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縣北鄉婚禮風俗

扶風縣北鄉婚禮風俗

扶風縣北鄉婚禮風俗

舊時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買賣毫無自由而言,新時婚姻時興自由戀愛自主婚姻,但無論如何,總得一定規矩,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嗎,要的婚姻美滿,還需講究必要的規矩。沒有規矩的自由,與胡來無異。本文就目下仍有相當生命力的一些必要的婚禮習俗予以略述。筆者世居扶風縣北鄉,只能以本地婚俗為例。

(一)訂婚風俗

一、背見

男女雙方,經媒人介紹,約定日子地點,第一次見面,叫背見,即私下(不為人知)見面。過去背見,只是見個面而已,甚至連話都不說,所以就有“走馬觀花”的成語笑話。背見,已經是大大的向文明前進了一步。舊時候,還有定娃娃親甚至指腹為婚者。指腹為婚,不足為奇,我們村就有指腹為婚者,現在夫妻兩已經白頭偕老了,兒女一大堆,人們當笑料說給年輕人聽,老夫老妻也隨之大笑不已。背見以後,若雙方第一感覺良好,這才正式談婚論嫁。現在,即使自由戀愛,兩人本已熟悉不過了,但還有履行背見程序的,通過背見,爭的雙方父母同意罷了,此等背見,實際上是讓雙方父母見見而已。記住,背見背見,見見而已,雙方一般不交換什麼禮品的。

二、打聽

男女雙方背見以後若無意見,仍不能草率定事,還得有一個雙方互相打聽的過程。現代人科學觀念較強,兒女定親,要查祖孫三代,家風人品首要,家族病史為先。打聽主要途徑有,在鄰里間查訪,通過熟人瞭解,通過雙方就讀過的學校瞭解,通過雙方工作單位瞭解等等。既要打聽男女雙方的個人情況,還要了解雙方父母甚至祖輩的情況。經過雙方打聽,無異議,方可進行下一步交往。

三、繎花

繎花,繎花,就是將花繎住,花,比喻對象(奧,現在叫女朋友)。取諧音,名曰“提繎棉花”。過去一般由男方給女方家提棉花,五斤到十斤不等,意思上有即可。這中間要有媒人搭橋,雙方背見、打聽之後,媒人徵求雙方本人及父母意見,雙方有意者,才提“繎花”之事。實際上是男方對女方的進一步考察。因為提繎棉花男方必須到女方家裡去,通過觀察其家情況,窺一斑而見全豹了。女方也對男方有一個進一步瞭解,通過雙方不斷了解,以免“走馬觀花”而看花了眼。現在提繎棉花,已由過去的象徵性演變成實惠,要麼折成錢,要麼二三十斤。

四、訂婚

經過上述程序,雙方已經比較瞭解熟悉了,然後選擇吉日,舉行訂婚儀式。其實,我這裡給起了個學名叫訂婚,在扶北,一般叫“看屋裡”(kanweiyi)。到了“看屋裡”這一步,婚事已經十拿九穩了,所以說,看屋裡,只是個程序或者說託詞而已。看屋裡,一是女方看男方的家庭情況,這是次要的,二是男方給女方搭彩禮,這才是主要的。但是,既然名曰“看屋裡”,就得“看”,誰看?因此,女方就得來方方面面的人士,主要有舅家、姨家、姑家代表和女方的父母甚至伯父伯母叔父叔母等,而男方的親屬也不能少,一般是對等的。男女雙方的親屬主要是對對方再審視審查,而女方還有查看男方家庭條件的任務。女方親屬一般象徵性地給男方一些小禮品,而男方親戚則必須給女方相當的禮品,一般以人民幣最大面值為標準,現在可能已經大大地突破了。給禮品的目的是互相認識,男女雙方的家長要一一介紹,一邊日後交往。這是前奏,主要還是彩禮,一般是“一個禮”最多是“兩個禮”,“三個禮”“四個禮”也有,但不常見,上了“三個禮”“四個禮”叫心重,在突破就成了心黑了(呵呵)。“一個禮”過去是二百四十元錢,如今成了兩千四百元錢。除了彩禮,男方還要給女方一定的衣物,一般是一身衣服,過去是兩截布料,後來是一身成衣,現在大概也折成現金了。這些,必須經過媒人之手,隔著媒人手雙方所送禮品媒人概不負責。

五、下貨

過去,孩子訂婚年齡較小,從訂婚到下貨需要好幾年時間,一旦下了貨,就標誌著今年就要結婚,因為有講究,不下隔年貨。從訂婚到下貨這幾年間,男女雙方還有一個緩衝期,還可以再打聽,再瞭解,再認識。如果此期間,男女雙方認為不合適,退婚還來得及,一旦下貨,就標誌著水到渠成了,也就是說,雙方本人及父母親戚,通過訂婚後幾年的交往,認為雙方合得來,可以互相依託,一旦時機成熟,則互商何時下貨事宜。下貨,就是男方給女方送結婚用的東西,諸如衣物、首飾、被子等等。這些東西可多可少,隨行就市,一般經媒人從中說話,定出各類物品的具體數目。過去,大體上是八件(身)衣服,三到五床被子,三十斤棉花。現在衣服要不了這麼多,但講究起質量和品牌,首飾也從無到有,講究起“三金”來了。

六、下小貨

下貨一般在六月六或者七月七這兩個節日,亦可根據實際情況可前可後,但一般不超過農曆八月。下了貨,女方就開始為女兒準備嫁妝,男方也開始為兒子籌辦結婚事宜,諸如收拾新房,置買傢俱等等。等到了秋畢農閒季節,男方還要為女方下一次小貨,又叫“下零碎”,諸如鞋面、襪子、頭巾之類,同時還要付給女方壓彩錢,彩禮是男方付給女方父母的,歸女方父母所有,而壓彩錢,是跪女方本人所有,實際上是付給女方準備嫁妝所用。過去一般一百元到二百元,發展到一兩千元,現在至少得一輛摩托車錢。

(二)、結婚風俗

一、問庚

俗稱“問肯”,說是男方問女方的肯心,實際上是以訛傳訛,應該是“問庚”,即詢問女方的生日時分。男方去女方家時,帶“四色禮”即可(四色禮就是禮品的樣數必須是四樣)。問庚,就是為了確定結婚的良辰吉日。新社會男女結婚需領結婚證,問庚又賦予新的使命,即邀請女方領取結婚證。這也是女方向男方索要東西的最後時機,一般先上街,置買一定的結婚用品,多數是必備的必用的,也有胡攪蠻纏的,多數情況下男方會一一照辦的。領結婚證就不需贅述,開上各自村或單位的婚育證明(現在身份證信息含量大不需要婚育證明),拿上身份證到民政部門領取即可,按法律規定,領了結婚證就是正式夫妻,但農村傳統風俗還必須舉辦婚禮,只有舉辦了婚禮,才能入洞房的。

二、照帖

領取結婚證後,男方就可以按照男女雙方的生日時分,請陰陽先生占卜良辰吉日,開列婚單,俗稱“看日子”。婚單內容主要有結婚的日子和雙方應該注意的事項,從大日子到上轎、進門、上頭(盤頭)、拜堂等時分到屬相忌諱躲避、白虎當道防備等等,一應俱全。結婚日子確定之後,男方要通知女方,去時所帶東西除適當禮品外,主要要帶上婚單(一般一式兩份男女各一份)和請帖,請帖要視女方送親人數多少而定,一般為六貼,一帖一席,六帖六席。女方收到婚單和請帖以後要給男方一個回帖,所以叫照帖。實際上所謂的“帖”,只是用紅貼紙糊一個信封樣,內裝一紅紙條而已,一般不寫什麼。女方給男方的回帖其意在於,請帖收到,同意此日大婚,送親人數X席,過去一般不超過六席,現在演化成越多越好。

三、看路

一個時期,這種規程好像基本絕跡,近幾年又時興起來。就是明天結婚(舉行婚禮),今天下午,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來,沿途查勘轎車經過的路途。實際上一是為勘路,二是為給女方送些豬肉,因為此時男方已經殺了豬。一般五到十斤上品好肉。

四、迎娶

1、人員:迎娶的人員一般有新郎、新郎的叔父或伯父、新郎的舅父、姑父、兄弟和一名小男孩,共六人。現在車隊迎娶,加上司機人就多了。叔父或伯父提一提貨籠籠,內裝大蔥兩根、豆腐兩塊、禮條(豬肉)兩條、豬爪一對,女方收禮時,大蔥、豆腐、禮條各取其一,豬爪原封退回,意為婚後兒女成雙成對“爪爪來爪爪去”。小孩主要職責是貼號帖,因為講究大婚之日,往往白虎當道,傳說石頭是白虎變的,大樹也是攔路虎,所以逢大石頭大樹,要用紅布蓋之,沒那麼多紅布,就用紅帖紙代替,沒那麼些紅貼紙,就把紅貼紙剪成小方塊應付,就有了貼好帖的講究,實際上是為後面來的新客引路罷了,因為過去用轎子娶新娘,轎子一般是用牛車改裝的,前面隨轎子去的新客最多一席,後面的新客除年長的再用車拉外,其餘人等步行,加上天還未亮,又多是第一回走的生路,難免迷路,所以必須尋號帖前行。

2、禮品:除前述提提貨籠籠外,還必須拉一個嫁妝紅漆木箱,木箱內放置40個麥面圓頭蒸饃(俗稱禮饃),再放置一塊離娘帕子,現在已經發展為離娘衣,由一件發展成一身,又布料發展成成衣。

3、彩門錢:過去村子裡有誰家女子出嫁,街坊鄰居給其家門上搭彩門,大家把頭巾、圍脖、圍裙等等五顏六色的物件搭在上面,表示慶賀,男方來的迎親之人,要用錢來請求大家打開彩門,就是去掉彩門上的物件,一份物件一個銅板(紅包),這錢就叫彩門錢。筆者幼年還見過搭彩門要彩門錢,後來不知什麼時候,不再搭彩門了,但彩門錢男方給女方照付不誤,而且與時俱進,又原來的幾塊錢到幾十塊錢到幾百塊錢現在還有上千的。

4、拜神主:迎娶人員到女方家裡以後,首先要由一名新郎的隨行長輩帶著新郎給女方的先人案上香作揖。因為有講究,凡是孩子結婚,男女雙方均須在前一天下午去祖塋請先人,家裡必定安頓有先人案(現在多數家庭無先人案用先人遺像代替),所以必須先拜神主。現在有些地方按城裡人的規程辦,關起頭門不開要紅包,人家還沒拜神主,不讓人家進門,怎麼去拜,不拜神主,大禮難成,這還了得,可就有些年輕人不這樣想,家裡的大人老人也不制止,不成體統。還有迎娶之人進門後拜神主,找不見敬奉祖宗的地方,唉唉,更是沒有禮教之家也。

5、說事:拜完神主,雙方主事人坐下來說事,實際上就是看還有什麼未盡事宜需要協商,一般無事,只是一種議程罷了。也有女方在上轎前提出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往往此時最容易起矛盾,這就看雙方主事人臨場應變能力。所以往往男方選擇迎親人員時,多選一些能說會道或者在附近有一定影響力德高望重之人,或者與親家關係較熟與親家所在村有親戚關係的人前往,防的就是此時出事。

6、贖嫁妝:實際上就是現在時興的要紅包。嫁妝在女方手裡,男方要想得到嫁妝,就得破費,過去是男方主動給在場的將要參加送親的女方親屬中的小孩發些紅包即可,現在演變成女方大人小孩一齊索要,特別是婦女,熱鬧歸熱鬧,但也因看看具體情況,如果男方準備的紅包用完,就得放一馬,若再不鬆手,就不太好了。

7、上轎:新娘上轎時,不能沾孃家門上的土。實際上是上轎前最後一次向男方索要東西----一雙鞋,新娘穿一雙舊鞋走出頭門,在轎前換上男方送給的新鞋上轎,如果男方沒有準備新鞋,就得新郎往出背,一直背到轎子上。現在管你準備沒準備,必須往出背,有些地方還時興抱著出來,其實按過去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觀念,抱著出來是不應該的,再親熱,也是在孃家門前嗎。

8、送親:過去,對女方送親人員是有嚴格規定的。送親的女客,最多不能超過一席(六人),而且必須式已婚者,嚴禁未婚女子送親。俗話說,大姑娘上轎頭一回,不能讓別打未婚姑娘搶了轎子。送女的(就是現在所說的伴娘吧)兩人,一般由新娘的嫂子擔當。“做三天”的三到四人,所謂“做三天”,就是婚禮三天後孃家人要來看女,這些人是來熟悉路徑的,一般由新娘的伯母(叔母)、舅母、姑母、姨母等組成。其餘女客一概不去參加婚禮,新社會男女平等,參加婚禮的孃家女客人數也不受限制了,但新娘孃家的未婚女子不許參加婚禮還在講究著,也有突破了的,現在計劃生育實行一孩化,有些情況下,不讓去會缺少一個方面的人員的,有所突破也是大勢所趨。女方送親人員中必須有兩個小男孩坐在新娘的花轎內,一個是“押轎的”,一個是“帶鑰匙的”,帶鑰匙的帶的是新娘嫁妝箱子上的鑰匙,到時候必須用紅包換取。女方送親也要提一個“提貨籠籠”,內裝禮品與男方“提貨籠籠”中相同,男方收禮也與女方收禮一樣,不得全收,“爪爪來爪爪去”。

9、時辰:

迎親的人一般五點左右就得從家裡出發,要看路途遠近路況好壞和交通工具等情況確定,必須趕婚單規定的時間把新娘娶回家。婚單占卜的時間具有權威性,必須服從,新娘一般趕六至七點必須進門。這有個講究,因為過去土葬盛行,墓地比比皆是,結婚大禮的新轎子路過一個接一個的墳地多不吉利,為了躲避墳地,乘黑過轎,趕太陽出來之前,新轎子必須回到家裡,所以就有乘黑娶媳婦的風俗,這叫做“避冢”。另外,怕貪杯誤事,迎親人員在女方家裡不得多吃,親家準備再豐盛的飯菜,也只許動動筷子,酒杯碰碰嘴唇即可,扶風臊子面只能吃一碗,注意“只能”,不得來第二碗。

10、放炮:花轎到了大門口,轎口(車門)要按婚單上所示方向停好,新娘下轎,爆竹點響。注意,只能放炮,不得放花(我們在取花,怎麼能放花,不吉利的)。新娘下轎,要嚴格按婚單規定所妨屬相的人必須避開,不得露面(面見新娘),等新娘子進門“上頭”以後才可露面的。所以迎親、放炮人員要注意其屬相是否妨礙。

五、上頭

新娘下轎,由男方出一婦女曰“引女的”,引入大門進入洞房坐於炕沿上,此過程新娘的蓋頭布不能揭,需由新郎用一擀麵杖上挑一白麵饅頭挑揭,揭掉蓋頭布新娘方可上炕,按婚單上規定的方位坐好,由引女的為其“上頭”,上頭就是盤頭,至此一個大姑娘就辦成了小媳婦了。上頭又叫做“開臉”,過去用細磁瓦片刮新娘臉上的絨毛,或用絲線拾交拔除,現在用剃鬚刀刮掉。過去還需洗頭盤頭,現在多數事先已在美髮店盤好,只是象徵性的梳理一下即可。

六、掛簾

新娘上頭期間,女方客人入席,男方派人抬嫁妝,嫁妝抬之一畢,抬嫁妝的年輕人搶著掛門簾,誰掛門簾,誰可得到女方送女的一方手帕的獎賞,由此開始“要手帕”戲耍活動。因為往往掛門簾者正在忙碌著,沒掛門簾者確搶先要去了手帕,所以就演變成“搶手帕”了。實際上,手帕,在扶風由於出了蘇慧織錦回文的典故,手帕成了愛情的象徵,同時,也顯示新娘向蘇慧那樣善良賢惠心靈手巧,還有一層最普通而重要的意思就是通過手帕展示新娘的女紅活兒的精巧。過去都是新娘未婚前自己親自織就,現在無人再織棉紡布了,就購買現成的,要手帕成了一種形式了。

七、拜堂

拜堂又叫“拜天地”。早飯一畢,即開始張羅拜堂,拜堂時間還需按陰陽先生開列的婚單辦事。時分一到,立即拜堂。過去拜堂,必須在正席上方懸掛“先人案”,現在一般不懸掛,文革中還有一段時間懸掛毛主席畫像的。議程一般是,首先由證婚人證婚,一般聘請當地德高望重之人擔任,也有情媒人擔任的。接著就是三拜:一拜天地,夫妻向天作揖向地叩頭。二拜高堂,高堂即父母,注意,若有祖輩,得須先拜爺爺奶奶,再拜父母,父母還需給新娘準備禮物,一般是父親給兒媳給一張人民幣最大面值的紙幣,母親給兒媳給一個傳家的首飾之類的東西。現在生活富裕了,也有父親給九百九十九元母親給壹仟零壹元的,取夫妻長久白頭偕老和千里挑一之意。最後是夫妻對拜。三拜完成即可入洞房,但是現在又興起新的婚禮儀式,還要進行下列議程:宣讀結婚證,一般聘請村組幹部宣讀。談戀愛經過之類的,就成了年輕人戲耍的場面了,不再贅述。

八、待客

1、理事會

首先要成立婚事理事會,在婚禮前一天就要聘請家族或者村子裡的德高望重熱心助人之人擔任大總管,由大總管召集人馬,組成理事會,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附:xx婚事執事名單

1、大總管(1人)【括號內問人名字】

2、副總管(2-3人)

3、賬房(1-2人)

4、禮桌(1-2人)

5、迎親(6人)

7、幫灶(2-4人)

8、招呼新客(2人)

9、看席口(3-10人)

過去,還有端盤若干人,現在時興服務隊,也就無須安排。看席口的,也只給新客看席口。

2、早飯:

無論是早飯還是午飯,首席先請媒人入席,特別是午飯,媒人未到,不得開席。男方負責安席的總管,事先要和女方主事之人聯繫,將女方送親之人按輩分、年齡問清楚,年齡大輩分高的人安在上席,年輕人小孩子搭配均勻。看席口之人,待席安齊下酒涼菜上齊之後,給每位客人敬酒一杯,道聲“請”即開席,注意,萬萬不得說“吃”。一輪酒罷,再倒第二杯,即有客人客氣阻止,看席口的人特別是首席者,給總管一個手勢或向裡說聲“上飯”,扶風臊子面即可上桌,一盤最多隻能端六碗,叫做“滿盤”,第一次上滿盤,此後可視具體情況不等。端盤有講究,木盤要順紋橫著向客人,不得豎紋向客人,鐵盤不得豎長向客人。負責安席的總管要來回巡視,間或詢問客人“嘗得著不”(味道如何?)“湯熱不熱”等,看席口的人負責將麵碗往上席送,將湯碗往席口挪,及時撤掉湯碗,不能使席面上湯碗麵碗分不清。當上席的人放下筷子的時候,下席的人也需及時放下筷子,看席口的要問候客人“吃好了沒有”,若大家起身,立即發給紙菸。負責招呼新客的人員,要立即引客人到休息之處,休息之處一般安排在門分族人或街坊鄰居家裡。要給休息新客的家裡備足煙茶糖果瓜子開水杯子之類。中間新女婿、親家還要前去看望問候,主要是認人,女方主事者要主動一一介紹,互相認識。

3、午飯:

午飯過去講九碗水菜(燴菜),一個大方盤,內置九個碗,大四方客桌四角四碗豆腐棚肉,就是下面是豆腐塊,上面是“木梳背”紅燒肉若干篇,左右兩邊的中間碗是粉條,粉條碗內擱置三個瘦肉丸子(每席六人一人一個),上下兩邊的中間碗是白菜蘿,最中間一碗是蒜苗木耳黃花菜等,稱作“稀碗”。九碗水菜前面是五個涼菜盤子,叫下酒菜,涼菜盤子一盤一盤往上端,第一盤涼菜上桌之後,即刻由看席口的給客人敬酒,每上一盤涼菜敬一輪酒。涼菜上完之後,稍等片刻,待客人抄得差不多時,撤下涼盤和酒水,端上水菜,水菜上席,即上熱饃(小型饅頭),客人吃饃就菜,片刻可上湯(一般是大棗米湯)每人一小碗。水菜和湯可不斷地添換,紅燒肉和瘦肉丸子除外,那是有數目字的,所請廚師就是按那些東西的使用量計算工價的。現在很少有人家待客吃水菜,一般吃的是炒菜,每席由六人增加到八人,同樣是先上涼菜,只是涼菜成了“十三花”即十三道涼菜,涼菜在客人未入席前一次上清,客人邊嘲涼菜邊喝酒,酒水由過去單純白酒增加了啤酒、葡萄酒和果汁之類,適宜各類客人飲用。涼菜差不多時,可上熱菜(炒菜),熱菜得須一盤一盤往上端,雞鴨魚肉各類時鮮蔬菜極盡主家之熱心和廚師之手藝。熱菜伴隨熱饃一起端上,酒水撤下,涼盤可暫時不撤,待熱菜邊上,涼菜空盤邊撤。午飯同樣,首席先安媒人,同時是孃家送親的客人,按早飯的坐席順序老中青搭配。席間,新郎新娘要給客人敬酒,敬酒時男女雙方要互相介紹各自的客人,要先從媒人席敬起,逐桌逐人敬到。一般一輪客人安排不完,每輪都得敬酒。

九、謝媒

謝媒時間一般安排在午飯期間,女方孃家新客吃吧,緊接著就開始謝媒。謝媒的禮品一般是事先與媒人商量好的,需要啥謝啥,但有一點是約定成俗的慣例——媒鞋,無論男方還是女方,禮品中都必須有媒鞋,取媒人為作合姻緣跑爛鞋而予以補賠之意。謝媒時,按照午飯的標準另備一桌酒席,雙方媒人坐上席,雙方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等長輩作陪。女方先謝,新娘由其舅母或女長輩陪同,男方隨後,新郎由其父或長輩陪同,多是說一些感謝之言。

謝完媒,雙方還要謝櫥,禮品多是手帕毛巾之類,廚師還要給女方回以一個肉夾饃的禮品。謝完廚,女方還要給男方的母親送禮,俗話叫“說頗煩”,一般由陪同的女方長輩說些客套話,譬如“我這女子沒眼色,瞌睡多,以後還要你多操心,勤教導”等等,實際上就是將出嫁女兒託付給親家母。男方還需注意,至遲在午飯時,必須給來送親的女方的小孩人人發紅包。為什麼只給小孩發紅包,這是有講究的。因為一般人結婚,請達貴官人是請不動的,小孩子前途無量,說不定將來其中有達貴官人脫穎而出,所以,凡遇婚事,一定不能慢待小孩子客人的。另外,結婚當日,凡遇乞丐、放銃之人,一定要以禮相待,萬萬不得驅趕,據說乞丐可以帶走窮氣,放銃可以帶來喜氣。

十、送客

謝媒謝櫥等一結束,女方客人應主動提出回家,男方應熱情相送。送前,男女雙方主事之人應協商好女方什麼時候“看女”,什麼時候“請女婿”等事宜。一般婚禮三天後來“看女”,“請女婿”在“看女”之後。“送客送到大路邊”,一般也須送到城門口,新女婿必須親送。當新女婿返回時,女方的客人要給新女婿給以禮品表示所來送親之人的心意,過去是一朵大紅花,後來是一個大紅緞子被面,再後來是自行車、摩托車,將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