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擁抱“美麗中國”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時評:擁抱“美麗中國”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為全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取得的矚目成就,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和生態環境部聯合攝製的4集專題片《美麗中國》將於11月11日、12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晚8點檔播出,11日晚播出兩集。筆者觀看《清水綠岸》《藍天白雲》兩集後深深地感到,“美麗中國”建設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發展理念上“知行合一”,只有把生態綠色理念轉化為行動,才能真正改善生態環境,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民生福祉和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建設,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並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佈局,之後相繼寫入黨章和憲法。十八屆五中全會旗幟鮮明地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強調要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產品。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在發展理念上的具體表現,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多做強化生態文明觀的工作,讓生態共識轉化為生態行動。《美麗中國》分赴新疆、雲南、廣東、貴州、四川等18個省區市拍攝,行程5萬多公里採訪了“中國環保第一人”、“民間河長”、鋼鐵工人、種糧大戶等40多位嘉賓,用鏡頭記錄下中國特色生態文明路上的生動故事。以生態文明是人類又一嶄新文明形態的站位高度,闡釋“生態興則文明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思想內涵。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堅持問題導向。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這種特殊屬性,決定了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是不可抗拒的發展規律。正因如此,生態建設越來越被重視。從專題片《美麗中國》中我們看到,青藏高原的三江源高原溼地生態系統,一度由於無序的放牧、採礦、盜獵,生態鏈遭到了嚴重破壞。當地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銳減,草地退化沙化明顯。後來,當地持續多年實施退牧還草、以草定畜、控制礦產開發等舉措,這片高原之地慢慢美景重現。這只是生態環境治理的一個縮影。放眼全國,湧現了一批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區)先進典型,為生態文明建設積累了重要經驗。實踐證明,生態文明建設非一日之功,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不斷打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才能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促進中國變美。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政府引領全民參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是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系統工程”和“社會工程”。各級政府是這些工程的“擔當者”、“組織者”和“指揮者”,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綠色發展的全新理念,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要牢牢把握綠色發展的主動權,堅持發展與生態並重的原則,以向人民負責、向歷史負責的高度擔當意識,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投入到火熱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去。同時,還需要地方各級政府引領全民積極參與,尤其要解決好地區發展、企業競爭和個人生活算局部利益賬、算個體小賬等問題,引導社會各個層面都能夠自覺修正理念、敬畏生態,在生態文明觀上形成共識,才能不斷開創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凝聚生態共識,建設“美麗中國”,根本在於樹立“生態價值觀”。要運用各種方式,把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貫穿到生產生活方方面面,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彙集為最強大的生態合力,促進生態綠色發展“知行合一”,轉化為全社會自覺行動,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共同擁抱“美麗中國”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