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坪鎮瓦石溪村“蛻變”的背後

黎坪鎮瓦石溪村“蛻變”的背後


這幾年,各項脫貧政策的落實,駐村幹部的幫扶,讓南鄭區黎坪鎮瓦石溪村這個貧困村發生了“蛻變”。如今,村上家家戶戶有了產業,村民生活有了盼頭,成了鄰村村民眼中的“榜樣村”。是什麼讓曾經的貧困村變成了如今的榜樣村?瓦石溪村駐村工作隊長但志和說:“人不怕窮,就怕失志沒智。‘志智雙扶’激發出村民脫貧的內生動力是瓦石溪村發生蛻變的關鍵所在。”

幫村民“樹志氣”

被評為貧困戶的村民,大多垂頭喪氣,面對生活充滿了迷茫失望。“貧困群眾放棄,我們不能放棄。我們最先做的就是給他們鼓勁打氣,讓他們知道政府沒有放棄他們。”但志和說,全村41戶貧困戶的走訪慰問他沒落下一戶,通過走訪、院壩會等形式,瞭解、解決貧困群眾就業、創業、教育、就醫等實際困難。


瓦石溪組村民何自友就是其中之一。由於務工途中發生事故導致殘疾,加之年齡大了,也沒什麼文化,對未來生活沒有信心。何自友回憶說,後來,駐村幹部常常來家“做客”,什麼事兒也都記掛他,讓他覺得有了依靠,有了新盼頭。

黎坪鎮瓦石溪村“蛻變”的背後


如今,何自友幹勁兒十足,自家田地裡種植有油菜、中藥材種植等村裡的扶貧產業,發展養雞200多隻,並積極參加村裡的技能技術培訓,主動與村幹部交流、請教脫貧路子。

幫村民修路、發展扶貧產業、解決村衛生室場地硬化……國有黎坪林場、黎坪景區公司駐村幹部幫扶瓦石溪村,給全村村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好消息,讓大家都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村子裡的貧困戶不再心灰意冷,大家都信心滿滿,幹勁兒十足。

黎坪鎮瓦石溪村“蛻變”的背後


“村裡來了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我們就像有了‘火車頭’,心裡充滿信心。大事小事有人給我們幫助,各項扶貧政策也都落實到位,我們只要緊跟步伐,日子就會更好。”2016年脫貧戶高德財說。

為貧困群眾“出點子”

瓦石溪村許多貧困群眾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年齡也偏大,這讓全村的脫貧路更是荊棘遍地。

但貧困戶有了志氣,脫貧步伐定能邁開。“他們就是差想法、差點子,所以我就經常跟他們講,只要他想脫貧,就一定有法子,我們村幹部都會盡全力想辦法。”瓦石溪村第一書記周德成說。

黎坪鎮瓦石溪村“蛻變”的背後


2017年脫貧戶代明才就是其中一例。今年56歲的代明才在家裡養蜂釀蜜,從幾個蜂箱發展到40個蜂箱,從土蜂農傳統經驗變成“養蜂達人”,代明才成了村裡的脫貧“好榜樣”。


“多虧了鎮村幹部啊,不然我哪有今天。”代明才說,鎮村幹部們讓他擴大養蜂規模,邀請技能部門到村指導養殖技術,給他出了許多“好點子”。代明才說,駐村工作隊的是文化人,見多識廣,聽他們的準沒錯。

黎坪鎮瓦石溪村“蛻變”的背後


在瓦石溪村,為更好地幫助貧困群眾脫貧,村幹部們對貧困戶實施分類管理,量身打造精準扶貧的幫扶措施,一對一“出點子”,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積極引導發展產業和勞動力轉移,讓他們依靠自己雙手脫貧致富。

讓村民“有智慧”

產業離不開技術,這不但是瓦石溪村起初面臨的問題之一,也是村幹部們一直頭痛的事情。

黎坪鎮瓦石溪村“蛻變”的背後


貧困群眾的種植、養殖技術都十分需要正規的培訓指導,所以各項產業技術培訓,村裡一項都沒有落下。如今,瓦石溪村家家戶戶都有產業,村民們也都不再為種什麼、怎麼種而發愁苦惱。“以前只知道種玉米、土豆,現在有了技術指導,我們也能跟著種植制種油菜、銀杏、中藥材等特色作物,收入比以前高了許多。”村民們紛紛說道。

黎坪鎮瓦石溪村“蛻變”的背後

讓農特產品“走出去”

村民們幹勁兒十足,全村產業搞得紅紅火火,村幹部們在農產品銷路上也是獻計出力,積極主動地幫助貧困戶的農特產品“走出去”。

黎坪鎮瓦石溪村“蛻變”的背後

在黎坪景區公司控股的黎坪假日酒店,瓦石溪村貧困戶自家農特產品在展銷臺免費展銷、統一售賣,土蜂蜜、橡子涼粉、核桃板栗、土雞臘肉成立城裡人的香餑餑,無公害綠色食品銷路有了、貧困戶收入有了,這個昔日的貧困村不再是以前的面貌了,許多鄰村的村民更是投來了羨慕的眼光。

黎坪鎮瓦石溪村“蛻變”的背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