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幸福課》:如何接受不完美,跳出假想自我而收穫真實成長?

《幸福課》:“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為登山,登頂只是瞬間的事,而攀爬的過程卻艱辛而漫長。”

我們不妨想象下,假如你的眼前有一座山,也許你現在正站在山腳下,也許你已經在半山腰間,也許你已經接近山頂。

不管你處在山的哪個位置,每個人都是從最開始的山腳下,一步一個腳印向上攀爬的。

在這個過程中,你每走一步,就相當於又完成了一個目標,只有你關注腳下,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目標之後,你最終才能達到山頂,而山頂,便意味著你人生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即幸福。

俗語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因此,只有我們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這是一種遠見,也是一種格局。

如果你當前正處於一種“匱乏”狀態,比如,知識層面上,學的東西少,儲備量不足;金錢層面上,經濟不獨立,比較窮;能力層面上,沒有核心競爭力;人際層面上,社交圈子小;資源層面上,沒有可調動的資源;情感層面上,缺愛或無法感受愛;時間層面上,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所有類似這樣的匱乏狀態,都會使你內心感到種種不安,它會讓你焦慮,慌張,甚至一整天大腦神經都是緊繃的,於幻想好的未來,變成好的自己之中,你急切地渴望改變和成長,但又會遲疑,猶豫和否定自己。

解讀《幸福課》:如何接受不完美,跳出假想自我而收穫真實成長?

在《稀缺》這本書裡,有涉及到其背後的兩個重要特徵“專注”“管窺”,兩者間存在一個臨界點,前者具有積極意義,後者則是存在陷阱。

因為當稀缺捕獲你的大腦時,你的注意力會集中在緊急或重要的事上,這會有好處,可督促你高效做事,但當你專注某項事時,又容易忽略其他可能重要的事,這時專注就會導致管窺現象,即短視思維。

假如你當前正學習閱讀、寫作,如果你只是追求讀書數量,只想靠寫作賺錢,存在如此這般的功利心,那之後你就會盲目地去發力,以至於很難體會到閱讀和寫作本身的樂趣、意義和背後的附加值。

我們越匱乏什麼,越稀缺什麼,就會越想彌補什麼,比如越窮,越想賺錢;越忙,越缺時間,自然陷入一種“越忙越窮”的惡性循環。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正處於這樣的狀態,大概你已經步入職場工作,或步入婚姻生活,但你可能會不喜歡工作,不順利,加班多,沒有自由,與同事相處不融洽,沒有升職加薪,得不到老闆賞識,單身孤獨或感情不順遂等。

總之,你過著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不甘平庸,渴望改變,但卻又總被現實所限、所困。

那這本書就是專為你而寫的,裡面有許多來訪者的問題,包括人物的經歷、故事都跟你極其相似,甚至你們的心路歷程一模一樣。

所以你讀完之後,會感覺自己做了一次心理諮詢和自我療愈,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所寫:“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

解讀《幸福課》:如何接受不完美,跳出假想自我而收穫真實成長?

《幸福課》

為何你那麼優秀,卻依然否定和懷疑自己?

有些人,由於自己本身的條件,如家境生活和成長環境不太好,從小沒有接受過好的教育,沒有受到好的家風影響,沒有享受過豐富的物質資源,或者沒有感受過太多來自父母的愛等。

這都可能讓他(她)覺得自己很渺小,很糟糕,然後慢慢地產生一些心理落差,感到自卑,怯懦,恐懼,總覺得生活過得不好,不盡如意。

不過,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畢竟他(她)本身的背景條件等比別人稍差一些。

但令人奇怪的是,有些人,明明已經在別人眼中很優秀了,已經做得很棒了,但他依然不夠自信,更惶恐自己過得不好、不幸福。

比如,有的人考上了名牌大學,有的人在校期間考了雅思託福、出國留學,還有的人畢業後高薪就職,創業順利,一路走來,基本上都是別人眼中的學霸,精英,成功人士。

然而,他們自己卻不這麼認為,總會刻意地去找自己身上的缺點,然後再把這些缺點放大,再放大,最後讓自己陷入不斷的否定和懷疑當中,那麼這種否定和懷疑,又會促使他們做出一些行動去改變當前這種狀態。

之前,我在網上認識了一位文友,她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女孩,可能是她太優秀的緣故,讓身邊的異性有壓力,所以一直沒有男生追她,也可能只是她暫時還沒有遇到對的人而已。

解讀《幸福課》:如何接受不完美,跳出假想自我而收穫真實成長?

但她卻總覺得是自己胖的原因,出現身材不好,沒有氣質和魅力,然後就一個勁地去減肥,節食,最後瘦得皮包骨頭,導致自己營養不良,健康指標大幅下降,精神狀態日漸變差,慢慢缺乏工作熱情,生活提不起勁,後來欣賞和羨慕她的人寥寥無幾,儘管她曾是顆讓人只願遠觀而不敢觸及的亮星。

其實,是她把自己拉入了一個怪圈,別人進不去,她自己也出不來,只得深陷於內耗之中。

為什麼這些優秀的人,還會經常有這種離奇的想法呢?心理諮詢師陳海賢把這種挫敗感歸納成一種病,可能我們大多數人都有患過這種病,存在這樣的一種觀念或誤區。

最典型的病症是,父母從小對你要求非常嚴格,他們會經常對你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好、多懂事,多優秀,你也要好好學習,爭取下次趕超他,努力考上名牌大學。”

很想對這些父母說,別人家的孩子看上去很完美,很風光,但是你看不到,也想象不到他比你自家的孩子可能更有壓力,更惶恐、擔憂,更努力而不自信。

解讀《幸福課》:如何接受不完美,跳出假想自我而收穫真實成長?

所以,像這樣極其嚴苛的父母,他們會不斷束縛,管教並限制自己孩子的創造力,從而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即便是孩子成績考了班裡前幾名,父母可能也很少去誇他,甚至問,為什麼沒有考第一呀?當孩子下次努力考了第一,他們又會問,為什麼沒有考年級第一呢?

100分的卷子,似乎你考了無數次99分,仍舊得不到父母的滿意度。

因為他們總能從中找到一個你所存在的成績落差,不斷激發你去奮進,去拼命達到他們心中那個高期望值,而這就是一種強大的“信念力”灌輸。

假如父母從小就逼迫孩子學習成績考第一,給他灌輸“如果你考不上大學,那將來你就要完蛋了”的信念系統。

可能這個孩子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甚至考大學之前,他的成績都發揮穩定,每次如父母願拿第一名,但如果高考那天剛好遇到意外,像拉肚子,生病等問題,最終考試發揮失常而與大學失之交臂了。

那對這個孩子來說會是一種怎樣的後果,他一定會受到非常大的打擊,可能真的認為自己沒考上大學就要完蛋了,也許一瞬間,他忽然就產生了自殺的念頭。而像這種高考落榜,最後跳樓自殺的真實案例,幾乎每年都會發生。

誠然,嚴苛的父母是一方面,還有我們成長的環境,如學校要求嚴格,或者你身邊的同學,朋友和親戚太優秀,是學霸型的,如果將來人家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在大城市打拼賺錢,買了房車,再對比下自己,兜兜轉轉、一無所有。

解讀《幸福課》:如何接受不完美,跳出假想自我而收穫真實成長?

這時,你的內心自然會產生極大的落差,不由得感到焦慮和不安,這就是一個很強大的比較系統在影響你。

以至於這個比較系統,它會延伸到從你的學習成績,考大學,讀專業,找工作,再到買房車,結婚生子,孩子教育問題,以及孩子的學習成績優異等,這又是一輪的攀比循環。

這樣的人生,怎麼可能會過得順心呢,開心快樂也不常有,不是我們本身不幸福,而是多數人缺少了那種感受幸福的能力。

可能你已經拼盡全力去做事了,好好學習,努力工作賺錢,但很多時候,還是覺得自己努力不夠,沒有竭盡全力,如果偶爾鬆懈了下,內心就會產生強烈的負罪感。

越是無法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人,越容易丟失那份寶貴的自信和魄力,進而使得自己活在完美的假想中,獲得虛無縹緲的認同感。

假想中的自己越完美,現實中的自己越焦慮

我們每個人都是普通人,但社會給我們劃分了層次,評判了優秀標準,定義了世俗成功,有些人達到了,有些人終其一生也沒達到。

但是,不論你優秀不優秀,不管你現在是處於生活的最低谷,還是高峰段位,都不能對自己要求過於嚴苛,因為一個不容忍自己有任何缺點的人,他會想方設法地去維護自己假想中更完美的樣子,儘管他本來的樣子就很好。

我們始終是要面臨當下的,始終要面臨現實生活的,始終要和那個不完美、但真實的自己和解與相處的,不是嗎?

近幾年,經常流傳被圍觀的努力不好,因為這樣確實很不舒服,它會讓我們刻意地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假裝式的努力,你週末帶了厚重的書本和資料泡圖書館學習,但愣是拿著手機追了幾部劇,看了幾本言情小說,玩了幾局遊戲,或趴在桌兒上睡了很長的時間。

在外人看來,好像你一天忙得不見蹤影,起早貪黑,學習太拼,但其實,只是假裝在學習,在努力,並沒有讓身邊熟悉的人發現罷了。

當然,朋友圈打卡也成為了一種“假想風尚”。

我之前聽一位朋友說,她有個同學每天堅持100天讀書打卡,剛開始堅持了幾天,每天都會收到好友的點贊,評論等鼓勵和支持,大家一致誇讚她真自律,真優秀。

那時候,她被這種外在的認可和羨慕所包圍,難免有些浮躁,追求虛榮心,不過她依然覺得自己還不夠自律,因為才堅持了幾天而已。

解讀《幸福課》:如何接受不完美,跳出假想自我而收穫真實成長?

本以為她還能堅持做下去,熟料,有天剛好因某事耽擱了,沒去完成任務,隔了一個月之久的打卡即將要中斷了,但她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沒有毅力而就此放棄了,於是照常上傳打卡,像是向大家炫耀、證明自己確實在堅持著,不辜負了大家對她的期望。

那段時間,仍然不斷有人佩服並誇她自律,但她開始心虛了,因為她實際上並沒有做到別人想象中的那麼自律。別人越覺得她完美,現實中的她就會變得越焦慮,越想掩蓋這種假裝式努力。

我們期待幻想中更好的自己,但更害怕別人看到現實中不夠好的自己。所以,我們才會時常保持警惕,小心翼翼,生怕被別人發現,原來自己並沒有那麼好。

這其實是內心的一種不安感,像人的緊張、焦慮情緒一樣,它有一定的好處,讓你適當保持大腦清醒,做事有動力,但過度了,後果會很嚴重,將對自己產生極大的成長阻礙。

事實上,這種行為的背後,是我們的兩種心智模式起了主導作用,一種是成長性思維,一種是僵固型思維。

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成長性思維,保持終身學習的實踐精神。

保持成長型思維,維護好成長中的關係

一個有成長性思維的人,會認為自己的能力是不斷成長,迭代的,即有信心去提高自己的能力,縱然眼前的挑戰很巨大,他依然會把它當做成長的機會。

前陣子,我的青年榜樣“懷左同學”邀請我一同講書,當時我一聽這事很激動,深感榮幸,但出於大腦中的僵固型思維,我又立馬謝絕了。

先別提能力會不會變,首先我覺得自己目前根本沒有這個拆解和表達能力,其次是我認為自己不行,做不到,在這方面不擅長,更何況之前也沒有嘗試過,萬一搞砸了怎麼辦?那一刻,我唯一想到的除了放棄,還是放棄。

但這背後卻暗示著,我並沒有去發揮,去主動挖掘自己本身的一個潛能,因為已經對自己的這種能力擁有了一種確定性的看法,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可以做好。

有時候,不是機會沒有,而是你不懂得把握它,不是沒有準備,而是你只想一切準備好。

之後,在遺憾之中,我又仔細考慮了下,這確實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我也挺希望自己不斷去保持學習,提高可遷移的能力。

因為當我去做這件事時,一定會倒逼或督促自己認真讀書、學習,努力提煉價值和汲取經驗,這時候,各方面的能力也會在無形中被提高,我相信自己能在鍛鍊中得以更快成長。

解讀《幸福課》:如何接受不完美,跳出假想自我而收穫真實成長?

這便是我從僵化性思維到成長型思維的具體轉變過程,也是迎接新的挑戰,不斷去創造、塑造全新自我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逃離自己的舒適區,去做一些新的嘗試和挑戰,不要給自己設置侷限,因為你本身還可以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去找到自己真正所存在的一些獨特價值。

當你有了一定的積澱後,即便是你之後不從事當前的工作了,不做這件事情了,那你曾在培養成長型思維和提升核心能力的過程中,所獲得的那些自信,經驗和方法都可以運用到其他領域裡,並且讓你終身受益。

成長道路上,可能鑑於你所做的一些事,一些選擇,而後讓自己慢慢變得樂觀,開朗和自信起來,雖然這些都不是突變的,但它會一點一滴地影響你,融入你的生活,從而發生些許改變、蛻變。

最近一段時間,自己其實挺焦慮的,即將離開校園,面臨找工作,以及專業課程、設計,還有幾門考試,包括平時務必參加的黨員活動,寫各種心得彙報,後期的實習等。

眼看著離2020年的到來,僅剩一個多月的時間,但自己的現狀還比較差,遠達不到預期,還不能給這過去的一年畫一個完美的句號,所以就會產生一些莫名的焦慮感。

所幸,在做一些事的過程中,讓我慢慢培養了這種應對焦慮的能力,再次訓練了大腦思考力,因為那些事本身就很有意義和價值,重要的是,自己做了之前認為非常困難的事。

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一些困難,失敗的經歷,包括你做錯了一些事,走了彎路,雖然這都不是你期望發生的,但我們也得承認,即使是失敗,也有它存在的意義。

所以,我們要學會從不好的事情當中去提煉出價值,吸取經驗教訓,把它當成是鍛鍊自我的成長機會,避免之後再犯同類的錯誤,這也體現了總結、反思和覆盤的重要性。

解讀《幸福課》:如何接受不完美,跳出假想自我而收穫真實成長?

我們害怕孤獨,害怕失敗,害怕恐懼,害怕焦慮,那就不要逃避,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直面它。一個怕黑的人,眼前的燈真的熄滅了,他其實也未必會那麼害怕。

同能力一樣,我們的關係也是不斷成長的,所以才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心力,包括金錢,資源去努力經營和改善成長中的關係。只要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你就會被激發出某種能力促使自己做到。

比如,在婚姻裡,如果兩個人都努力經營彼此間的感情,那你的用心,付出和投入,對方一定能感受到的。

但如果你什麼都不在乎,對方自然會容易察覺出來,為什麼很多女生會有不安全感,會猜忌,會懷疑?

可能和這個女生本身比較敏感有關係,更可能是男方沒有給她足夠的安全感,沒有那種堅定的態度,那種愛她,關心她,並想要維護好這段感情的態度和承諾。

我們自己的家庭背景,身份職位,年齡性格,社會環境等,確實可以從根上影響我們,甚至會牽制自己一輩子,但它不應該成為我們做事的束縛,而是要把它變成一種動力。

你要相信把自己經營好了,打磨好了,才會有更大的能力和選擇,更好地去保護我們的家人,保護自己所愛的人。

關於成長型自我最好的隱喻,《幸福課》這本書裡有講到採銅老師的成長視角觀,即成為一棵樹。

這意味著要向下紮根,向上成長,且連續性生長,多向度伸展,開枝散葉,生機蓬勃。不論枝葉如何作響,搖曳,甚至凋零,根基依舊深扎大地,汲取力量。

待狂風暴雨襲來時,每棵樹又可以與周圍的樹組成一片森林,以抵禦惡劣環境,構建完整的生態系統。

解讀《幸福課》:如何接受不完美,跳出假想自我而收穫真實成長?

人亦如此,彼此間不只是存在比較和競爭關係,更重要的是,努力成長且互相共贏。

幸福是什麼,每個不完美的人都尋求幸福嗎?

幸福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過得不快樂、不幸福呢?

俞敏洪曾說:“人生中有三件幸福的事,有人愛,有事做,有所期待。”

誠然,這三件事幾乎詮釋了一個完整的幸福定義,我們都是在愛人,被愛和渴望愛的滋養中感受愛的,這時你是幸福的,情感充盈豐富。

其次,如果你當下目標明確,明白自己要做什麼,或知道自己不做什麼,那你將會投入更大的專注力和熱情,而不是整天感到無盡的空虛,迷茫和焦灼,這時,方向和目標感會讓你幸福,因為你真切地感受到了什麼叫做“活在當下”與“腳踏實地”。

當然,你也不太想要一條路摸到黑,行走時,也會偶爾抬頭望下天空,幻想下未來,葆有對未來的美好期待和嚮往。

人一旦心裡有了盼頭,有了念想,他(她)就會為其做出更多的努力,慢慢靠近遠方,直到某天實現那個曾經遙不可及的願望。

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不完美的,你的生活,以及未來的人生都會遇到各種困難,問題。

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以更好的精神狀態去學習,工作和生活,用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去發現生活中那些重要的,但會被我們經常忽略掉的一些東西,敢於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礙,並嘗試去做一些改變和挑戰,最終實現自我價值,收穫幸福。

解讀《幸福課》:如何接受不完美,跳出假想自我而收穫真實成長?

既然我們所處的時代、社會都是不完美的,那你就不要試圖去解決所有令自己苦惱的問題,也不要一直等準備好了才開始行動,一邊做,一邊嘗試,一邊挑戰,這就是在做準備。

只有當我們邁出去了第一步,勇敢去做了之後,才會明白自己也許還能做得更好。

因此,不論你周圍的事物,周遭的環境有沒有變化,那曾讓你每晚焦慮而徹夜失眠的問題有沒有解決,它們都不該成為你持久的羈絆。

相信自己,只要你慢慢變化了,變得越來越好了,過去的很多事情,已不再成為你當下或今後的侷限或障礙。

因為你的心態和關注的重心偏移了,你的眼界和心境也逐漸變得開闊、明朗起來,這會使你被更多美好的,珍貴的,重要的東西所吸引。

一棵樹,它的使命就是要成長。同樣,一個人也是如此,為什麼你要成長?既然你明知道總有人要比你更優秀,比你更漂亮,比你更有錢、更有勢,甚至比你更努力。

因為我們就是一個想要追求自我幸福的普通人啊,作為普通人,才讓我們深深地明白,總有人比我們要好,但我們又多想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那份存在價值,獲得那份幸福,以不辜負這一世,不悔恨來世一遭。

最後,我給大家分享下馬雲曾說過的一段話,循環聽過很多遍,深受觸動和震撼:

“真正會成功,真的要做這件事情,從完善自己開始。沒有人是完美的,社會不可能完美,因為社會是由所有不完美的人組織在一起的。你的職責就是比別人多勤奮一點,多努力一點,多有一點理想,世界才會好起來。

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我沒有任何理由走到今天,唯一的理由是我比我同齡代的人更加樂觀,更加會找樂趣,更加懂得左手溫暖右手,相信明天還會更好。”

以此共勉!

解讀《幸福課》:如何接受不完美,跳出假想自我而收穫真實成長?

作者介紹:筆名茉莉,熱愛讀書,寫作和分享,喜歡向上成長的優質圈,傾向深度交流與思考;專注個人成長領域,文風“原創+真摯”。倒敘一截茉莉時光,遇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