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拉松百年史:從10餘名參賽者到全民路跑

核心提示:儘管跑步是最簡單的一種健身方式,但作為一種運動,馬拉松運動在我國也經歷了“長距離競走”。馬拉松賽事也是如此。如今,火遍大江南北的馬拉松賽事,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

中國馬拉松百年史:從10餘名參賽者到全民路跑

11月3日,視障跑者楊樂和女朋友馬寅青在杭州參加了相愛後的首個馬拉松。CFP/供圖

《民主與法制時報》見習記者 陳和秋 報道

11月3日,2019年杭州馬拉松火熱開跑。作為6月剛被授予“國際田聯金標賽事”的“杭馬”,今年報名人數達到13.9萬餘人,比去年增長了3萬多人。這是“杭馬”自2015年進入搖號時代後,增幅最大的一年。

馬拉松運動在國內的發展可追溯到清末民初。彼時,還被稱為“長距離競走”的賽事僅有10餘名教師參加。他們大概不會想到,百餘年後,這類賽事將火遍大江南北,發展成萬人規模,甚至一票難求。

那麼,自傳入之初的參賽者寥寥,到當下發展得如火如荼,馬拉松運動究竟如何實現了它的速度與激情?

由專業到大眾

馬拉松體育項目在國際上的發展已逾百年。1896年,為紀念希波戰爭中的一名傳奇傳令兵而在首屆奧運會上設立。

此後,賽事不斷得到規範,尤其是在英國理工學院馬拉松賽事開辦後,比賽逐漸向精英化發展,參賽者們致力於跑出好成績,不斷地刷新賽事紀錄。

轉折點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紐約馬拉松賽事首次將場地設在城市街道上,而非專業賽道。這吸引了大量市民圍觀,比賽成了一場全民參與的狂歡。這一巨大成功奠定了城市馬拉松賽事的親民基調,對普通市民來說,馬拉松比賽不再遙不可及。

這一創新極大地推動了馬拉松運動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擴張。在紐約馬拉松之後,賽事面向大眾的模式引起其他城市的效仿。歐洲各大都市,乃至日本東京紛紛開展面向大眾的馬拉松賽事。

馬拉松在中國的歷史也呈現出由專業賽事向大眾運動的發展路徑。

1910年江蘇舉辦的“長距離競走”已初具馬拉松雛形。但真正的現代馬拉松賽事則開始於1981年的北京國際馬拉松比賽(簡稱北馬)。不過那時的比賽規模遠無法與現在相比,參賽者僅75人,且均為職業男選手。此後也有其他城市舉辦馬拉松賽事,但比賽主要面向專業選手。

國內馬拉松賽事的真正轉型始於1998年,北馬在國內首次增設半程和迷你馬拉松賽事項目,允許業餘選手參賽,這不僅消除了國內馬拉松專業競技與全民健身之間的藩籬,也是對賽事本身的一次鬆綁,使馬拉松運動在國內的發展壯大成為可能。至此,國內馬拉松賽事進入緩慢增長階段。

相關數據顯示,在進入21世紀前,國內城市馬拉松賽事共舉辦了5場。而後,從2010年到2014年,每年的馬拉松賽事數量由22場增至53場。其中,2012年賽事舉辦地區已覆蓋大部分省級行政區,這不僅包括北上廣等大城市,貴州六盤水、四川西昌等三四線城市也開始舉辦馬拉松比賽。

參賽人群也在不斷擴大,2007年,完成全程馬拉松賽事人數首次超過1萬。到2011年,絕大多數賽事的參與人數都超過了1萬。而至2014年,比賽已經開始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如當年的北馬名額放出後13個小時內即被搶完;上海國際馬拉松賽,由於報名人數遠超設置名額數,最後的中籤率僅為0.8%。

二次鬆綁引爆市場

然而,這一切僅僅是開始。2015年起,國內馬拉松賽事開始出現井噴式增長。根據艾媒諮詢數據,當年國內馬拉松賽事數目突破百場,相比前一年幾乎翻了兩番,2017年飆升至千餘場,2018年也順利破千。

而馬拉松在區域上的橫向和縱向擴張,正是這些飛躍式增長的具體體現。《2016中國馬拉松報告》顯示,國內馬拉松賽事不再像過去那樣只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開始向中西部地區擴展。到2018年年底,中國有285個地級城市舉辦了規模路跑賽事,路跑運動在中國城市的覆蓋率達到85.33%。

一切都源於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不僅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並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更重要的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體育事業,提出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組織和承辦體育賽事的積極性,為此,將加強簡政放權,並宣佈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

這無疑向社會釋放了一個強烈信號,指明瞭體育產業的巨大市場潛力。而馬拉松比賽,毋庸置疑是兼具全民健身和產業發展功能的最好載體。

此前,各地馬拉松賽事往往由政府相關部門一手操辦。這以後的一系列政策則進一步點明和加強了歡迎社會資本進入馬拉松產業的態度,以及國家對馬拉松賽事的大力支持。

2015年1月,中國田協宣佈全面取消對馬拉松賽事的審批,並開通馬拉松信息平臺,簡化註冊程序,建立註冊賽事日曆。隨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馬拉松、執行層等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行動方案(2017)》出臺。

2018年1月印發的《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企業在繁榮馬拉松運動中的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在賽事運營、智能裝備、市場營銷、體育旅遊等方面的創新。

實際上,在這一系列政策出臺之前,就已有地方將馬拉松的運營交由企業,如中奧路跑(北京)體育管理有限公司,在2010年起就已成為北馬的獨家運營商。而《意見》等政策的明確支持,則進一步打開了馬拉松市場,鼓勵賽事由之前的政府主辦、相關部門承辦的模式,向政府相關部門主辦、市場企業承辦的模式轉變。

一時間馬拉松賽事運營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到2016年,在中國田徑協會備案的馬拉松賽事運營公司就已有205家。

上海東浩蘭生賽事管理公司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自2014年起,東浩蘭生開始負責“上馬”的運營。此前,“上馬”一直由上海市體育局競賽管理部門執行操作。據報道,在東浩蘭生獨立運營一年後,即2015年,就已實現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餘。

而在毗鄰的浙江,該省體育局競賽管理中心主任龍江在2015年公開表示:“浙江馬拉松發展方向,是交給專業的機構來辦。”此外,廣州甚至通過社會競標尋找馬拉松賽事運營方。

如今,各地馬拉松賽事中都不難看到賽事運營公司的身影,即使無法實現完全將賽事交由企業運營,也往往會採取“高位嫁接”的方式,由當地體育局等相關部門同企業對接運營。

當前,國內已形成幾大主要賽事公司,牢牢把握國內的馬拉松市場。包括手握長春、瀋陽、深圳等地馬拉松賽事的“智美體育”,在北京、武漢、廣州形成“北-中-南”佈局的“北京中奧路跑”,牢牢掌握上海及其周邊地區賽事的“上海東浩蘭生”,深耕廈門地區賽事的“廈門文廣體育”等。

而以贊助商身份入駐馬拉松賽場的企業更是不勝枚舉。據報道,至2016年,已有1300多家企業贊助馬拉松賽事,覆蓋了汽車、銀行、保險、餐飲、房地產、體育用品、互聯網科技、傳媒等眾多行業。

馬拉松賽的巨大回報

實際上,政策鼓勵並不是馬拉松賽事迅速發展的全部原因,最重要的是,馬拉松賽事帶來的效益遠高於其成本。

以2014年杭州國際馬拉松為例,據龍江向有關媒體透露,當年“杭馬”成本約1200萬元,而包括報名費、贊助費在內的直觀營收就已達到2150萬元。

但這並不是馬拉松賽事帶來的全部回報,整個路跑產業都乘著馬拉松的東風順利起飛。

據悉,國內業餘跑者在馬拉松上的年支出至少1萬元,而這僅僅是最低開銷。除去參賽費用,還包括跑鞋、壓縮衣、運動手環等各種專業設備,跑步培訓機構、私教也廣受歡迎。而在每年動輒百萬馬拉松參賽人次的大背景下,路跑相關產業消費得到大幅提升,這甚至解救了國內大量運動品牌,成功擺脫庫存過高、業績衰退的困境,實現營收和淨利潤的雙增長。

此外,根據艾媒諮詢調查整理,跑步App、體育媒體、馬拉松出版物等馬拉松諮詢相關產業也應運而生。

這些都意味著國內馬拉松產業鏈已大致形成。艾媒諮詢分析師王清霖曾向媒體指出,當前國內的馬拉松產業趨於完整,包括上游的賽事培訓、組織機構,中游的賽事宣傳與運營,下游的賽事周邊及增值服務。

跳出路跑產業,馬拉松對其他產業,尤其是對旅遊業的帶動作用也十分顯著。

智美體育集團高級副總裁宋鴻飛曾表示,2014年杭馬有近一半的外地選手,比賽期間,體育館附近的酒店爆滿,加上出行、餐飲、購物等方面,估計人均消費約5000元。

而名氣更大的廈門馬拉松賽事,據報道,在2014年給當地旅遊業帶來了90億元的收益。

馬拉松賽事帶來的可觀收益不僅吸引著大城市,一些貧困縣還將馬拉松賽事納入產業扶貧項目,收穫頗豐。如2019承德“塞罕壩”杯一號風景大道馬拉松賽舉辦期間,當地百餘款農副特色產品線上線下同時展銷,10家體育企業與當地農產品企業、貧困鄉鎮結對幫扶。

當地還乘勢推出了4條體育旅遊精品線路,提供臨時就業崗位700餘個,其中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成員150人,直接帶動旅遊人數超過1萬人。

而放眼全國,根據中國田協《2018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去年中國境內舉辦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規模賽事1581場,年度總消費額達178億元,全年賽事帶動的總消費額達288億元。

這些都表明,中國已經進入“馬拉松週期”,多個城市以馬拉松賽事為依託,開始了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週期。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城市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陳旭佳曾在接受相關媒體採訪時指出,馬拉松實現了文商旅諸多產業的融合聯動,拉動消費。成功的馬拉松賽事將形成累加效應,為城市帶去更大貢獻。

除了經濟效益,迴歸運動的健康本質,馬拉松賽事在推動全民健身方面也取得了不俗效果。

根據蘭州市體育局官網數據,自2011年蘭州國際馬拉松比賽創辦以來,當地體育人口規模實現大幅增長,由2010年的73萬人,到2018年突破183萬人,增幅接近150%。

而在舉辦馬拉松賽事更早、更成熟的上海,根據“國民體質監測公報”,早在2015年,跑步就已超越足球、籃球等傳統項目,成為市民健身的首選,幫助上海市民體質綜合指數衝上全國第一。

除了當地的縱向發展,不同地區間的橫向比較也證明,馬拉松賽事給本地跑者帶去成長是顯而易見的。《我國城市馬拉松賽事定位研究》通過對比北上廣和長三角地區,發現由於前者舉辦馬拉松的年限更長、賽事更成熟,受其影響的區域跑者養成了更規律的跑步習慣,整體跑步水平也高於賽事起步較晚的後者。

此外,馬拉松帶來的社會效益還體現在對城市文化的宣傳作用。為全方位展現城市形象,各地馬拉松都對賽道進行了精心設計,如2018年成都國際馬拉松賽道,前半段圍繞各歷史文化景點,後半段展現現代化城市建設;歷屆“杭馬”路線略有調整,但主要都圍繞西湖、茶園和錢塘江等著名風景區。

浙江省體育局競賽管理中心副主任潘華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馬拉松賽事場所的流動性,以及賽中航拍、跟拍等記錄方式,對展現和宣傳城市風土人情、提升城市形象具有積極意義。

馬拉松的2.0時代

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吸引著商家和地方政府,前赴後繼地湧入馬拉松市場。然而,市場的快速發展也暴露了監管的落後與匱乏,艾媒諮詢分析指出,這背後是賽事開發經營混亂、市場運營投入成本低、醫療配套不足、硬件保障等問題。這也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

中國馬拉松開始尋求量變到質變。根據2018年《中國馬拉松管理文件彙編》,相關政策將重點建立三級管理體系,以推動大、中、小型賽事健康、持續發展,並加大反興奮劑工作力度。

2019年彙編又新增6個文件,對賽事申請時間、市場開發禁忌、賽事運營公司資質、賽事等級評定、安全管理、違規懲處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規範。

在監管不斷加強的同時,國內馬拉松產業的發展並沒有放慢步伐,越來越多的領域被捲入馬拉松的大潮之中。

以“馬拉松+科技”為例,各地賽事開始探索智慧化發展,包括2018廣西馬拉松、2019襄陽馬拉松的“智慧馬拉松管理平臺”、2018西安國際馬拉松中中國北斗定位技術、AR等科技的運用等。

此外,金融、公益、醫療、媒體等各個行業都將觸角延伸至馬拉松市場,以跑者為中心的產業鏈正趨向專業化和精準化,賽前賽中賽後各項配套服務不斷完善,為跑者提供更加精細全面的服務,也為社會創造更大效益。

在馬拉松各項硬件不斷改進的同時,相應的亞文化也在逐漸形成。隨著各種跑圈的增多,馬拉松成了一種新的社交方式,跑圈內的成員互幫互助,共同分享跑馬的快樂。而浸淫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的跑者,更樂於向周圍人宣傳馬拉松,從而不斷擴大“跑馬”群體。原標題:馬拉松賽道上演速度與激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