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寫了啥?徐州“最美離婚判決書”解開夫妻心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支柱,又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堅實基礎。市域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在市域範圍內的具體實施,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

山西省把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作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科學謀劃推動,積極探索實踐,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打造富有山西特色的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多元參與的市域社會治理新格局,構建富有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有力提升了社會治理整體水平。

堅持黨建引領,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機制創新

始終把黨組織建設作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根本和保障,發揮黨組織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總攬全局、協調調度各方,推動市域社會治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切實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成效。

一是黨建引領制度化。省級層面制定出臺一系列規範基層黨組織建設標準的指導性文件,高位部署推動黨組織拓展到每個政法綜治單位、黨建網絡延伸到每個群團組織(非公經濟組織),真正把黨的領導植根於社會治理全方位和各環節,確保市域社會治理的正確方向。

二是黨建基礎實體化。建立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黨建網絡和服務體系,在網格共建有黨小組11813個,把黨的領導體系牢牢紮根在基層治理最末端。長治市創新“黨建+社會治理”模式,出臺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和整頓軟弱渙散農村基層黨組織文件,在全市156個社區、600餘個小區、3813個綜治中心、12000餘個網格、1548個登記在冊的社會組織中,全部建有黨組織或黨的力量,實現了黨的領導與市域社會治理的無縫對接。

三是黨建服務多元化。建立健全“基層黨建+”工作模式,創新基層黨組織工作機制,推動街道(社區)實行大工委、大黨委制,構建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駐地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的社會理新格局,實現“網”盡百姓事、服務“零距離”。大同市發揮黨建在特殊人群服務管理中的作用,將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統籌推動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的“龍頭”,成立特殊人群服務管理黨建聯盟,通過明確任務清單、強化責任考核,創新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取得明顯成效。

堅持“三治融合”,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方式創新

深入學習新時代“楓橋經驗”,各地結合實際,大膽探索實踐,推動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打造符合時代特徵、市域特點的社會治理模式。

一是加強基層自治。山西省制定《關於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著力推動城鄉社區群眾自治組織建設,加強以“四議兩公開”為主要形式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積極推動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太原市出臺《關於加強全市城鄉社區協商的實施意見》,鼓勵社區居民參與需求表達、協商議事、問題解決,集群眾力量化解矛盾糾紛,建立社區黨委、居委會、物業、業主委員會、共建單位和社會組織組成的“六方合談”制度,實行“網格議事、會議定事、聯動辦事、居民評事”的社區協商工作機制。全市共建立“社區居民議事廳”591個,解決居民日常問題9100餘件,滿意度達85%以上。

二是加強法治保障。制定首部法治山西建設“藍皮書”《法治山西建設年度報告》,以推動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為抓手,積極開展法治攻堅、法治惠民、法治創建、鄉村法治建設等專項活動,通過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法治宣傳教育體系建設、全民普法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設,推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引導社會成員在法治軌道上主張權利、解決糾紛。組織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充分發揮基層法律工作者和法律顧問的作用,為基層居民講法普法,提供法律援助。晉城市把法治作為調解制度建設的核心,深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和網絡平臺建設,共搭建四級2296個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晉中市出臺《提升鄉村治理能力二十五條》,創新鄉村治理權力清單,在全市2869個村(社區)全部設立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有效提升鄉村治理的規範性。

三是推動德治建設。發揮典型的教育、激勵和引導作用,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省委政法委每年組織開展省級平安縣(市、區)、平安校園、平安單位、平安家庭的命名錶彰。全省各地通過深度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發揮鄉規民約的權威作用、生活禮俗的教育作用、家風家訓的影響作用,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推動實現自律和他律、剛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相統一,構建彰顯時代精神、體現山西特色的市域德治體系。運城市依託厚重的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優秀傳統道德文化資源在創新市域社會治理中的浸潤、涵養和引領作用,全市吸納10000餘名新鄉賢加入網格化管理隊伍,以網格為單位組織開展“星級文明戶”創建評比工作,共評選掛牌“星級文明戶”87461戶,形成人人講文明、戶戶爭“五星”的濃厚氛圍。同時,廣泛組織開展“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公婆”等道德典型評選活動,以典型評選引導帶動群眾主動融入、自覺參與,形成以道德建設帶動社會治理的良好局面。

堅持多元參與,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格局創新

加強制度建設,合理界定政府、市場、社會的治理邊界,積極探索完善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組織形式和制度保障,構建市場主體、社會組織、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網狀治理格局,共同畫好市域治理“同心圓”。

一是強化保障支撐。省市層面相繼出臺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指導意見,為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提供製度保障。充分發揮政府保障職能,做好資金保障,確保人民調解以案定補、網格長補助等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長治市創新完善市域社會治理需求項目化工作思路,以社會治理需求服務項目為引導,投資4000餘萬元建設12000平方米的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入駐見義勇為協會、幸福公益、天龍救援隊等19家社會組織,以資金獎勵、購買服務等方式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市域社會治理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是強化培訓指導。增強各級綜治中心的科技含量,綜治視聯網建設實現省市縣三級全覆蓋,加強數據整合共享,依託綜治信息系統實現對基礎網格的信息掌握和管理處置,依託各類信息加強對社會治理的精準指導,有效提升了信息化條件下社會治理的效能。全省各地依託綜治中心,成立社會力量培訓基地、社會組織孵化指導中心和“網格員之家”,對參與市域社會治理的社會力量進行常態化培訓。

三是匯聚多元力量。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資助+基地孵化+志願服務”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市域社會治理,最大限度為社會力量發揮作用創優環境。長治市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城鄉巡邏隊、專兼職調解員、網格信息員、志願者八支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並定位賦能,通過“八方”共治,匯聚了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晉中市構建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工作者隊伍為支撐的“三社聯動”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全市撥付45個社區專項補助資金1047.9萬元,推動政府購買服務向社會組織傾斜,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隱患排查、法律服務、矛盾調解、服務群眾等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運城市引入具備心理諮詢技能的網格長服務隊伍、專業心理諮詢師隊伍和心理服務志願者隊伍等社會力量,積極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取得明顯效果。

堅持固本強基,夯實市域社會治理的基層基礎

圍繞功能定位科學化、運行機制高效化、基本設施標準化、組織機構實體化、網格管理精細化、工作手段信息化的“六化”要求,進一步加強綜治中心建設,努力將其打造成創新市域社會治理前沿陣地。

一是做實基礎網格。推進五級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有效提升綜治中心實戰效能。發揮省、市綜治中心指揮中樞作用,實現縣級綜治中心實體化運作服務功能,推動鄉村兩級綜治中心建成創新市域社會治理前沿陣地、服務群眾第一窗口。堅持將網格化管理作為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通過細分網格單位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傾斜,將城市社區網格劃小到樓宇單位,將農村網格劃小到組巷,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斷優化網格設置,縮小網格單位,擴大網格工作覆蓋面,打造人往格中走、事在網中辦的全科網格模式。推動綜治網格與黨建、民政、城管等網格對接融合,有效吸引部門力量下沉參與網格化服務管理。全省各地各部門通過推動文物管理進網格、心理諮詢師進網格、法律顧問進網格、社區民警進網格、義務巡邏進網格、平安志願者進網格,不斷延伸公共服務觸角,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形成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市域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協同共治格局。

二是做實基層力量。將雪亮工程作為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加快雪亮工程示範城市和重點支持城市建設,實現省市兩級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管理服務平臺聯網對接、綜治視聯網省市縣三級全覆蓋層。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建設視頻解析中心,不斷強化數據整合共享,不斷提高視頻圖像信息的綜和應用水平。全省綜治信息系統接收處置率達97%以上。

三是強化工作考評。各級各部門將市域社會治理納入平安建設考核範圍,明確重點任務,加大分值權重,鼓勵創新實踐,發揮好考評的“指揮棒”作用,不斷完善市域社會治理工作考核評價標準體系,有效推動市域社會治理工作創新發展。永濟市創新設立“平安幣”獎勵機制,鼓勵群眾上報信息贏得積分,“平安幣”可在市綜治辦命名的平安飯店、平安醫院、平安商城等場所消費,倒逼各行政部門落實社會治理主體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