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剛為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馬克儉、周琦頒獎

10月24日下午3時,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貴陽舉行。貴州省委

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為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馬克儉院士、周琦研究員頒獎。與會領導也分別為獲獎代表頒獎。

孙志刚为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马克俭、周琦颁奖

省委書記、省長諶貽琴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宣讀了《省人民政府關於2018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2018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授獎項目115項。其中:最高科學技術獎2項;自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8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6項,二等獎20項,三等獎51項;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

經省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省政府批准,授予貴州大學馬克儉院士、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周琦研究員省最高科學技術獎。

授予“山地生態脆弱區生態水文機理與數字模擬”等3項成果為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授予“複雜難處理碘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2項成果為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授予“防治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綠色新農藥新制劑的研製及應用”等6項成果為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授予外國專家雅科夫·本·大衛省科學技術合作獎等。

據悉,2018年科技獎項目中,70%的獎勵項目出自大扶貧、大生態、大數據和十大千億級工業產業領域。

獲獎單位中,企業比重不斷增加,在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獲獎單位中,企業佔比達到40%,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日益顯現。獲獎項目的第一完成人中,45歲以下的佔到38.3%、46到55歲的佔到41.7%,顯示出中青年科技人員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馬克儉

孙志刚为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马克俭、周琦颁奖

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實現貴州本土院士零的突破。馬克儉長期以來在結構工程科學領域開拓創新,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部級(建設部、鋼協)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全國發明競賽一等獎2項,香港孺子牛金球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31項、實用新型專利40項,出版著作及規程6本。

馬克儉曾榮獲“中國鋼結構三十年領軍人物”、貴州省勞動模範及“五一”獎章、全國勞動模範及“五一”獎章等獎項。馬克儉圍繞工業固體廢渣資源化、節能建築等方向,結合貴州省情提出了10多項新型結構體系,如“多層大跨度混凝土空腹網架結構”等,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到實際建築工程中,在全國16個省、自治區推廣應用,建築面積達250萬平方米以上,節約工程造價達1.5億元以上,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周琦

孙志刚为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马克俭、周琦颁奖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研究員,在黔東武陵山區從事錳礦找礦與研究工作長達37年,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個6.65億年前發生錳礦大規模成礦作用的海底古噴溢口群。

二是率先發現了一種新的錳礦床類型——氣液噴溢沉積型錳礦床。現已被廣為接受,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錳礦床類型和全球三大主要錳礦床類型之一。

三是建立了全新的錳礦內生外成氣液噴溢沉積成礦理論,顛覆了傳統的錳礦外生外成傳統理論。

四是查明瞭控制華南錳礦大規模成礦作用的古構造格架和構造古地理,解決了錳礦深部找礦預測方向問題。

五是創立基於錳礦成礦新模式的勘查技術體系,解決了錳礦深部(1000-2000米)找礦勘探技術難題。

六是通過國家錳礦整裝勘查區平臺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實現了我國錳礦找礦的歷史性突破。在黔東新發現4個世界級超大型錳礦床和中國第1個特大型富錳礦床,新發現世界級超大型錳礦床約佔全球的三分之一,改變了國家錳礦資源勘查開發格局,維護了國家資源安全。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許邵庭 杜朋城 李薛霏 張凌 聞雙

校對 郝夢

編審 廖波 周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