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納斯達克上市,他的成功可以複製嗎?

媒體出身的36氪上市了。

近日,36氪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以12.58美元開盤,上市首日破發,較發行價14.5美元下跌13.24%,截止收盤,股價收於13.06美元。36氪成為了國內新經濟服務海外上市第一股,年僅30歲的創始人劉成城也成為了納斯達克最年輕中國上市公司董事長。

據介紹,作為36氪集團旗下率先完成美股上市的子公司,36氪傳媒的主要業務以提供新經濟內容為核心,通過高質量的內容吸引流量並開發出在線廣告業務、企業增值服務、訂閱服務等一系列的商業服務板塊。

36氪的上市引起了大家對媒體商業模式的探討和思考。

回首36氪過往

36氪創辦於2010年,從媒體出發,經歷各種嘗試後以媒體資產上市,用時9年。和同期創辦的美團、小米等互聯網公司相比,36氪走的不算快。

提到36氪,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還停留在國內影響力較大的互聯網創業自媒體。2010年,大四學生劉成城創辦了36氪,最初只是翻譯海外科技新聞的博客,後開始對國內初創企業進行報道,成為一家科技創投媒體。

與其他媒體不同,36氪明確提出“不發佈新聞稿和軟文”,憑藉著不說廢話,只有乾貨的文章風格,讓36氪成為了自媒體中的一股清流。從創立初期至2017年,國內很多項目首次曝光都是在36氪完成,通過36氪的報道,有54%項目最終獲機構投資,36氪成為的當之無愧的頭部大號。

見證了互聯網從青澀到成熟的過程,眼看著很多高樓倒塌又林立,在維持原有業務的基礎上,36氪開始探索自己的轉型之路。

為了和創業項目建立更深層次的關係,2014年36氪成立氪空間, 為創業者提供辦公體驗和創業服務;2015年3月,36氪融資平臺正式上線,讓創業者快速跟投資人建立聯繫,解決創業者的融資需求;同年6月,36氪股權投資平臺正式上線,並與螞蟻金服達成全面戰略合作。依靠互聯網和股權眾籌的風口實現了企業的快速發展,36氪從媒體業務延展到其他領域。

36氪納斯達克上市,他的成功可以複製嗎?

現在上市,也許是最好的時機

其實,36氪的轉型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16年36氪開始拆分公司業務,氪空間和媒體業務獨立運營,開始了快速擴張之路,但沒想到的是,股權眾籌融資項目因缺乏監管,負面纏身,氪空間則陷入了裁員、關店的傳聞中,除此之外業內頭部公司WeWork IPO失敗,行業受到打擊,36氪的轉型之路一度走的迷茫。

資料顯示,2016年12月後36氪再未繼續獲得融資,且36氪在2019年上半年的運營虧損為4990萬元(約合730萬美元),淨虧損為4550萬元(約合66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虧損則為831萬元。不斷的燒錢,快速擴張,加上今年互聯網流量紅利的逐漸消失,廣告業務受到影響。


在舉步維艱的情況下,好在36氪一直沒有丟掉媒體業務,之前引入前《第一財經週刊》聯合創始人馮大剛為媒體業務總裁,大量引進優秀媒體人才,將業務範圍覆蓋到全類型商業報道,為衝擊IPO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選擇現在上市,也許是最好的時機,既可以增強36氪的品牌知名度,也有利於拓展業務。

36氪的成功上市,意味著什麼

眾所周知,內容諮詢創業公司的營收來源始終離不開廣告和營銷兩大塊。

媒體為了改變單一的商業模式,都在進行探索,有人提供衍生服務,有人進入知識付費領域,還有人做起了電商。然而,今年3月虎嗅宣佈摘牌新三板,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試圖借全通教育挺進創業板失敗,彷彿都在講述一個事實,媒體的商業模式不是那麼簡單。

36氪將自身定位於“中國新經濟的服務者”,志在繼續拓展業務邊界,探索更多元的商業模式。招股書顯示,36氪的業務主要分為三大板塊,線上廣告、企業增值服務以及用戶訂閱,2019年上半年,企業增值服務營收增至1.01億元,佔比總收入的50%,首次超過廣告收入,成為營收的主要來源。

36氪的成功上市為媒體機構指了一個方向。憑優質內容吸引人,然後通過廣告和營銷作為收入的商業模式較單一,很難獲得具有太大的投資價值。在自身定位明確的基礎下,媒體不僅可以為用戶提供報道,還可以提供針對性服務。探索廣告收入以外的變現渠道,才有可能成功。

當然,投資界對36氪的質疑也沒有停下,認為它對內容創作者依賴性太大,還因缺乏《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等資質有政策風險。但不論怎樣,36氪成功探索了媒體業務可能延伸的方向。對於其他媒體來說,劉成城“未來繼續通過企業服務支持新經濟企業”的表態,是一個重要的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