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北約為何讓歐洲傷心

崔洪建:北約為何讓歐洲傷心

崔洪建:北約為何讓歐洲傷心

專家簡介

崔洪建,全球化智庫(CCG)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法國總統馬克龍有關北約正在經歷“腦死亡”的論斷在歐洲政壇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德國領導人、歐盟候任領導人似乎都表達了與馬克龍不同的看法,但除了不同意這種“激進的表達方式”,對於馬克龍的言下之意,他們真的反對嗎?

馬克龍的“激進”源於歐洲正在對美國的“安全保護”失去信心,對美國政府“越過歐洲頭頂”的單邊方式失去耐心。且不說在北約軍費開支問題上對歐洲不斷敲打,也不說正是美國總統特朗普首創了“北約已過時”的觀點,最近美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一系列操作,更是點燃馬克龍情緒的直接導火索。在他看來,美國與土耳其這兩個北約盟國在未經北約內部協調甚至並未通報其他“盟友”的情況下,就“擅自”完成了在敘利亞的交接棒,由此產生的不穩定因素將直接影響到歐洲的周邊安全。而且土耳其還拿撤回難民互助協議說事,逼著歐洲忍氣吞聲。對在國際舞臺上風頭正勁的馬克龍來說,這口氣很難就這樣嚥下去。

此前和法國站在一起、要通過建設歐洲安全和防務“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面對來訪的北約秘書長時顯然有些言不由衷,這或許出於“待客之道”。馬克龍不過是用更直接的方式說出了德國想說卻還不願說的話。在美國的壓力面前,歷來追求外交和安全獨立性的法國,要比仍然全面託庇於美國安全保護、境內有著美國在歐洲最大軍事基地的德國腰桿子更硬一些。況且德國對美國的市場依賴要比法國大得多,德國不得不在口頭上更謹慎一些。

儘管歐洲領導人一再聲稱,歐盟安全能力建設與北約之間是“互補關係”,但如今對獨立防務能力建設的架勢顯然不是要去與北約“互補”這麼簡單。當然,歐洲自身的安全能力建設能走多遠,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美歐關係最終走向何方。同時,由於能力和一些成員國的意願所限,歐盟短期內還得維持住“安全靠美國”的現狀。但如果美歐關係就此轉向,類似美國“不打招呼”就撤出敘利亞這樣攸關歐洲安全利益的事一再發生,“靠美國”的現狀和“美國靠不住”的前景之間會出現更大的矛盾,也會讓北約的壽終正寢來得更早。

世界如今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美歐關係已非左右國際局勢的唯一主軸。馬克龍總統日前完成對華訪問,中法雙方從這種良性互動中收穫的不僅是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還有更重要的戰略協調和政治互信。在世界充滿動盪的當下,一個堅持多邊主義和戰略自主的歐洲,一個放棄對盟友不切實際幻想的歐洲,一個放眼世界去尋找可靠夥伴的歐洲,完全可以成長為一支有益於多極格局穩定的戰略力量。

歐洲在中國眼裡是一個在共同挑戰面前可以尋求共同話語、發起共同行動的重要夥伴,法國在進一步增強中歐關係戰略性和全球性上反應和行動更快,它所代表的方向是中歐關係的發展正從利益共同體進入責任共同體階段。其他的歐洲國家也應當跟進,因為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抱著北約這樣“過時且不可靠”的機制惶惶不已、沉淪下去,還可以在新時代新格局的塑造中展現出歐洲應有的能力和智慧來。

文章選自《環球時報》,2019年11月11日

崔洪建:北约为何让欧洲伤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