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經濟條件越提升人生越痛苦,最有效的化解方法,快試試吧

現在經濟條件的提升,使現代人少了後顧之憂,日常生活也步入穩定的軌道。然而,人生的痛苦似乎越來越多。

接下來要反省的,就是如何“善待自己”了。

人生的痛苦,大半由“比較”而來。

傅佩榮:經濟條件越提升人生越痛苦,最有效的化解方法,快試試吧

稍加回顧,可知從小開始,為了在社會上成功,經歷唸書、考試、升學、求職的重重關卡,每一步都是比較之後的結果。

當然,比較使人自我肯定,享受得勝的喜悅;

萬一失敗了,也不妨以“失敗為成功之母”做為寬慰與預期。

但是,競爭過程的壓力與痛苦,依然可能是人生的最大夢魘。

現代人若想善待自己,要看是否能超越“比較”的心理。


有人當即會提出疑問:

這種態度會不會太消極呢?

是否需要別的情況,做為前提或條件呢?

的確,若是放棄一切的比較機會,固然可能省去許多煩惱;

但是成功的欣喜與在壓力中成長的體驗,也將一併與你絕緣了。

我的意思是:

第一,比較是不可能完全化解的,它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一項必要的結構了。

第二,我雖不能逃避比較,但是至少可以不“主動”與人比較。

第三,對於比較的結果,我要保持開朗的心情,不再斤斤計較得失。

我們不妨舉一些例子,使大家更清楚地明白,人與人在某些方面實在是不必比較的。

因為人天生的資質本來就不平等;

至於在家庭及社會背景方面的差異,以及個人後來唸書、求學和就業中的際遇,更不是“平等”一詞所能涵蓋的。

莊子說,“物之不齊,物之性也。”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在翻閱《世說新語》時,看到裡面一些描寫小孩子“夙慧”的故事,真是讓人既羨慕又嫉妒。

我們如何能與之相較呢?

譬如,謝仁祖八歲時,父執輩都知道他是個天才兒童。

有一天,大家聚會將散,父親要送客時,朋友們都一起讚歎:“年少一坐之顏回!”

意思是,稱美他簡直是在座諸人中的顏回。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在德行、才學各方面都無出其右者。

仁祖聽到這樣的稱美,並沒有很得意,卻似真非真地回答了一句:“坐無尼父,焉別顏回?”

意思是,在座的並沒有孔子,如何分辨得出誰是顏回呢?

大人稱美他,他卻反諷大人,並反諷得既有學問又十分調皮,讓人聽了不禁啼笑皆非。

另外一則,也相當有趣。

有一家人姓楊,孩子九歲。

有一天,孔君平去拜訪,楊先生不在,就喚小孩出來聊天。

孔氏看到水果中有“楊梅”,就逗小孩說:“此是君家果?”

小孩立即回應:“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楊梅”是楊家的水果嗎?“孔雀”是孔家的家禽嗎?

當然都不是,但是對稱而言,真是有趣。

更可見楊家小孩之聰明機智令人讚歎了。

還有孔融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他十歲時隨父親到洛陽拜見李元禮時,竟然可以暢言“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典故。

傅佩榮:經濟條件越提升人生越痛苦,最有效的化解方法,快試試吧

然後把孔家與李家拉上關係,使賓客大開眼界。

這時有一人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隨口回了一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意思是:您現在是“大未必佳”!

這真是讓人尷尬的回答。


我們小時候,主要做的事就是念書,功課繁重,尤其缺少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以致即使有些聰明,也無從善加發揮。

但是,即使如此,在看了魏晉時代一些天才的表現之後,不會降低與人比較的心理嗎?

至少我的想法是: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我只要在自己的角色與責任上盡了力,就不必再苛求了。

若要比較,首先應該以自己為對象。

與自己作比較,就是要求自己日日進步,今年勝過去年,稍有成績,就可以寬慰於心。

若是與別人作比較,則時時處於挑戰與不安中。

並且,“別人”是比較不完的,以一人與天下人戰,又豈有得勝之理?

因此,現代人善待自己的秘訣之一,應當是:

少與人比較,多與自己比較,欣賞別人的優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