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腦科學權威告訴你,孩子要不要上那麼多課外班

美國腦科學權威告訴你,孩子要不要上那麼多課外班

“孩子要不要上那麼多課外班?”“太忙了,別說玩兒了,連睡眠時間都保證不了,可是誰不是這麼拼出來的?”“睡覺重要,還是學習重要?”“應該怎麼安排時間?”這些問題讓許多家長困惑。

基因改不了,就只能後天彌補。即使橫下心要上課外班的,可能又會發現越彌補發現漏洞越多,補了東牆發現西牆矮了,課外班種類剛和隔壁鄰居看齊,朋友圈裡又有新項目刷屏。課外班價格不菲,家長接送陪同疲於奔命,但是是否達到了想要的效果

要不要上課外班、上多少課外班、怎麼上課外班,除了家長價值觀的選擇(這個問題歸結到家長希望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參見拙文《你是哪個層級的心理需求,決定了培養出哪個層級的下一代》),還要遵從孩子生理發育的科學。一起來分享美國賓州大學腦科學研究專家Frances E. Jensen教授的經驗與心得。

美国脑科学权威告诉你,孩子要不要上那么多课外班

從1970年代,大腦的“可塑性”被學界重視。所謂可塑性,就是各種經歷都能改變大腦的資源分配,改變大腦的結構和機能,“重塑”大腦。未成年人大腦的可塑性極強,表現在學習新內容快、記憶力好。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家長們重視起來對孩子的培養。除了挑選學校,還有就是上各種課外班。上多種課外班的好處是,給予孩子多種體驗,讓孩子的大腦儘量多地經歷各種有益的刺激,激發大腦成長。從這個角度來看,課外班的種類多多益善。

但是,課外班挑選一定不要“功利主義”——為了考級考證拿獎盃、升學助力,才去上課外班。鋼琴一定要考過十級;游泳要取得冠軍;上了寫作班,不寫出一本小說就對不起學費——目的性太強的課外班,會適得其反,讓孩子失去對那件事情的興趣。而興趣才是更重要、更寶貴的。

大腦研究表明,無論孩子當年上課外班成績多好,學了什麼技能,如果日後不再使用,相應的神經元就會休眠、“被遺棄”。相當於學了白學。只有那些不斷被反覆使用的技能,才會歷久彌新地被保持下去。

家長可以逼迫孩子拉三年小提琴,可是過級之後,立即棄之一邊。等過幾年,孩子拿起琴照舊生疏,甚至不願意拿琴、不喜歡聽小提琴演奏。但我們培養孩子去學琴,更希望的是能讓孩子多一個愛好,成年後,可以有個“解悶兒”的活動。

美国脑科学权威告诉你,孩子要不要上那么多课外班

瞭解到這些相關的科學知識後,家長對懷著什麼目的給孩子報班兒,給孩子報多少、報什麼課外班,怎麼做選擇、決定,就很清晰了:

*從培養興趣的角度出發來報班

*根據孩子體驗後的喜歡與否來決定上多久、是否繼續

*選一兩項孩子喜歡、家庭財力時間又能長期支持的活動作為長期愛好

除了為了興趣而非為了成績、長期還是短期培養之外,課外班選擇一定要顧及到孩子的時間!許多家長都堅信“時間是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是有的”。這句話給成年人勵志還行,卻不適於孩子。對於未成年人來說,睡眠是需要優先保證。

身體的生長、修復需要在睡眠的時候進行,大腦清理廢物、短期記憶力轉化為長期記憶力、大腦突觸的修剪也都是在睡眠中完成。一般來說,未成年人的睡眠時間需要每天8-10小時。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睡眠尤其重要。睡眠不足容易引發青少年犯罪、抑鬱、情緒不穩定、肥胖、高血壓、心臟病。睡眠不足的孩子更喜歡坐在電腦或電視前,不喜歡運動,喜歡喝飲料、吃甜食。睡不好的孩子也學不好,他們的學習能力受損、創造力被抑制、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記憶力不好。

因此,那些試圖讓孩子的時間表嚴絲合縫地不透氣的家長們,一定要注意!睡眠,以及日常的休息、小憩都有利於孩子成長。決不能讓孩子像上足了發條的玩具——發條很容易崩斷青少年時期是情緒、心理疾病高發期。

美国脑科学权威告诉你,孩子要不要上那么多课外班

但是,即使沒有課外班的騷擾,學校功課多、孩子自己的生理特點作怪(如青春期的孩子的褪黑素分泌較晚,會導致他們不喜歡早睡),也容易讓青春期的孩子不能保證充足睡眠。家長一定要花些心思、做些工作,幫助孩子能儘早入眠。具體的措施可以是:

1、孩子放學回家後,先督促他們寫個作業清單,看看今天都要寫什麼作業。

2、讓孩子先做複雜的、用腦子的、需要記憶的。

3、複習、預習、簡單的作業放在後面。

4、睡前1-2個小時,不要看手機、電腦等屏幕,這樣利於褪黑素產生。

5、遇到考試複習時,不要熬夜,早睡早起。早晨起來可以再過一遍。

6、一定要睡夠。如果平時太累,就週末補覺。但是平時也最好儘量保證8-10個小時睡眠。

7、同學間的各種信息聯繫是最浪費時間的,孩子們往往掌控不好(其實成人也掌控不好)。最好給孩子們規定一個短信聯繫時間段,比如飯後半小時,之後便禁止這些聯絡。尤其不能讓孩子帶手機進臥室。

對最後一條,其實家長的言傳身教非常有用。倘若家長回家後便是低頭族,晚上躺在床上刷手機,半夜醒來也看手機,那麼很難管教好孩子。為了孩子和家長的健康,家庭中控制手機的使用非常有必要。玩兒電腦遊戲也是一個道理。同理,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亦然。許多家長問我,怎麼讓孩子養成喜歡閱讀的習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家長經常在家裡看書,孩子肯定會喜歡上閱讀。

我們不能代替孩子們成長”,只能做好督促、建議工作,幫他們養成制定、執行計劃的習慣,但也不能培養他們的依賴習慣。

做好幫手的前提是,家長也要懂得管理時間、懂得取捨。蔣勳說,“當許多東西在你面前時,你要有一種教養,知道自己應該選擇其中的哪幾項就好了

注:Frances E. Jensen教授的關於青春期大腦發育的專著中譯本為《青春期的煩“腦”》,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

好文章怎能獨享?

轉發是最大的支持~~

辛上邪博士,加拿大華裔公民協會聯合創始人,騰訊教育特約作者,《北京晚報》專欄作家,棄商從文後定居加拿大專職寫作。關注教育、認知成長,主張視界才是世界;提倡人生不易,要以積極的心態自娛自樂。舉辦多場線下、線上分享講座,在喜馬拉雅開設同名專輯,並在知識星球開辦辛上邪寫作小組、辛上邪講唐詩、辛上邪談教育及

移民經驗分享課程。出版《最好的時光留給你:加拿大教育親歷記》,《過我想過的日子:加拿大移民生活親歷記》等圖書。

留學、移民已經成為一個趨勢

你對這個趨勢又有多少了解?

多少誤解?

與其坐而論道,

不如來聽辛上邪的親身經歷、體會。

吸納成功經驗,少走彎路。

美国脑科学权威告诉你,孩子要不要上那么多课外班
美国脑科学权威告诉你,孩子要不要上那么多课外班

辛上邪最新圖書作品《最好的時光留給你:加拿大教育親歷記》熱銷中!

美国脑科学权威告诉你,孩子要不要上那么多课外班

辛上邪圖書作品《過我想過的日子:加拿大移民生活親歷記》:

美国脑科学权威告诉你,孩子要不要上那么多课外班美国脑科学权威告诉你,孩子要不要上那么多课外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