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盤”詐騙“死灰復燃”:違法收益可達萬倍,網上就能買軟硬件、看“教程”

新華社上海11月12日電 題:違法收益可達萬倍、網上就能買軟硬件、看“教程”——“微盤”詐騙“死灰復燃”,監管治理如何跟上?

新華社記者蘭天鳴、胡潔菲

意外不意外?“成功人士”教投資,讓你20天20萬變1萬

今年5月,上海劉女士通過微信添加了一名自稱知道“穩賺不賠的期貨投資平臺”的“成功人士”為好友。在該“好友”“指導”下,她下載了一個“期貨交易APP”,並分三次共向APP賬戶裡充值66666元。照指示,劉女士簡單操作了4筆交易,APP內賬面立即顯示她賺了4000元。在“成功人士”鼓動下,她很快又向APP內賬戶充值了13萬元,進行操作後發現自己APP內賬戶只剩下13186元。而此時“成功人士”仍慫恿她繼續加碼充值,投資翻本。

近日,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檢察院以涉嫌詐騙罪對這起“虛假投資APP詐騙案”犯罪嫌疑人鄭某某等20人批准逮捕。案中受害人被誘導使用的虛假期貨投資APP,正是典型的“微盤”詐騙手段之一。

“我們有任務每天發5條朋友圈,加30至50個好友,特別是要在朋友圈把自己包裝為成功人士,引人注目,並進行適當的感情聯絡,引人上鉤。”團伙中一名業務員告訴記者。

記者還發現,雖然“微盤”已被監管機構定性為涉違法犯罪行為,並明令禁止,但百度貼吧中仍存在所謂“微盤招商吧”,且關注人數與帖子量均巨大。其中存在大量與“微盤”和建立“微盤”技術公司相關的推介信息,甚至還有傳授做“微盤”如何盈利的“忽悠帖”。其中不少帖子將“微盤”詐騙稱為“一條輕鬆賺票子的路”,宣稱“做了兩年,日入2000”“直推客戶可以享受60%的手續返還”。

“微盤”詐騙暴利誘惑大、軟硬件便宜、模式易複製

多名專家告訴記者,“微盤”詐騙死灰復燃的原因在於其“病灶”難除。

——“以小博巨”誘惑大。艾利艾智庫高級分析師高婷婷表示,非法期貨交易平臺等“微盤”詐騙工具開發運營成本低,卻利潤巨大,刺激“病灶”反覆發作。如湖州德清警方“6.23”特大炒原油電信網絡詐騙案,涉案金額超1億元;紹興越城警方端掉一個期貨交易詐騙平臺,涉案金額已達1.7億元。但這些犯罪的原始成本卻均在幾千元、萬餘元左右,與之相比,違法收益均在萬倍左右。

——一些互聯網平臺管理粗疏、缺乏自制,導致相關違法犯罪所需軟硬件、模式方法等在互聯網上輕易可得。記者通過百度貼吧找到一名為“專業搭建備用”的不法建盤者。他告訴記者,自己“博彩、彩票、期貨盤都能做”,建一個期貨盤只要6000元,漲幅多少可後臺控制,投資者匯入的錢會直接打到後臺設置的銀行卡里。

“幾千塊買個系統和服務器,拉一幫業務員就能開個‘微盤’行騙。” 高婷婷說,相關違法犯罪活動的組織運作模式均可在互聯網上找到,違法犯罪活動被批量複製。這也導致被打擊後,不法分子也能輕易將騙局改頭換面、“借屍還魂”。

——隱蔽性強,查處難度較大。百度貼吧上的不法建盤者還告訴記者,製作虛假期貨APP“不存在被追查的風險”,因為“服務器都設在國外”。高婷婷稱,虛假期貨APP等微盤詐騙行為,傳播相對隱蔽,“若無人舉報,監管部門較難發現。”

專家:多方聯動、常態打擊、源頭預防才能“斷根”

聯動各平臺打擊預防,讓其無處可藏。多名專家表示,搜索引擎、社交軟件等仍是“微盤”詐騙相關信息的主要傳播渠道。各類網絡平臺需完善內容審核機制,主動排查舉報和處置違法信息;金融監管部門要探索研究虛假期貨投資APP綁定銀行賬戶的流水進出規律,對相關支付平臺交易額度、頻次、跨國資金流動情況加強預警和排查。

加強投資者教育,讓其無利可圖。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執行院長傅蔚岡認為,金融監管部門應加強有效引導,定期公佈典型案例,向投資人揭示“微盤”詐騙的特徵與危害,及時預警;還應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對自身投資風險承擔能力合理評估。專家提醒,一旦誤入非法“微盤”交易,應儘快進行舉報或報警,儘量將損失降到最低。(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