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文物看山西,晉南的這座古建築真美

歷經風雨千秋的霍州署衙,彷彿還能聽到驚堂木下那一聲低沉的“威武”堂威;鬼斧神工般的七里峪,似乎還能看到太行山下那一段神奇的自然變遷;當盲人說書先生端坐在鼓樓之下,揚起胡琴,唱出那一聲聲地道的霍州古音,頓時贏得正在旁邊吃霍州餄餎面年輕小夥的擊掌叫好……

鼓樓,霍州的地標。鼓樓,霍州的靈躍。

地上文物看山西,晉南的這座古建築真美

霍州鼓樓又名文昌閣,始建於明萬曆十一年,建築面積225平方米,總高27米,歷史悠久,遐邇聞名。臺基東西南北題字分別為,對霍,鎮汾,迎燻,拱辰。在閣樓一層四周屋面楣額上方各懸掛貼金匾額一塊,東為“護國安民”,南曰“輔元開化”,西書“覽秀西河”,北有“保障冀北”。牌匾字體蒼勁有力,由全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省書法家徐文達、郭伯英等題寫。

地上文物看山西,晉南的這座古建築真美

霍州鼓樓臺基高峙,用青石,青磚混合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四向貫通。上築木構樓閣兩層,面寬進深各五間,二層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頂。四周圍廊雕刻有花卉、禽獸等圖案閣樓一層四周屋面楣額上方各懸掛貼金匾額一塊,樓上二層迴廊外沿設有觀景臺,木製圍欄,刻有各式圖案,做工精細,文物專家認為是明代雕刻之傑作。瓦頂安裝有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獸。雖經歷史滄桑,但其歷史魅力猶存。

地上文物看山西,晉南的這座古建築真美

鼓樓每個翼角仔角樑上裝有龍頭套獸,下部懸掛風鈴,風吹鈴動,清脆悅耳,鼓樓樓頂正脊兩端設有琉璃鴟吻,其造型兇猛生動,配有神態各異的騎馬武士。正脊的中央有一琉璃葫蘆寶瓶,附設避雷裝置。遊人登樓眺望,山光水色,爭相輝映,古城風貌一覽無餘。鼓樓雖經歷史滄桑,但其精湛的藝術造型和永不磨滅的魅力,永遠為人們所欣賞。

地上文物看山西,晉南的這座古建築真美

霍州東依霍山,西襟汾水,南臨白壁關,北控韓信嶺。鼓樓拱洞東楣書“對霍”,言東迎霍山之意;南楣書“迎燻”,意謂迎接南方的薰風;西楣書“鎮汾”,言鼓樓威鎮汾河氾濫之意;北楣書“拱辰”,語出自《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供之”。意謂執政者,如能以德感人,則近者悅,遠者來,天下歸心。

地上文物看山西,晉南的這座古建築真美

鼓樓的二、三層為木構製作,佈局精巧,風格獨特,整體造型雄偉壯觀,典雅別緻。四面各懸掛貼金大字匾額一塊,東書:護國安民;西寫:覽秀西河;南匾:輔元開化;北刻:保障冀北。匾額環周祥龍瑞雲,鏤刻剔透。門面上雕有各種花卉、鳥獸圖案,形象生動,栩栩如生。與四周精雕細刻的木製迴廊和花卉圖案形成了一組精美的藝術珍品,達到了“雖由人造,宛自天開”的意境。樓的屋面的修造採用琉璃筒瓦覆蓋,三角形滴水,在戧脊頭分別制置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獸,工藝精湛,形象生動。各層簷角起翹,加以簷下斗拱重疊,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每個翼角、仔角樑上裝有龍頭套獸,下部懸掛風鈴,風吹鈴動,其聲清脆悅耳。鼓樓樓頂正脊兩端設有琉璃鴟吻,其造型兇猛生動,配有神態各異的騎馬武士。正脊的中央有一琉璃葫蘆寶瓶,附設避雷裝置。遊人登樓眺望,山光水色,爭相輝映,古城風貌一覽無餘。鼓樓雖經歷史滄桑,但其精湛的藝術造型和永不磨滅的魅力,永遠為人們所欣賞。

地上文物看山西,晉南的這座古建築真美

當年,修建鼓樓時,還有一段故事更耐人尋味。傳說當年承修的木匠老師傅,精心負責,一絲不苟,他親自設計繪圖,四處選購材料,尺寸計算劃線定規,管理加工要求嚴格,毫釐不差,殫思竭慮,辛勞備嘗,迨及萬事俱備就要上樑時,他卻病倒了。眾師徒接著立木上架,大小楹柱、檀梁、各襯一齊搭裝上去,卻是個個卯榫無一合槽;改尺寸吧得整個返工,且老師傅禁止在先,大家瞠目結舌束手無策,無奈趨病榻請教,老師傅胸有成竹地笑著說:“這不難,回去朝東南方向某根大梁上,用榔頭使勁搗上一捶”。回來剛試搗了一下,就聽得嘩啦啦……連聲響動,全部合攏了,別想撬動一根,比鰾膠還緊呢!大功告成,向老師傅報了喜,這位老人家也就安心瞑目了。人們久久懷念他,故事隨之相傳下來。究竟搗一榔頭奧妙何在?後世無人知曉。

地上文物看山西,晉南的這座古建築真美

鼓樓,對霍州影響深遠,直至今日,霍州市的四條主要大街,均以鼓樓東、西、南、北命名。沿四條主街看去,均是霍州老居民生活居所。

地上文物看山西,晉南的這座古建築真美

古為鐘聲浩蕩催人早起奮作之地,今為霍州兒女心魂的牽絆依託。霍州人自古戀家而不願遠行,俗雲:不見鼓樓頂尖尖,霍州兒女心發慌。

地上文物看山西,晉南的這座古建築真美

圖/感悟山西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