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式創業,中年人的狂歡;擇偶式轉型,年輕人的機會

1996年,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全國骨幹網(CHINANET)正式開通,標誌著中國進入了互聯網時代,至今已超過23年了,國內的互聯網產業,已步入了成年期。

在這23年裡,互聯網創業浪潮經歷了從“看”到“購”,從PC到手機,從線上到線下,從“軟”到“硬”,從個人到企業,從互聯網圈到幾乎所有垂直領域“互聯網+”的,全行業、無死角的項目覆蓋。

而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號角,更是將互聯網領域的創新創業及傳統企業轉型,推向了高潮。

可隨之而來的,則是互聯網創業和轉型超高的失敗率,以及2018年起面向早期創業項目的資本寒冬。

筆者作為一名創業者,同時也作為一名創新創業和傳統企業轉型的觀察者和指導者,針對目前的市場環境,總結出了 “養生式創業”和“擇偶式轉型”兩個概念,並給出了下面的建議。

養生式創業,中年人的狂歡;擇偶式轉型,年輕人的機會

第一:養生式創業

NBA2014年的狀元維金斯,已經打了5年的養生式籃球,場均得分下滑,但出勤率驚人,輸出穩定,最終獲得了一份5年1.48億的大合同,堪稱勵志。

在目前的市場上,對於創新創業項目,在創業初期,或許進行“養生式創業”,才更有機會生存下來。主要基於以下五個因素:

1.金錢

人才成本的提升,以及用戶對互聯網產品體驗要求的提升,這使得沒有足夠的啟動資金,很難將你的項目從0做到1。何況目前針對種子輪和天使輪的早期投資非常少。因此,有足夠的自有資金儲備,且沒有短期內盈利的包袱,這將有助於創業者保持良好的心態,並在創業的道路上堅持下去。創業者雖然也需要關注現金流管理,但不需要為了活下去,而陷於一些偏離主線的業務。保持自己的專注和健康,在自己職業生涯的後期,拿到一份終身大合同,才是目標。

2.時間

隨著互聯網用戶流量紅利的消失,隨著各個互聯網大小巨頭幾乎在所有領域完成了佈局,可以說,唯快不破的創業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了,尤其在項目發展初期,而非快速增長期。想在被巨頭們掌控的互聯網產業的某個縫隙中,撬出一片生存的空間,更多需要的不是力量,而是水滴石穿的時間。只有已進入養生狀態的人,才有這個時間去慢慢磨,慢慢守,慢慢等著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3.精力

創業必然需要花費精力,養生不是養老,需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實幹能力。這正如NBA狀元維金斯一樣,雖然在場上閒庭信步,避免硬碰硬,但在訓練房中一樣需要揮汗如雨,保持自己的身體素質,以便隨時準備應對那些身不由己的強對抗。所以,雖然年齡不是創業的必要限制,例如76歲的褚時健,但是否有足夠的精力和強大的執行力去親歷親為,仍然是創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此外,養生式創業,只適合創業初期,而一旦創業項目進入高速增長期,則只有有足夠精力的人,才能很快調整自己的狀態,無縫切換到高速運轉模式。

4.經驗

相比早些年遍地黃金的互聯網拓荒期,目前在互聯網領域尋找有價值的創業機會越來越需要依賴經驗,包括與某個專業領域深度結合的行業經驗,以及涉及多個領域的跨界經驗。而且這些經驗,很可能並不是那些表面上的需求和痛點,不是在這些行業工作過三五年的人,就能輕易總結和提出應對方案的,因為這種淺層次的創業項目,同樣面臨巨大的市場競爭。目前創業所需要的經驗,極有可能需要超過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行業參悟,才能夠基於自己獨特的方法論而進行構建的,例如產業智能化、高科技知識轉化、產業鏈資源整合、業務支撐平臺建設等等。

5.主見

養生的人,更關注的是自己,而並不需要過分關注他人,畢竟每個人的身體條件是不同的。這正如每個創業者所選擇的方向和麵臨的情況是不同的,將眼光過多放在競爭對手的身上,容易打亂自己的規劃和節奏,容易受不了市場的誘惑。所以,創業者需要能夠堅持自己的主見,當然,這些主見,通常來說,是基於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知識積累而形成的,也不應該被輕易改變。

總之,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創業者的心態非常重要,如看淡創業早期的金錢得失、能沉得住氣慢慢幹、能夠保持足夠的精力、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經驗和主見以形成主觀層面的競爭壁壘等等。所以,事業有所小成而不甘心早早養老的中年人,很可能會成為在互聯網時代下半場裡,最終站得住腳的創業主力。

以上只是說創新創業,而對於普通的創業,如果缺乏養生式創業的條件,例如需要馬上賺錢養家,或是隻能利用兼職時間掙個外快,那選擇某個有興趣的互聯網平臺入駐就可以了,乾乾電商、做做外賣、跑跑網約車、寫寫自媒體,抑或是做些項目外包性質的企業服務。

養生式創業,中年人的狂歡;擇偶式轉型,年輕人的機會

第二:擇偶式轉型

對於傳統企業轉型,除非企業決定將原有業務切割,另起一攤,否則應該採用與創新創業不同的、類似大齡青年擇偶的心態,進行互聯網轉型。

1.知識不必多學

目前,知識付費領域火熱,其原因在於大量渴求轉型的傳統企業管理者,深感互聯網專業知識匱乏。但事實上,這些內容,稍微看看,長長見識即可,這就好像看戀愛寶典一樣,看得再多,不去相親、不去追求、不去實際交往,也是無用的。所以,關於互聯網轉型方面的理論,沒必要多學,更沒必要一次學到位。畢竟每個企業的實際情況是不同的,照搬他人總結出來的內容,就跟看病不去找醫生而去查搜索引擎一樣,反而可能有害無益,甚至可能由於自己作為企業管理者的地位,而在以後的企業轉型過程中,犯下外行指導內行的大忌。

2.改變適可而止

筆者之前總結了一些優秀互聯網公司創始人的信息,絕大部分都有著計算機或通訊方面的專業背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意味著互聯網本身還是帶有一些學科屬性的,而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很可能是這些工科男們長期專業訓練而形成的一種基於數學和邏輯的思維模式。沒有他人的成長經歷,卻試圖學習他人的思考方式,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傳統企業的管理者,沒必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試圖去改變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互聯網專家,而只要能夠認知到互聯網的重要性,提升自己的格局,以及加強對互聯網人才的重視,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這就像找對象一樣,把自己的某些缺點改掉就行,而不需要完全改頭換面。

3.找到合適對象

筆者之前總結的優秀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唯一完全不懂技術的是馬雲,馬雲自己不會寫代碼,也不會定義和設計產品,但是會識人用人,會以用戶的身份給出建議,這其實給那些傳統企業轉型指了一條明路。所謂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最終能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的,應該是企業可以依靠和信任的新的家庭成員。所以,迎娶能夠幫助企業實現轉型的人才,才是當務之急,不要把全部的擔子,挑在企業管理者自己身上。不過,很多企業,尤其是傳統中小企業,並不是人才市場的搶手貨,所以,企業管理者也應該放低姿態,不要天天抱著“明星照片”找對象,能一起過日子的,才是合適的,應該多關注那些有思想有知識的年輕人,併為他們量身定製與原來企業員工不同的責權利體系。

4.不要大齡恨嫁

企業轉型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也絕不是隻抓好某個環節就能解決。找到能幫企業實現互聯網轉型的人才,絕不應過於草率,放低姿態,不等於飢不擇食。目前,有太多所謂精於營銷的互聯網布道者,實際上並不能真正幫助企業提升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而只是用一種殺雞取卵的方式,以企業的長遠利益換取短期增長的假象。企業的每一次嫁娶,都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所以,一定不要輕易被對方的花言巧語所矇蔽,不能因為感覺自己大齡了,所以不戀愛只結婚,必要的磨合期,仍是必不可少的。

總之,如果說,創新創業能否成功,決定因素在創始人,那麼傳統企業轉型能否成功,決定因素在於人才的引入,否則,給傳統企業的管理者再灌輸多少互聯網方法論,提供多少互聯網工具,介紹多少互聯網成功案例,做多少諮詢把脈,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問題,這是傳統企業的管理者,需要去領會的。

養生式創業,中年人的狂歡;擇偶式轉型,年輕人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