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不是“懶得管”,孩子的教育,最不該的是放養

放養不是“懶得管”,孩子的教育,最不該的是放養

放養不是“懶得管”,孩子的教育,最不該的是放養

有個朋友後臺留言問:養育孩子是放養好,還是圈養好?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說一件最近發生的事。

15歲的年紀,你正在幹什麼?

一般來說,不是在上初三就是高一,總之正在按部就班的上學。然而有個姑娘,卻在15歲幹了一件大事。

上月末,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開幕,這次論壇邀請了不少青少年科學家參加,其中讓我們認識了一個女孩。

放養不是“懶得管”,孩子的教育,最不該的是放養

她叫談方琳,來自上海華師大二附中,讀高一,年僅15歲的她也在被邀之列,她所研究的成果是:菲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

放養不是“懶得管”,孩子的教育,最不該的是放養

當聽到這個專業名詞,估計大家的腦子一下子就懵了,這是什麼天文漢字!

然而,談方琳正是取得這一科研成就,成功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專項獎一項。

聽不懂這個名詞沒有關係,但說到它的作用,大概能聽懂一二。

談方琳研究的這個項目,第一次建立了菲波那契數列和貝祖數的聯繫。作為應用,它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聽到這裡,是不是感到這個小姑娘還是蠻厲害的!

有人說,每一個橫空出世的孩子,背後都是父母的奮力託舉!談方琳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其實和父母的悉心栽培有很大關係。

據有關採訪過她父母的記者透露,談方琳的父母有一位好朋友在上師大做教授,她大概初中就跟著研究了,所以基礎很好。

孩子在成長中所取得的成績,不會輕易得到,它一定是背後付出很大努力才擁有的結果,或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參與的,或許是孩子自己的。

而在放養下成長的孩子,很難有這樣的結果。

反而,那些以愛之名的放養,其實,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放養不是“懶得管”,孩子的教育,最不該的是放養

放養不是“懶得管”,孩子的教育,最不該的是放養

放養,是一個偽命題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被父母長期放養,是怎樣一種體驗?

一位網友回答:被放養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人會為你負責,所有一切,好的不好的,都是自己的選擇。

因為是這樣,隨之而來的“副作用”有很多。

冷漠。因為從小和父母的情感聯繫不多,獨自堅強的太久,等長大後,想要向外輸出對別人的關心,就有點難,甚至會有些麻木。

缺乏安全感。因為知道什麼事都要自己做,自己扛,早早的就沒有了依賴別人的習慣。缺乏支持,會有安全感缺失。

不懂交際。心理上習慣了一個人獨處,不愛與人分享,更不會輕易相信別人,不愛社交。

等等。

放養不是“懶得管”,孩子的教育,最不該的是放養

放養所達到的效果,並不像它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雲淡風輕,那麼美好,特別是時間長了,反而對孩子造成很多傷害。

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的放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放養”。

  • 放養,不是“懶得管”

現在有很多父母,由於各種原因或把孩子放到祖父母那兒養,或根本沒時間好好照顧孩子,導致對孩子的忽視和不瞭解。

當對孩子的認知是建立在不瞭解的基礎上,很容易提出一些不準確的判斷來定義孩子,如果孩子做不好,就會對孩子放任不管。

  • 放養,不是“放縱”、沒界限

近日仍在網絡持續發酵的“14歲男童殺人案”,據有關人士揭露,這個男孩曾在之前多次尾隨女性。如果真的是這樣,父母在生活中應該會觀察到孩子的蛛絲馬跡。

如果早些覺察,早些制止和引導,就不會發生如今的慘劇。

關乎孩子道德、底線和原則的事,從小需要正確教導。一旦孩子分不清對錯和邊界,他便會一次次做錯,不斷地打破邊界,直至後果無法想象。

父母可以暫時容忍孩子無底線地存在,但社會不會,它只會替你狠狠的教訓孩子。

放養不是“懶得管”,孩子的教育,最不該的是放養

  • 放養,不能缺了陪伴

陪伴與孩子的安全感呈正相關,陪伴孩子時間多,他的安全感就會增強,反之亦然。

如果孩子的事基本不管,平時又很少陪伴,孩子的內心會缺乏愛,心靈就會受到傷害。

陪伴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劑良藥,短時間內看不出來有效果,時間長了,效果超好。

放養不是“懶得管”,孩子的教育,最不該的是放養

真正的放養,是這麼做

在一次談到怎麼教育多多時,黃磊這麼說。

“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我要教會她這樣是對的,那樣是不對的,我不喜歡擺爸爸的架勢,在我看來,親身示範,讓她身臨其境地體會更好。如果她不要做一些事情,她就要承擔不做的結果,為自己負責。”

放養不是“懶得管”,孩子的教育,最不該的是放養

所謂父母,不就是在孩子成長的前半程,教會他對與錯,後半程,給予尊重和放手,讓他去尋找自己的世界。

面對孩子的成長,從來沒有絕對的放,只有用心的養。

真正的放養,是給孩子“有限度”的自由。

盧梭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孩子百依百順。”

沒有限度的自由,讓孩子不知道行為處事的邊界在哪裡,很容易讓他處處碰壁或做出危險的事情。

教會孩子底線,再有限度的給予自由才是最應該做的。

王菲曾在寫給女兒竇靖童的歌裡,有這樣一句話,“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好壞是教會孩子明事理的重要標準,是成長必須遵守的鐵律,而懂得適度放手,才會讓孩子成長的肆無忌憚。

還有任憑外界如何議論,都不阻攔多多愛美的黃磊。

在做事的原則上,黃磊說,一定教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在愛美這件事上,他給予了多多最大的尊重和愛。因為尊重和愛,也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放養不是“懶得管”,孩子的教育,最不該的是放養

真正的放養,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

朋友說起她女兒賴床的事情,每天早上起床對她女兒來說,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很喜歡賴床。

無奈之下,朋友想了一個辦法。不用每天無止境地催促,讓女兒自覺地起床。具體的操作方法是,當女兒賴床時,她會給女兒一個選擇,是選擇再睡2分鐘還是1分鐘,當女兒選擇了1分鐘,朋友就看著表,坐在旁邊等她。等1分鐘到了,孩子已沒有理由再賴床,只能乖乖的起來。

長期進行下去,孩子就養成了好的習慣。

而孩子的思維,是最不應該禁錮的,反而孩子的思維越活越,放的越開越好。

顏如晶曾在《奇葩說》中說過一句話,“父母是孩子前半生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的觀眾。”

正值孩子三觀建立的時期,父母最不應該做的就是放手,一旦放手,很容易錯過孩子的成長。在孩子的事上,不用做到事必躬親,但至少要做到真正的瞭解孩子,在瞭解到基礎上引導孩子成長。

在父母的悉心培育下,終會結出豐碩的果實;如果有一天,孩子成長為一個“壞”人,就要反思是哪裡出了問題。

不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缺席,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最終都會變成遺憾;而你在孩子身上付出的愛,最後都會加倍返還!

放養不是“懶得管”,孩子的教育,最不該的是放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