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與世茂 爭奪年度十強最後一席

龍湖與世茂 爭奪年度十強最後一席

離2020年不到50天的時間,地產商也開始加緊推貨,以保住今年的行業規模排位。目前看來,今年的TOP10房企格局基本明晰,前九大房企幾乎可以保證目前的行業排隊。

不過,對於第十名的爭奪卻尤為激烈,龍湖集團(00960.HK,下稱“龍湖”)與世茂房地產(00813.HK,下稱“世茂”)均是今年第十大房企的有力競爭者。前者,需要保住自己前十的席位,以保持可持續增長。後者,進行了權力交接之後,正在不斷加碼,希望重回前十陣營。

龍湖還是世茂?

兩家公司都表達過看淡排名的想法。不過,在目前的規模至上環境下,TOP10依舊是一線房企的一個門檻,兩家公司內部實則都在發力,追求增長。

掉出與進入

“前幾年公司發展慢,近年希望以較高速發展增長,目前行業前20強的增長率約12%,公司則為39%,甚至超過40%。”世茂集團董事局副主席、總裁許世壇在今年的中期業績會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相比於龍湖,世茂的發展速度明顯更快。此前,龍湖曾對外表示,預期2019年銷售額為2200億元,這個數字相比於2018年的2006億元,增長幅度僅為9.7%,這被業內看作是過於保守的預期。

比較一致的是,兩家公司都曾經進入過前十,並跌出,隨後再度渴望迴歸。

2010年,龍湖就排位到達行業第八,銷售規模領先於世茂。但是2011年龍湖管理層團隊經歷了一波大換血,管理團隊重新磨合後,在2016年開始新一輪的規模擴張。隨後,龍湖抓住了這一波市場熱潮,企業的銷售規模再次超越世茂,到2017年再度回到行業第八位。

世茂的發展路徑則不太一樣,2001年開啟了一輪規模衝刺,逐步在規模上超越龍湖,到2014年實現銷售金額702.2億元,排名行業第八位。不過,由於擴張過快,負債過高和庫存問題開始出現,2015年起世茂面臨調整結構的陣痛,這一調整直到2017年才結束,行業地位也持續下滑至第16位。

2018年,世茂開始新一輪加速擴張,全年銷售額同比大幅增長74.8%,大大超過龍湖的28.5%,年末與龍湖分別位列行業第11和10。

顯然,這兩家公司都曾經一度錯失行業機遇,並在完成調整之後又開始迴歸規模賽道的爭奪。目前看來,這兩家公司能夠重新迴歸的原因之一,得益於其較低的財務槓桿水平。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上述兩家公司淨負債率基本控制在60%以下,在目前行業平均淨負債率超過80%的背景下,有了較高的財務槓桿空間,給了兩家公司擴張的資金支持。

克而瑞數據顯示,龍湖總有息負債於2018年末首次超過世茂,且於2019年上半年持續提升。2019年上半年末,世茂現金短債比為1.63,長短債比為2.46;而龍湖現金短債比4.22,長短債比9.18。債務結構由於世茂、龍湖短期到期債務較少,有利於企業更好地調配債務償還比例及週期。

“我們是唯一一個不使用前端融資和非標融資的民營房企。”龍湖CEO邵明曉說。

根據中報,2019年上半年龍湖平均融資成本達到4.56%,低於世茂1.04個百分點。得益於較好的融資機構,給了兩家公司逆勢加槓桿的權限。

規模發展背後問題

財務穩健背後,龍湖、世茂的拿地也明顯加速。

據克而瑞數據統計,龍湖在今年上半年共花費595.4億元拿地,排名第六位,摺合貨值1247.5億元,排名第八位。而根據龍湖公告,其上半年銷售額為1056.2億元,拿地金額佔銷售金額的56%,已經超過一半。

根據龍湖中報,2019年上半年取得26宗地塊的分佈來看,包括蘇州、廈門、廣州、濟南、天津、寧波、鄭州等,遍及龍湖的五大區,即環渤海、西部、長三角、華中、華南。

世茂的加速方式,則是按照併購的邏輯進行拿地。作為今年的“併購之王”,世茂今年上半年接連拿下泰禾、萬通、粵泰、明發等房企項目。6月9日,廣州老牌地產商粵泰股份(2.910, 0.13, 4.68%)(600393.SH)發佈公告,以63.97億元的總對價,向世茂出售位於廣州的5個房地產項目股權。除了粵泰,萬通、明發等小房企皆在世茂的射程之內。

過去幾年,世茂的拿地強度實際上是不斷增加。根據申萬宏源(4.760, 0.02, 0.42%)統計,世茂權益土地購置金額從2016年的300億飆升至2017年的680億,2018年前三季度繼續購地450億元,不過在2018年第四季度放緩拿地。

從2018年數據看,世茂在三四線城市拿地佔比45%,截至2018年末,世茂的總土地儲備5200萬平方米,權益面積超過3700萬平方米,樓面價5300元/平方米左右,相當於2018年合約銷售均價的32%。

而在今年,世茂通過並大量併購,實際上增加了自己在華南區域的土地儲備。

“世茂雖然大力發展,不過在長三角確有一定的疲憊,在多個城市的佈局明顯下滑,而業務重心過於集中在華南,特別是福建,如果未來出現區域市場波動,將帶來一定的隱患。”一位業內高管評價。

數據顯示,世茂福建區域2018年銷售已經超過500億,該區域目前佔公司儲備面積和可售貨值的比例都在23%,主要是受益於廈門市場的擠出效應,包括福州、泉州以及整個福建省三四線城市都在2017~2018年表現突出。

顯然,過於集中的業務佈局和長三角的失守,讓世茂這家公司也不得不面臨未來如何平衡發展的難題。

龍湖的佈局同樣比較侷限。包括環渤海和西部一直是龍湖的重要糧倉,這兩個區域在2018年的土儲比例分別為34%和30.5%,其次是長三角地區,佔比20.7%。在華中和華南地區,佔比分別為8.8%和5.9%。

“龍湖的規模發展瓶頸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業務的管控,目前龍湖還是通過集團直接對城市公司進行管控,幾乎沒有區域集團,對於這樣體量的公司而言,集團的過於權力集中,實際上不利於各個城市公司的土地擴展。”一位上市房企總裁評價。

如今,龍湖內部更是面臨吳亞軍迴歸和組織變革的兩大難題,未來龍湖內部的權力分配博弈與組織變革,將成為這家公司這兩年面臨的難題之一。

為了解決上述佈局難題,這兩家公司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業務佈局。

克而瑞數據顯示,從新增土儲區域來看,2019年前9月龍湖長三角區域佔比達33.3%。

此外,2019年龍湖更關注珠三角區域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土地獲取,新增土儲總價佔比22.8%,較2018年全年的佔比提升17.1個百分點,2019年龍湖更是新進入了中山、惠州。而世茂則關注長三角區域和珠三角區域的土儲,這兩區佔比均達到70%以上。

規模之爭背後的焦慮

規模之爭背後,實際上每家房企都在面臨焦慮。

“規模不是萬能,沒有規模萬萬不能。”旭輝控股集團(00884.HK)總裁林峰對外表示。

“大部分地產商本質上需要銀行低成本資金,這就需要一定的規模准入,否則進入不了我們的白名單。”一家股份制銀行公司融資負責人告訴記者。

從克而瑞發佈的2019年上半年銷售數據看,TOP100各梯隊房企之間規模分化持續,行業競爭加劇。其中,TOP3房企權益金額集中度達10.5%,同比提升0.7個百分點,龍頭房企繼續保持穩健高質量發展。TOP4-10、TOP11-20、TOP21-30各梯隊房企權益金額集中度較去年也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市場份額穩中有升,規模房企競爭優勢進一步深化。而隨著多數城市成交回落,銷售難度加大,TOP31-50之後的房企競爭優勢開始放緩,權益金額集中度為8%,下降0.2個百分點。

顯然,對於龍湖和世茂而言,今年的TOP10都將是必爭之地,而接下來的日子,大量的壓力就落在兩家公司營銷條線的身上。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