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冷酷,要冷才酷:一位寒冷愛好者的心聲

撰文:KIERAN MULVANEY

冷酷冷酷,要冷才酷:一位寒冷愛好者的心聲

有這樣一群寒冷愛好者,待在零度以下的地方是他們的最愛。不過他們也擔心未來體驗這種生活的機會會越來越少。有這樣一群寒冷愛好者,待在零度以下的地方是他們的最愛。不過他們也擔心未來體驗這種生活的機會會越來越少。

這一天寒氣逼人,我們五個人在加拿大哈得遜灣的苔原上,開著一輛特製的汽車,尋找北極熊的蹤影。車窗外,暴風雪幾乎吞噬了一切;其中一個人說道,我們就像在乒乓球裡一樣。

接著苔原車裡的暖氣歇火了,雖然我們不停地重啟,但它還是固執地不理不睬。我們唯一能用來禦寒的只有一層薄薄的玻璃和金屬。

日落西山,寒意侵人。

不過好在我們絕對是安全的,周圍還算暖和,雖然剛到那裡,我們就感受到了上天的惡意。我們用保暖外套緊緊裹住自己,找到一瓶葡萄酒和一瓶威士忌,面對當前的處境肆無忌憚地開著玩笑。

是的,很冷,但我們很開心,我很自在。

正如一些著名探險家所言,地球上寒冷的地方既會讓人欣喜若狂,也能令人痛苦萬分。

1911年,Roald Amundsen擊敗了Robert Falcon Scott,最先抵達南極極點。他在途中說道:“這片土地就像童話世界。”而後者完全是另一種看法,在意識到自己被Amundsen打敗後,他怒氣衝衝地在日記中寫道:“上帝啊!這個地方太可怕了。”

Jean-Baptiste Charcot對南極的感情就比較複雜了,可謂愛恨交織。20世紀初,Charcot前往南極探險。“我們為什麼會被這些極地地區所吸引呢?這種奇怪的吸引力如此強大,如此持久,以至於回家之後,這一路的身心折磨都被我們拋之於腦後,只想再回到那裡。”這位法國海洋學家若有所思地說:“我們為什麼對那片風景的美麗毫無抵抗力?明明那裡只有空曠與恐懼。”

坐著破冰船穿過北極的海冰,在南極的風暴中殺出一條路,住在阿拉斯加的小木屋裡,站在北極點環顧四周……在我一生中最精彩的時刻,往往少不了與冷到令人麻木的寒意搏鬥。然而,這些是我最熟悉、選擇去生活的地方,是我最渴望前往、經常回去看看的地方。

但這並不是說我毫無保留地接受寒冷。有的晚上,我像一個快樂的孩子踢著雪,沉醉於冬日美景;有的白天,我瘋狂地挨著冰凍的管道上的小型取暖器,希望自己此時此刻在夏威夷。我不否認,有時候我最喜歡的是冬末,因為這意味著溫暖的春天很快就會來到。在這一點上,即使在寒冷愛好者中,我也不是一個人。“我喜歡寒冷中的寧靜”,我的朋友Alysa McCall說道。她是國際北極熊中心的科學家,也是前面提到的苔原車上的一員。作為加拿大耶洛奈夫的居民(那裡冬季的溫度可以達到零下40度),她坦承:“但冬天在戶外等公交車的時候,我真的希望不會被凍傷。”

冷酷冷酷,要冷才酷:一位寒冷愛好者的心聲

小屋被塗成了加拿大國旗的樣子。

加拿大的冰上垂釣小屋,選自Richard Johnson的“冰上小屋”系列。

供圖:RICHARD JOHNSON GALLERY

冷酷冷酷,要冷才酷:一位寒冷愛好者的心聲

黃色的牆配藍色的門,還有一棵棕櫚樹,小屋主人童心未泯。

加拿大的冰上垂釣小屋,選自Richard Johnson的“冰上小屋”系列。

供圖:RICHARD JOHNSON GALLERY

冷酷冷酷,要冷才酷:一位寒冷愛好者的心聲

白雪之中,紅色小屋十分顯眼。

加拿大的冰上垂釣小屋,選自Richard Johnson的“冰上小屋”系列。

供圖:RICHARD JOHNSON GALLERY

冷酷冷酷,要冷才酷:一位寒冷愛好者的心聲

藍色的小屋彷彿要被白雪吞噬。

加拿大的冰上垂釣小屋,選自Richard Johnson的“冰上小屋”系列。

供圖:RICHARD JOHNSON GALLERY

冷酷冷酷,要冷才酷:一位寒冷愛好者的心聲

藍色的小屋下方安裝了車輪,便於移動。

加拿大的冰上垂釣小屋,選自Richard Johnson的“冰上小屋”系列。

供圖:RICHARD JOHNSON GALLERY

冷酷冷酷,要冷才酷:一位寒冷愛好者的心聲

小屋彷彿穿上了迷彩服。

加拿大的冰上垂釣小屋,選自Richard Johnson的“冰上小屋”系列。

供圖:RICHARD JOHNSON GALLERY

冷酷冷酷,要冷才酷:一位寒冷愛好者的心聲

小屋彷彿穿上了迷彩服。

加拿大的冰上垂釣小屋,選自Richard Johnson的“冰上小屋”系列。

供圖:RICHARD JOHNSON GALLERY

冷酷冷酷,要冷才酷:一位寒冷愛好者的心聲

看上去普通的小屋也有精彩的故事。

加拿大的冰上垂釣小屋,選自Richard Johnson的“冰上小屋”系列。

供圖:RICHARD JOHNSON GALLERY

冷酷冷酷,要冷才酷:一位寒冷愛好者的心聲

看上去普通的小屋也有精彩的故事。

加拿大的冰上垂釣小屋,選自Richard Johnson的“冰上小屋”系列。

供圖:RICHARD JOHNSON GALLERY

冷酷冷酷,要冷才酷:一位寒冷愛好者的心聲

綠松石色的小屋。

加拿大的冰上垂釣小屋,選自Richard Johnson的“冰上小屋”系列。

供圖:RICHARD JOHNSON GALLERY

冷酷冷酷,要冷才酷:一位寒冷愛好者的心聲

白色小屋的門上掛著鹿角。

加拿大的冰上垂釣小屋,選自Richard Johnson的“冰上小屋”系列。

供圖:RICHARD JOHNSON GALLERY

另一位朋友走得更遠。Eric Larsen曾滑雪去了南北極,登過珠峰,橫穿格陵蘭島冰原。他的電子郵件簽名是“要冷才酷!”(It’s Cool to Be Cold!)然而,他也笑著對我說過,“說實話,我不喜歡寒冷。我討厭寒冷,我喜歡在寒冷的地方感受溫暖。”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這一點,是的,Eric是對的。聽起來似乎有悖常理,但身處寒冷之地,其中一大樂趣就是禦寒。這樣的挑戰會激起一種特殊的革命情誼:在踏上極地探險之旅的那一刻,人們會生出信賴與合作關係;陌生人會意地點點頭,裹得嚴嚴實實,匆匆走過冰冷的街道。等到春去冬來,所有人都會有一種贏得了集體勝利的快感。

這個世界的運轉速度越來越快,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要求人們無論何時何地,立即做出回應,而寒冷卻在迫使我們放慢腳步。它讓我們,甚至迫使我們認清自身與周圍的情況,在其他環境裡,我們很少會這樣。

在低溫中生活,需要更多的思考,因為“在寒冷的環境中,缺乏安全感”,Eric說。他認為“這樣的環境有一種非常有吸引力的嚴峻性,因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而迎接這種挑戰的機會也越來越少。雖然在可預見的未來裡,地球上那些寒冷的地方不會消失,但它們的範圍、最冷時期的持續時間和強度,卻可能縮減。全球在變暖,最重要的是,寒冷的地方也在變暖。

自20世紀以來,美國冬季平均氣溫上升的速度近乎夏季氣溫的兩倍。在過去五六十年裡,北極大約升溫了4度,比地球其他地方高得多;北極海冰以每十年縮小13%的速度消失。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也就是2019年夏季,格陵蘭島冰原正在消融,而在科學家的模型中,這種融化速度直到2070年才會出現。

在這裡,我應該糾正一下之前關於我站在北極點的說法:確切地說,我距離北極點很近。那是2017年8月,北極點周圍大部分地方都是開闊水域。

我想起Eric提到自己最後一次北極點之旅是多麼與眾不同:他竟然從冰上跌落,這些冰比他之前遇到的更薄更碎。我想起了另一位朋友,他用了幾十年時間研究北極海冰上的海豹,現在他不由得哀嘆自己的兒子沒有這樣的機會。

我又回想起寒冷世界裡的經歷,如果沒有這些經歷,我的生活將多麼平淡無趣。1993年1月,在南極的羅斯海,我和“綠色和平”號的一名船員一起爬上懸崖,坐在崖頂,俯瞰下方的海灣。這是一場漫長而又艱苦的探險之旅,目標是在大海中尋找那些躲著我們的捕鯨船。幾天前,南極向我們展現了它最惡劣的一面,海風呼嘯,海浪滔天,以至於我們的船外覆蓋了厚厚的一層冰。直到風暴減弱,冰被鑿開,我和船員才有機會上岸。

狂風在咆哮,毫不留情地掃過我們臉上裸露出來的小塊皮膚,我們只能靠圍巾和兜帽遮住頭部。突然之間,風停了,一切安靜了下來,我們面面相覷,笑了起來。

我們一句話也沒說,我們不需要。我們就坐在那裡,坐在南極的懸崖之巔,相視而笑,一言不發。

就這樣,讓寒冷將我們包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