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沙漠腹地 走上富裕新路

——新疆南疆地區貧困人員奮起直追奔小康

  艾孜罕·阿吾拉是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達裡雅布依鄉的農民。達裡雅布依鄉被稱為“最後的沙漠部落”,是個處於半封閉狀態的鄉。

  10月15日,艾孜罕·阿吾拉坐在距于田縣城91公里的達裡雅布依鄉新居民點的新房子裡,臉上寫滿笑意。“住進這樣的新房子,一切都像做夢一樣。”艾孜罕說。

  包括艾孜罕·阿吾拉一家在內的114戶鄉親在9月27日搬離了大漠腹地。至此,達裡雅布依鄉完成了整體搬遷,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于田縣志記載,300多年前,于田縣兩大家族沿克里雅河兩岸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並定居下來,形成了村落。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與世隔絕。

  達裡雅布依鄉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有363戶人家。搬遷前,村民們分散在無邊的沙漠裡,戶與戶之間動輒相隔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村民們世世代代靠放牧為生,住的是用紅柳枝或蘆葦簡單紮起、塗有薄泥牆面的“笆子房”,點的是煤油燈。直到2002年,受益於國家“送電到鄉”工程的實施,鄉里建起了光伏電站並通了電。

  環境惡劣和交通不便,讓這裡幾乎處於半封閉狀態。99歲的買提夏·吾斯曼是鄉里最年長的人,他一生去過最遠的地方是和田市,連於田縣也沒去過幾次。他說:“小時候村裡每過一段時間會組織幾十峰駱駝去于田,單趟就要12天。以前只吃過苞谷面、沙棗,直到共產黨的幹部來,我才見到了白麵,村裡還有了賣布、火柴等生活用品的門市部。”

  2016年,于田縣將達裡雅布依鄉整體搬遷提上議程。2018年10月,第一批村民搬遷入住。

  新的定居點交通便利,坐車一個多小時就可到達于田縣城。嶄新的房屋錯落有致,學校裡書聲琅琅,孩子們的家就在兩三百米外。10歲的阿布都斯拉木·肉斯塔姆抑制不住對新學校的喜愛:“在這裡可以喝到甜甜的水。以前都是住校,現在每天都可以見到媽媽。”

  在黨和政府關懷下,達裡雅布依鄉的脫貧之路已經打下基礎。村民們學會了種植紅柳大芸,辦起了民宿,搞起了沙漠遊。鄉里成立了畜牧、大芸種植和旅遊三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大家闖市場。

  鄉黨委書記賈存鵬說:“明年,我們一定可以實現全鄉脫貧,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

  在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易地搬遷安置點塔吉克阿巴提鎮布勒布勒迭村裡,98歲的老黨員阿力比克·庫爾班買買提說,他7歲時就給地主做工,那時最大的夢想就是吃飽肚子,如今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新生活,全靠黨的好政策。

  與阿力比克·庫爾班買買提一樣,居住在這裡的所有群眾都是從最偏遠的鄉村搬遷來的。這裡不僅建起了學校、醫院,最主要的是還建起了讓他們可以就地脫貧的衛星工廠,實現了他們脫貧的夢想。

  在阿克蘇紡織工業城內的阿克蘇新爵紡織有限責任公司紡織車間裡,吐爾遜卡日·阿伊普和妻子艾比巴木·艾尼瓦爾正忙著製作服裝。2017年,吐爾遜卡日·阿伊普一家從柯坪縣玉爾其鄉尤庫日斯村搬遷到柯坪縣阿恰勒鎮幸福村後,幸福生活便敲開了這個貧困家庭的大門。

  吐爾遜卡日·阿伊普一家6口人,搬遷之前全家只有2畝耕地、1.5畝林果地和6只羊,一直未擺脫貧困。“2017年,我家搬到幸福村的時候,政府已經為我們建好了安居房和養殖暖圈,還給我們分了25畝耕地,分配了10只扶貧羊。同年,響應縣裡就業脫貧的號召,我和妻子來到新爵紡織務工,去年,我家的年收入達到8萬元。”吐爾遜卡日·阿伊普高興地說。

  由於人多地少,水資源匱乏和自然環境惡劣,柯坪縣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柯坪河上游的蓋孜力克鎮、玉爾其鄉。為從根子上解決貧困群眾的脫貧問題,柯坪縣扭住脫貧攻堅這個“牛鼻子”,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1996年,中央立項投資9000萬元實施柯坪縣啟浪鄉移民搬遷項目。從1997年3月起,在柯坪縣委和縣政府的組織下,蓋孜力克鎮、玉爾其鄉等鄉鎮的部分貧困農牧民,先後進行了3次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第一次是在1997年、第二次在2005年、第三次在2017年。搬遷後,啟浪鄉、阿恰勒鎮成為柯坪縣最大的經濟作物區,搬遷群眾享受到了分配土地和通路、通水、通電到戶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柯坪縣委副書記李明飛介紹,貧困農牧民搬遷入住安置點後,縣政府引導他們發展庭院經濟、特色種植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引導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增收,基本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標。

  截至目前,柯坪縣已累計實現2718戶13309人脫貧、23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87%。

  新疆脫貧攻堅大網正越織越密,各方力量都在向貧困地區匯聚,都在向脫貧攻堅發力。另一個數字也很鼓舞人心:過去5年,新疆累計實現231.47萬人脫貧、2131個村退出、13個貧困縣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年底的19.4%下降至2018年年底的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