寬,在絕大多數 APP 都是暗色背景的 Wear OS 生態裡,直到截稿前我才發現這個在視覺上不影響體驗,但說出來又不那麼好聽的小缺憾。有人將其視為手機上類似「下巴」的槽點,但從主觀角度講,我覺得使用者在視覺效果上大可以放心,畢竟有些無關痛癢的細節,持筆者大可以規避不提,而現在你可以知道,它好用,但也確實還不夠完美。

視覺之後即是觸覺,小米手錶的錶帶的材質為氟橡膠,磨砂觸感,體驗舒適。作為前國防工業材料,氟橡膠在防水性、耐腐蝕性,以及親膚舒適度上都有不錯的表現,也因此成為了蘋果、華為等廠商在智能設備錶帶上的選擇。可以說,在錶帶舒適度這一環節,小米手錶不用擔心,而且針對不同風格,錶帶也是支持更換的,未來第三方錶帶的加入必然帶來更加多元的佩戴體驗。

小米手表上手体验:少年的表,初入场

不過,小米手錶底部的感應器在視覺上比要歷代 Apple Watch 厚出不少,過渡曲率較大,就像手機邊框過度不圓滑,當拼接感過重時,很容易讓人去擔憂是否會割手。我在實際佩戴後,發現傳感器與手背接觸的部位其實貼合度很好,倒是小米手錶的重量,很容易察覺。查閱參數後,發現其 44g 的重量確實要重於 Apple Watch Series 5,後者錶殼自重為 36.5g ,果然,大電池長續航,終究是與「鴻毛之輕」不可兼得。

小米手表上手体验:少年的表,初入场

在首次使用時,需要下載「小米穿戴」和「Wear os by Google」兩個 APP 去完成手機與小米手錶的配對,這個過程和主流的配對方式沒有太大區別,首次配對等待時間也一如既往的漫長。

交互設計上,核心操作無限接近手機端的 MIUI ,簡單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從上往下滑動:調出消息通知欄,可以快速瀏覽推送介紹,查收短信通知。

從下往上滑動:控制面板,和手機端類似,有飛行模式、禁音、省電模式等選項。

從右往左滑動:負一屏,包括小愛同學,天氣、日曆、和日程提醒。

從左往右滑動:切換小工具,最多可以同時設置 5 張卡片,可選功能有:心率、通勤交通、運動記錄、天氣、米家、日程、運動模式 7 個選項。

點擊側邊錶冠:短按進入應用程序欄;長按可喚醒小愛同學,不過可以察覺,響應速度要慢於手機和音箱端。

長按錶盤:進入錶盤編輯界面,可以挑選不同風格的錶盤,從復古到潮流,從自帶到第三方,選擇豐富。

電源鍵:除了長按為開關機,短按則是一個可自定義編輯的快捷鍵,我個人將其設置為支付寶付款,這樣只需要按一下就可跳轉到付款碼界面,這也是我日常中使用最多的功能,十分方便。

關於智能手錶的功能,你或許經常聽到人說「雞肋」,其實歸根到底就是三件事,「獨立使用」,「健康管理」,「運動檢測」,當然還有類似傳統手錶的意義,即「裝飾性」。

看時間,這是手錶存在最基礎的意義,智能手錶時代仍然如此。小米手錶沒有 Apple Watch Series 5 先進的 Always on 功能,使用著主流的抬手亮屏,當快速抬臂時,響應時間大概有個 0.5 秒的樣子,用過 Apple Watch Series 5 的用戶肯定回不去這種「慢節奏」。反過來,也鮮有蘋果用戶會回過頭使用其他廠商的智能手錶,而安卓用戶也用不了 Apple Watch,這樣在各自獨立的生態裡,抬手亮屏作為目前安卓手錶最主流的方案,小米手錶在千元價位,用著也並沒有什麼槽點。

小米手表上手体验:少年的表,初入场

然後就是「智能」部分,在發佈會上小米對於「獨立使用」這點強調很久,因為當下的智能手錶大多是不支持 eSIM 虛擬卡服務的,它們朝著另一個「運動手錶」的方向發展著。不同於華米系列,小米手錶選擇了和蘋果手錶類似的路線,想把穿戴設備作為 IoT 移動互聯網的接入口,在某些場景補充甚至替代掉過去 20 年來人類最重要的義肢——手機。

用雷軍的話講,就是「手錶形態的智能手機」,eSIM 虛擬卡服務的加入打破了「長續航智能手錶」的桎梏,讓小米手錶能夠獨立通話,連接網絡。你可以使用 eSIM一號雙終端,也就是不換號,直接把手機號複製到手錶;也可以再單獨開通一個電話號碼,讓其成為腕上的備用手機,這也是小米手機「獨立之根本」。當然還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能夠開通 eSIM 服務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二線。

小米手表上手体验:少年的表,初入场

在手錶與手機的聯動上,整體體驗可以說接近 iOS生態,比如在 QQ 音樂上切歌、調節音量,在滴滴打車上呼叫快車等操作都會實時同步在手機端。此外小米手錶也可以充當獨立播放器,連接藍牙音箱或者耳機,以至於 AirPods 也能適配,在一些不方便拿出手機的戶外場景中,或者單純的懶癌突發,抬手就能控制音樂播放設備這樣的好事,也極大地方便了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反過來,手機裡的消息推送也能實時推送在小米手錶,並且通過輕微的震動提醒你有新信息,當然最好在小米穿戴 APP的消息中心把不重要的推送一一關掉,不然你的手腕將會在信息大潮的湧動中震動不停,這樣違背了我們想借助智能手錶提高專注力,又不錯過關鍵消息的初衷。

在細節上,當手機處於亮屏狀態,那麼我收到消息時手錶並不會震動,而是將消息放置在已讀欄,如果我的手機和手錶都處於息屏狀態,這時才會震動提示我有新消息到來,這樣的聯動設置可以說也是非常人性化的。

小米手表上手体验:少年的表,初入场

線性馬達的加入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開端,它能夠讓設備觸感反饋更加自然,在手腕上產生不突兀的振動,但遺憾的是在開發版裡,目前第三方應用還沒有完全適配。此外,轉動錶冠時,小米手錶的震動反饋還是有些粘稠滯後,缺乏那種乾脆利落的回饋感。

我還發現,2019 年終究是一個全面屏當道的時代,如今絕大數人都已經習慣了滑動屏幕的交互手勢,以至於在面對智能手錶時,無論是我自己使用,還是在遞給別人觀摩時,鮮有人會在這個「實體表冠」上投入過多關注。不過,你用或者不用,小米手錶的錶冠轉動手感以及震動反饋離 Apple Watch Series 5 還是落後一臺階,這個差距要正視。

在小米手錶的米家 App 上,你可以通過小愛同學來控制兩千多種智能家居設備,比如開關空調伴侶,用錶冠調節燈泡亮度,或是切換掃地機器人等,這類簡單的開關操作在手錶上進行,比在手機上點開 App 要快捷得多。而且,小米手錶有望成為繼小愛音箱、小米手環、小米電視之外,小米在AIoT領域佈局的另一個超級入口,這一點無疑值得期待。

QQ音樂和喜馬拉雅 FM 內置在手錶軟件中,你可以用自帶揚聲器播放音樂或者電臺節目,這時候務必放棄《渡口》與《加州旅館》,點上一手寶石 Gem 的《野狼 Disco》體驗也說得過去,當然更正常的用法,還是在運動過程中連接藍牙耳機播放音樂。

說到運動,必然要談監測。此次小米手錶與FirstBeat合作,採用歐洲賽級運動測算技術,能夠根據用戶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個性化數據,如 VO2max 最大攝氧量、卡路里消耗分析、運動恢復時間評估計算、有氧運動訓練效果等,通過算法分析給出更加科學的運動建議。這時候,小米手錶就充當了一個隱形訓練師的角色,培養你從「被」趕著去運動,變成自己「主動」去運動。

小米手表上手体验:少年的表,初入场

在健康檢測方面,你一定聽過 Apple Watch 監測到用戶跌倒,自動報警然後成功救人一命的新聞。相比業界標杆,小米這次加入第三代HRM心率傳感器,能更精準地識別心率變化,但除此之外,目前並沒有注入太多筆墨。

其他諸如移動支付、QQ、微信、地圖等功能,基本和業界標杆 Apple Watch 體驗一致,作為手機端的重要補充,完成度都還不錯。

最後關於續航,在這幾天的嘗試中,我發現小米手錶事實上達不到官方宣傳的 36 小時,甚至在我熱情似火地嘗試新功能時,掉電速度之快讓我覺得它連一天都撐不過去。我困惑地尋求幫助,卻發現周圍使用 Apple Watch 的人,鮮有續航焦慮,不少人還能夠實現兩天一充,這讓我對小米手錶的大電池一度產生質疑。直到我在觀察中發現,他們通常就是坐在電腦前一整天,沒有運動量,喝著喜茶厝內,燃燒卡路里最多的運動就是離開座位去趟廁所,而智能手錶一天可能亮屏三次,其中有一次還是在伸懶腰中抬手亮屏觸發的。

這讓我意識到,原來,一塊智能手錶續航的提升,最後竟然是來源於大家對它興致的降低。於是,我模仿周圍科技宅用戶的習慣,開始使用起小米手錶,咦,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就像「小米手環」續航「虛標」一樣,我發現小米手錶充一次用三天,好像也是可以的呢!

總結

小米手表上手体验:少年的表,初入场

作為智能手錶的初入局者,前有蘋果這樣的標杆存在,再想成為行業的領跑者自然機會渺茫,當然小米的首秀,更多是為了告訴市場,它是一個合格的參賽選手。不過,幾乎就在小米手錶發佈的同時,Google 收購了穿戴領域巨頭 Fitbit ,這個被蘋果超越的曾經霸主必然捲土歸來,而身旁巨人華為也一直暗暗發力,在智能穿戴領域迭代多年。那句話怎麼說來著,留給小米的時間不多了,少年的表,跑多久跑多遠,在下一次的冰刃交鋒中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