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庫大道的終點俄國恰克圖,是晉商披荊斬棘,開闢的中國買賣城


茶,俄語發音“恰”,克圖是地名,相當於中國的鎮,區,恰克圖有“茶”的地方,現在在俄國境內。 張家口到恰克圖約2150多里,其中400多里是茫茫戈壁灘,常常是“綿綿斯道,幾不逢人,自米鹽薪水,無不鹹備。百里不逢井,數日不見人”。 據《蒙古鑑》記載:“由張家口向西北逾陰山達沙漠,經察哈爾之哈孫烏蘇等地,可到達恰克圖。山西茶商多走此道。 走東口不尋常,考驗旅蒙商的意志和經驗,現代人難以想像當年的艱辛與磨難。

中俄雙方,都在恰克圖派遣高級別官員,管理商務及治安。 在商人中,兩國都推行行會式的管理:中方“將城內所有貨物按帛細、布匹、瓷器等八類分行,選良善殷實者為行頭,與眾商會同估定貨價”。 俄方也將商人分成了等級,由一個“頭兒”(巴夏)率領,他的職責就是制止舞弊,糾正不法行為,監督交易過程,調解糾紛。

俄國茶商的駱駝隊。 有的俄國茶商中途不買賣不倒貨,從張家口直接到恰克圖。 俄國人在恰克圖購賣一俄磅中品茶,需兩盧布,運至聖彼得堡可賣到三盧布,賺利五成。據可查實的資料證明,18世紀後半葉通過恰克圖進行的貿易佔俄國整個對外貿易的9%,佔俄國對亞洲貿易的68%。 1760年對華貿易的關稅佔俄國總關稅的20.4%。 1775年更增加到38.5%。 貿易比重之大,可見張家口的繁華,晉商在張家口的茶葉貿易中,佔有絕對優勢。


現在的恰克圖照片,對面的中國買賣城,已被荒草掩埋,消弭在沙漠中。 1772年,在俄羅斯工作的德國學者巴拉斯,在西伯利亞旅行時,參觀俄羅斯恰克圖,和中國買賣城,也參觀了那裡的關帝廟,並記載下所見所聞。 當地的蒙古人告訴他,這就是格斯爾廟。 格薩爾是蒙古馬頭琴藝人,口口相傳下來的英雄人物,也許是歌頌成吉思汗,原曲和歌詞,已經失傳,據說,完整演繹下來,需要兩個月。

俄國畫家的素描,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恰克圖和中國買賣城的原貌。 買賣城遠在偏僻的蒙古境內,是以晉商為首的中國商人,自籌資金建設起來的中國城堡,沿襲了中國城鎮的建設風貌,正南正北大通道,中間是當地人崇拜的神祉,山西人崇尚自己的老鄉關羽,認為他是信義忠勇的楷模,是自己的守護神,是武財神。

恰克圖博物館內的老照片。 恰克圖開埠後,中俄雙方都在這裡設立了級別很高的管理機構。 清政府理藩院派出了一名護軍統領,下設監視官一名,另有管理人員若干,每兩年一換。 俄國政府也在恰克圖建立了叫做薩納特的管理機構,派出專人監管關稅,另有一名管事和多名工作人員。 俄方的管理機構在恰克圖徵稅,而中方的進出口稅則在張家口完成,後來又擴大到歸化、多倫諾爾等地。


恰克圖市區街景 據史料記載,恰克圖“適中通衢,山勢雄峻,林木森然。貿易商民建木城,起蓋房屋,費力無多,頗為堅固。對面俄羅斯建有市圈。” 恰克圖南北方向共有三條街道,每條長約一華里,分別稱為“東巷子”,“中巷子”和“西巷子”。 東西方向只有一條街道,叫做橫街。中巷子也叫正街,直通俄國驛路。各條街道上除了商店貨棧外,還有廟宇。俄方的是東正教教堂,中國的則是關帝廟。

中國買賣城 中國商人在恰克圖對面,建起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規模相當的中國貿易城,中國商人把它叫做買賣城。 兩國市場相毗連,中間只隔一道木柵欄。 與俄方不同的是,中方的買賣城完全是由中國商人自發集資建設的,清政府沒有投入一分錢。

現在的買賣城,已經成為廢墟,兩塊當年的中國石雕,孤零零地矗立在荒漠中。 在恰克圖的蒙古人,認為買賣城是一個毀滅之城,不吉利,俄國人一直沒有在這塊土地上再建設新的建築。 恰克圖結束了歷史賦予它的使命,失去了往日的繁華,恰克圖也從一個世界商業的中心,重歸於一個邊緣的平凡小鎮。


1791年3月13日,清朝皇帝下令,禁止一切毛皮生意,俄羅斯立即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毛皮無法出口,大黃、茶葉等無法進口,稅收大幅下跌。 恰克圖提供了俄國國庫高達15-20%的收入。俄國最為擔憂的是英國對華貿易的持續增長,將對俄國構成威脅,因此,希望儘快與中國達成貿易和解。

中國從唐朝時,就有“以茶制夷”策略,俄國人失信,中國就以閉關制裁,其中兩次閉市,使俄國損失很大,甚至造成部分人生活困難,俄國上下都感覺到不能再玩虛的,必須以極其認真的態度來對待恰克圖市場。 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恰克圖貿易在友好的氣氛中平穩發展。有資料記載,當時俄國人“初同內地民人市集交易,一切惟恐見笑,故其辭色似少遜順,經恰克圖司員喻以中外一家之道,俄羅斯歡喜感激,信睦尤著。”

恰克圖開埠之初,就曾經發生過兩次不愉快的事。 一次是俄國人竄入中國境內盜竊掠奪,事發後俄方不予查處,於是中方關市三年。 另一次是俄國的布里雅特等一夥人搶劫我商民,俄方雖抓到了罪犯,但很快就放掉了,清政府再一次關市,直到俄方處死罪犯,貿易才重新開始。 這次閉市持續了6年時間,重新開市時所簽訂的《恰克圖市約》第五條明確告誡俄國:“若復失和,罔再希冀開市。”


1897年,一位官員向清政府報告張家口的經濟情況時說:“伏查張家口稅務,向以南茶並恰克圖皮毛等貨為出入大宗,次則進口牲口,均系內地商賈往來販運,是以從前稅額豐旺。及至俄國通商後所有大宗茶貨,俱由俄商自行販運,悉皆照章免稅,內地商賈漸多歇業,因之每歲額徵均屬短絀。”

從恰克圖開市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前近200年間,是中俄貿易的蜜月期。但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俄貿易互利互惠、平等友好的基礎消失了。 俄國人通過不平等條約,擠佔了中國茶葉市場的對俄貿易,使晉商蒙受巨大損失,導致久負盛名的“皇商”苦不堪言,有的萎縮茶葉市場份額,退回內蒙古重新打鼓另開張,有的則血本無歸。

俄國探險家記錄下在恰克圖過中國新年的景像: 買賣城狹窄的街道上,彩燈成行,輝映如晝。人們擁擠在這裡觀賞中國藝人和變戲法的精彩表演,遊人雖凍得發抖卻樂不可支。” “陰曆年的慶祝活動在無炮架的小炮的轟鳴聲中開始,然後扎爾固齊通過翻譯接受我方邊防長官和稅務總督的正式新年祝賀。俄國商人也贈給自己的中國朋友小小的禮品表示祝賀。買賣城很快就熱鬧起來了,到處是穿紅著綠的人群。”


空曠的恰克圖街道 恰克圖茶葉交易,給俄國人帶來財富,中國的茶葉征服桀驁不馴的羅剎,後來俄國人,在中國茶葉技師的指導下,經過十五年的摸索,也開始大面積種植茶葉。 清代官員寫的《竹葉亭雜記》,描述了俄國人,期盼中國貨物到來的迫切心情:“客貨俱載以駱駝,俄羅斯人每以千里鏡窺之,見若干駱駝,即知所載若干物,商未至四五日前已瞭然。”

在恰克圖經商的中國商人,絕大多數是從張家口過去的晉商。當時有名的店鋪主要有:橫街的福源德、天和興;中巷子的大升玉、恆隆光、錦泰亨、久成興等;東巷子的獨慎玉、承玉亨、天慶隆、祥發永;西巷子的公和盛、壁光發、天合興、永光發,大泉玉等等。這些商家大多數的總店大都設在張家口。

俄羅斯沙皇帝國崛起時,歐亞分界線不在烏拉爾山和烏拉爾河,而是俄羅斯與歐洲國家國境線。 南段分界線(黑海,高加索山脈)較為統一,北段的分界線一直很模糊。 18世紀沙俄被歐洲接納,彼得大帝時期地理學家塔基曉夫主張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為界---因這裡有一定分水嶺意義,分水嶺以西的西風帶依然相當溼潤,過了此山就基本沒水了。 他的主張得到最終廣泛承認,才沿用至今


1881年2月《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後,中國西部伊犁地區的開放,俄國商人可以深入中國內地,自行採購商品。 其次是蘇伊士運河開通後,相當規模的對華貿易都通過海路進行,特別是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貫通後,黑龍江成為俄國商品進入中國的主要通商口岸,這對恰克圖的貿易造成致命一擊。 蒙古脫離中國,則使萬里茶路最後完全中斷。

俄國後來修的公路,到原中國買賣城外,終止。輝煌不在,但歷史遺蹟和傳說,並沒消停,網上有資料說,當年留在俄國的中國人,大約十萬之眾,大都分佈在西伯利亞地區的大城市,民國時期,曾有漢人來到恰克圖,召集中國勞工,留下的都融入當地百姓生活,很多人不知去向。 也有人到恰克圖,憑弔中國墓地,墓碑上都寫著中國原籍,直隸和張家口人居多,張家口人在張庫大道上,從事駱駝客和體力活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