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施策拔窮根 衝刺脫貧奔小康——突泉縣貧困村實現整村出列見聞

精準施策拔窮根 衝刺脫貧奔小康——突泉縣貧困村實現整村出列見聞

精準施策拔窮根 衝刺脫貧奔小康——突泉縣貧困村實現整村出列見聞

六戶鎮太和村駐村工作隊查看養殖情況

精准施策拔穷根 冲刺脱贫奔小康——突泉县贫困村实现整村出列见闻精准施策拔穷根 冲刺脱贫奔小康——突泉县贫困村实现整村出列见闻

當前,突泉縣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舊屋換新居,讓群眾變了一種活法;產業連成片,讓群眾多了一種幹法;盤活腳下土地,讓群眾換了一種賺法。截至2019年10月,突泉縣9個鄉鎮的146個貧困村已經出列80個,2335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經脫貧17141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2.56%。今年,剩餘66個貧困村將全部出列,脫貧5300人以上,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38%以下,即將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目標。

杜爾基鎮紅光村:脫貧不褪奮鬥色

“我們村建這個廠子,現在看確實挺好,我還能掙到錢,出來心情也好。”在杜爾基鎮紅光村的扶貧車間內,貧困戶張文連正在熟練地剪著線頭,摺疊著已經加工好的床單被罩。2018年脫貧的她已經在這兒幹了四個月,每個月都能有一筆不小的收入。

為進一步發揮扶貧車間作用,今年4月,杜爾基鎮紅光村黨組織創新探索出了“村黨組織+村級工廠+農戶”模式,採取訂單生產和市場經營的方式生產,實現了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截至目前,已培訓9期400餘人次,工廠轉移就業50人,帶動貧困人口8人。

紅光村位於突泉縣東杜爾基鎮西部,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戶、25人,2018年紅光村實現了人脫貧、村出列。出列後的紅光村依然按照力度不減、政策不變的原則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雖然脫了貧,但我並沒有脫政策,丈夫每年看病吃藥的錢依然能夠報銷,極大地減輕了壓力,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紅光村村民張文連高興地說。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紅光村不斷完善村屯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住房63棟,維修房屋93棟,硬化街道4100延長米,改造院牆10800延長米,安裝路燈171基,並新建了佔地1萬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六戶鎮太和村:入戶走訪看實效

近日,筆者來到已整村脫貧出列的六戶鎮太和村,還沒到達村部就見到了正在入戶回訪的太和村駐村工作隊。跟隨著駐村工作隊入戶回訪的腳步,我們來到了村民丁哲學家。“住院還能報銷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現在國家政策真是好啊。”丁學哲一邊迎我們進屋,一邊同我們講起了他家的故事。

丁學哲是太和村土身土長的村民,和妻子兩人靠著耕種土地維持生活。可就在2015年,丁學哲患上了食道癌,隨之而來的一系列併發症以及不斷的住院治療,不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也擊垮了丁學哲的意志。自丁學哲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大額的住院費得以報銷,極大減輕了負擔,丁學哲不僅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更是依靠著產業扶貧貸款養起了牛。2018年11月,丁學哲順利脫貧了。

在得知自己可以脫貧後,丁學哲滿足地說:“還好有駐村工作隊及時上門講解,得知我看病就醫的花費能報銷後,我終於能安心接受治療了。”

自今年7月以來,太和村駐村工作隊開始回訪查看貧困戶脫貧後生產生活條件的變化,詳細瞭解他們的家庭近況、幫扶措施、幫扶成效等情況,並宣傳精準扶貧政策,鼓勵脫貧戶要增強信心,激發內生動力,克服困難,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村出列後,百姓脫貧不脫政策,駐村工作隊不走,這也可以讓更多百姓可以安心脫貧,積極生活。”太和村駐村第一書記郭雲偉說。

永安鎮永安村:謀求發展共富裕

永安鎮永安村大力實施扶貧開發與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脫貧載體。著力強化道路、自來水工程、村級黨員活動室、村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強化村基層黨建工作,特別是加強積分爭星工作,努力打造“家家講衛生、戶戶比潔淨”的良好氛圍。

在鎮黨委、政府堅強的領導下,永安村精準識別貧困對象,嚴格按照脫貧攻堅的要求,紮實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工作,對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嚴格按程序及時清退,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嚴格把關識別納入,確保底數清、信息實。全面完成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和信息採集工作,並建立完善動態管理體系。

近年來,永安村充分發揮致富群體“領頭雁”作用。咬定“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實施“五位一體”產業扶貧模式,其中:產業扶貧模式共帶動71戶、175人,代種代養模式共帶動77戶、151人,就業增收模式15人。同步全面加強安置點配套建設,後續產業扶持和服務管理工作,全面實現無人居住危房,人居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構建了從幼兒園到大學完整的教育扶貧補助體系,實現貧困學生無一人失學輟學。全面落實“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充保險”的健康扶貧模式,實現“一票制”結算,就醫報銷比例達到90%以上,醫療救助得到保障。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今年永安村利用廳級幫扶單位內蒙古神華準格爾能源有限責任公司注入的100萬元幫扶資金,以入股分紅資產收益的方式對永安村食用菌廠進行擴建維修,以促進黑木耳種植產能提高,帶動更多群眾致富奔小康。

水泉鎮團結村:凝心聚力再奮進

3年多的時間,45戶、96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有些甚至從貧困戶變成致富戶,全村貧困發生率為1%,並在2018年末徹底實現村“出列”。這份靚麗的脫貧“成績單”,出自水泉鎮團結村。

團結村是個比較偏僻的地方,是曾經出了名的深度貧困村,2016年時全村集體經濟基本無收入,村民土地較少,主要農作物為玉米、高粱、小麥,種植品種單一,貧困發生率較高,村屯道路泥濘,村民精神狀態不佳,貧困人口無發展意願,屬典型的經濟特困村。

隨著脫貧攻堅嘹亮號角的吹響,2016年末,團結村迎來了期盼已久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工作隊與村“兩委”幹部緊密團結,通過理思路、定計劃、抓黨建、引項目、促發展等一系列幫扶措施的開展,將昔日的貧困村變成了今天的致富村。“我們村在出列之前,集體經濟非常薄弱,通過京蒙扶貧協作資金注入到天興奶牛做資產收益分紅,分紅得到的收益正好填補了我們村集體經濟薄弱這一塊。”水泉鎮團結村黨支部副書記關成春介紹說。

“現在脫貧了,家裡條件好了,你看我養的這些馬,膘肥體壯的,房前屋後我總收拾!現在村裡環境好了,路也好走了、乾淨了,以前路不好走,到處都是泥。”村民張玉堂由於妻子常年臥病在床,需要人照顧,他只能靠養幾隻家禽來維持生計,一家人居住的危房一到颳風下雨天總要修修補補。當扶貧政策啟動後,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積極協調,他家被首批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蓋起了新房,還申請到了用於購置大牲畜的小額貼息貸款,2018年駐村工作隊又幫他申請到村保潔員的工作,以增加家庭經濟收入,達到穩定脫貧不返貧。

扶貧先扶志,扶志必扶智,2018年7月隨著改變生活·從庭院做起“積分爭星”行動開展以來,團結村村民們不僅能夠自覺打掃庭院衛生,並以爭當文明致富星為目標,達到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如今,村民生活蒸蒸日上。全村共有水站3處,廣播電視、家庭用電實現全覆蓋,文化廣場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村內路面硬化4340延長米,院牆建築31200延長米,村內路燈37基,村集體經濟彙集301戶、1102人,發展自養牲畜貧困戶95戶,戶年均效益增收3000元。

九龍鄉長春嶺村:出列村的新生活

“我今年種了12垧地,有綠豆、玉米、高粱,預計今年能收入10萬多元錢。現在國家政策好,我們年輕人也有幹勁。”九龍鄉長春嶺村李鑫高興地說。

金燦燦的玉米,火紅的高粱,飽滿的豆粒……10月份的九龍鄉長春嶺村,到處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自2019年突泉縣實施土地輪作項目以來,長春嶺村積極擴大種植面積,今年共種植1000餘畝大豆。“每畝耕地補貼150元,第一年如果種植大豆額外每畝再補助200元。這樣我們今年種植的大豆補貼純收入可達到35萬元。”九龍鄉長春嶺村第一書記龐亮介紹說。

繁忙過後是家的溫馨,幾隻家禽正邁著悠閒的步伐享受著午後的安逸。“現在我們村變化特別大,村裡的街道都是柏油路,家家都住上寬敞明亮的新房,我們現在家家都是自來水,而且老百姓一分錢都不花,地裡現在也都是電機井,是國家給打的,這是我們最滿意的。”村民楊俊發一邊忙著打掃院落一邊同筆者講著村裡這幾年的變化。

長春嶺村始終把建強班子、提高班子戰鬥力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班子成員之間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始終團結一心助力長春嶺村脫貧。駐村工作隊隊員楊大亮這樣告訴我們:“幾天前我們幫扶幹部入戶的時候,發現我們村貧困戶史林春他家的孫女用的是鉛筆頭,工作隊員看見之後,回去就買了很多鉛筆,讓我給帶來,雖然是小小的鉛筆,但是拉近了我們駐村工作隊和貧困戶之間的距離,也推動了我們的扶貧工作,也讓老百姓更加的暖心。”

長春嶺村屬於2018年已“出列”的一般貧困村,位於九龍鄉南部,現行標準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貧困發生率8.8%。看著長春嶺村百姓自信的笑容,作為第一書記的龐亮滿是欣慰與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兩年我們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也是共同研究,怎麼發展村集體經濟,最後經過多方協調,我們長春嶺村發展了一個655畝的葡萄園。目前我們新進的肉牛是60餘頭,明年再打算成立個合作社,結合合作養殖的方式把‘牧業再造突泉’這個工程推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