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認為美挑起對華“經濟戰”沒道理

美國《哈佛商業評論》雙月刊網站11月8日刊登題為《中國真的在竊取美國的就業機會與財富嗎?》的文章,作者是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保羅·梅雷奇商學院榮譽教授約翰·格雷厄姆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社會學系博士生本傑明·萊費爾。

文章稱,美國現政府將中國視為主要的全球對手,而且實際上已經宣佈對該國發動“經濟戰”。它的理由主要是中國“竊取”美國的就業機會和知識產權。然而,梁氏中美研究中心收集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過失比許多決策者和評論員想讓人們相信的要少得多。

文章指出,自1985年以來,兩國消費者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收入持續增長。在美國的趨勢線上,只能看出有兩年在走下坡:2008年和2009年,與那兩年的(經濟)衰退相一致。在此期間,有兩項重要貿易協議達成了:2001年,美國決定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同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兩件事都沒有阻礙美國人購買力的穩步提高,此後,他們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3.79萬美元增加到6.26萬美元。

文章指出,關於就業的情況不那麼清晰,但很難說對華貿易對美國的就業產生了太大影響。美國的失業率在2000年達到了30年來的最低點4.0%,這剛好發生在中國從美國獲得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和成為世貿組織成員之前。200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6%,這可能跟對華貿易有關係,但“9·11”恐怖襲擊和互聯網泡沫破裂使它充其量只能算是個不確定的結論。對於2009年出現的失業人數猛增,最好的解釋是2008年至2009年的經濟衰退。此後,失業率穩步下降,達到了比2000年更低的水平(3.9%)。很少有人會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對華貿易損害了美國人的收入或就業機會。

文章稱,就知識產權盜竊而言,其實狀況明顯有所改善。商業軟件聯盟報告了美國軟件生產商在116個國家的受損失程度。在中國的損失正在減少。

文章指出,在評估所謂的“中國產權盜竊數據”的重要性時,美國應該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待。文章認為,隨著人均收入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將有能力支付圖書、音樂、電影等的合理費用。隨著中國企業開始開發新技術,它們自身將需要知識產權保護以維持利潤和增長。

文章稱,誠然,中國和美國之間並非沒有問題。不過,過去25年的數據表明,中美商業關係是世界史上最協同增效的雙邊關係,在共同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