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投顧時代,如何成為一名“有點牛”的美式顧問?

公募投顧時代,如何成為一名“有點牛”的美式顧問?

Photo by Web Hosting on Unsplash

1.

當前,證監會已經批准首批5家基金公司獲得公募投資顧問業務試點資格,其中南方基金於11月5日公佈了費用細則,華夏財富的投顧服務系統、人選和產品均已就位,並開始接受投資者諮詢和預約。

投顧試點已成為當前基金行業的焦點之一,有實力符合監管要求的基金公司基本都在申請投顧資格。而未獲得首批資格的基金公司也在修改完善材料,備戰第二批申請答辯。

隨著公募投顧試點落地,有望激發更多基金公司申請牌照的熱情。但要想站上投顧業務風口,買方時代的申請機構仍需面臨一系列考驗。

近年來,關於買方投顧業務的探索和討論不絕於耳。同中國傳統以“賣方代理”為核心的基金銷售模式不同,買方投顧強調為客戶提供量身定製的理財規劃和全天候的資產配置服務,被認為能夠確保投資者、渠道和顧問利益一致,因此成為發達市場的主流業務模式。

以美國市場為例,投資者在購買基金前,通常都會先去諮詢投資顧問。

就在公募投顧試點開閘前,螞蟻金服與美國先鋒集團共同發起的合資公司投顧試點業務也在衝刺獲批,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對於美國的買方顧問生態,業內也進一步加強了研究。

公募投顧時代,如何成為一名“有點牛”的美式顧問?

Photo by Patrick Tomasso on Unsplash

2.

投顧模式將帶來資管行業的大變局,目前已成業內共識。除基金公司外,眾多申請牌照的機構中,還包括擁有大量直接客戶的券商、三方機構。

目前,投顧業務牌照價值高,機構非常重視,螞蟻財富、騰訊理財通等三方機構首批也已提出申請,但未能獲批,顯示監管審慎。

此前,螞蟻金服牽手美國先鋒集團,打算進軍投顧領域,讓“投資顧問正式啟動,買方時代來臨”的消息多了一層科技屬性,也讓先鋒集團為更多人所知。

但在業內,先鋒集團其實早已大名鼎鼎。先鋒集團,英文名為The Vanguard Group,是美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

截至2019年8月31日,先鋒集團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約為5.6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0萬億元。這是什麼概念呢?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數據,截至2019年8月底,中國公募基金規模為13.84萬億元。也就是說,整個中國市場的體量,只有先鋒集團的1/3。

作為全球資管巨無霸,先鋒集團大約1/3的基金銷量,是由外部投資顧問實現的。而該集團甚至不向投資顧問支付任何費用,投顧需要向客戶收費來維持運營。

業內流傳著一個故事,據說高盛管理層一直不待見先鋒集團,因為高盛的投資顧問向客戶推薦了很多先鋒的指數基金,但是先鋒從未給過高盛一分錢佣金。

奈何美國的商業模式就是這樣,高盛管理層要是不樂意,能否把先鋒的產品從產品線中下架呢?答案還是不行,因為高盛的投資顧問工會有否決權。

美式投資顧問就是這樣,“有點牛”,因為他們只對客戶負責,許多人說穿了跟平臺也就是高級合作關係,不少金融集團開發的系統都是專為投資顧問提供支持的。

這個故事不僅反映出美國的商業模式——買方顧問生態,也反映出先鋒集團的產品優勢——獨立顧問最愛。

公募投顧時代,如何成為一名“有點牛”的美式顧問?

Photo by Cristiano Mozzillo on Unsplash

3.

依靠低費率的傳統共同基金和ETF,先鋒基金佔據全市場1/4的份額,也被認為是當前市場上,被動型投資打敗主動型投資的一個註腳。

所謂被動型投資,相信的是“很難有人能在市場組合之上獲得超額收益率”,所以最優的投資組合應該是被動模仿某一類型的指數組合。

而所謂主動型投資,相信的是“專業人士能在市場組合之上獲得超額收益率”,所以客戶應該付錢給投資經理,讓他們主動尋找優質資產。

由於被動型投資只需模仿指數組合,所以成本較低,而先鋒基金正是以低費率的指數基金著稱。這也部分解釋了先鋒基金何以獲得巨大的市場份額:美國市場上,投顧最關心的是如何替客戶賺錢,而降低費率就是賺錢。

正如先鋒集團首席執行官Tim Buckley所言,投資顧問的核心要點是客戶利益優先,這意味著除非有充分的理由,投顧不宜向客戶推薦高費率基金。

甚至有人認為,美式指數基金的成功不是指數基金的成功,而是低成本的成功。

因此不難理解,先鋒集團1/3的基金銷量由外部投資顧問完成。說明在美國模式中,投資顧問賺的不是賣基金的錢,賺的是徹徹底底的客戶錢。

這個流程大約是這樣的:

1.客戶剛開始投資,通常只會拿出資產的一小部分,遵循投顧的建議進行投資。

2.投顧從客戶的利益出發提供建議,因為只有推薦的基金賺到錢了,客戶才會繼續在投顧這裡獲取服務。

3.投顧看中基金的長期收益,因為長期收益越高,客戶越滿意,才會把更多資金放在投顧這裡。

4.客戶承認投顧的專業性,兩者建立“利益共同體”的長期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投顧不會在市場大漲以及牛市高位時推薦股票型基金,因為這一階段的基金雖然好賣,但之後可能面臨市場大跌。客戶要是虧了錢,以後可能就會離開投顧了。所以美國不興牛市投顧,較少追漲殺跌。

反觀國內,當股市處於高點、市場亢奮時,機構往往受自身利益驅使,加大營銷力度,讓投資者成為“接盤俠”;而在市場處於底部、投資價值顯現時,機構卻因營銷成本高昂無動於衷。這樣一來,完全沒有體現資產管理的專業價值。

而中國業界期待已久的公募基金投資顧問試點落地後,向客戶利益導向轉型,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中國證監會10月25日下發的《關於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也明確指出投顧一般不能向投資者推薦結構複雜的產品。

這或許意味著,公募基金試水投顧業務後,簡單、低費率的產品將能吸引更多投資者。而這也是買方時代的基本邏輯。

- The End -

撰文 AC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