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藝術人物

上週,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宣佈東館首位館長,現任美國史密森尼國家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古斯塔利·海芙德將於明年春正式就職。2021年阿聯酋沙迦雙年展將於2021年3月開啟,這將是已故著名策展人奧奎·恩維佐的“謝幕”展覽,他在今年3月因病辭世。

上海杭州等地,除各大展館與展會的大動作,沈偉、劉彥湖、李青、楊詰蒼等藝術家也迎來個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週藝術人物”,報道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倫敦 | V&A倫敦東館新館長古斯塔利·海芙德

2019年春正式加入V&A,將卸任美國史密森尼國家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

一周艺术人物

古斯塔利·海芙德

據《紐約時報》報道,11月8日,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下簡稱“V&A”)宣佈,古斯塔利·海芙德(Gus Casely-Hayford)將擔任新的V&A倫敦東館館長,於2020年3月上任。海芙德也即將卸任美國史密森尼國家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一職。

一周艺术人物

V&A東館外觀效果圖 圖源V&A官網

一周艺术人物

V&A東館中央公共收藏大廳效果圖 圖源V&A官網

將於2023年正式開放的V&A東館,位於倫敦伊麗莎白女王奧林匹克公園內,在東綜合體和斯特拉特福德海濱廣場的中間,那裡曾是倫敦2012年奧運會的重點主辦區域。東館由博物館和研究中心組成。東館佔地6420平方米,設5層,包含咖啡館、畫廊、裝置和創意合作空間、社區活動區及商店。東館還將和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合作共建研究中心,目標是建立一個新的收藏和公開展示的模式。

海芙德表示:“我們將以極具活力的方式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領略不同凡響的美麗與新奇。我們希望你藉助那些給予你感動的東西,講述自己的故事,並且改變我們思考自身與世界的方式。”文/畹町)

阿聯酋沙迦 | 已故尼日利亞策展人奧奎·恩維佐

2021年阿聯酋沙迦雙年展,將是他的“謝幕”展覽

一周艺术人物

奧奎·恩維佐 2015年

據《紐約時報》與《ARTFORUM中文網》報道,2021年3月21日,第15屆沙迦雙年展將於阿聯酋沙迦舉行,這是已故尼日利亞策展人奧奎·恩維佐(Okwui Enwezor)生前策劃的最後一場展覽。他在與癌症長期抗爭後於今年3月去世,終年55歲。

第15屆沙迦雙年展主題為“歷史性地思考當下”(Thinking Historically in the Present),呈現30件藝術家委託作品。此外,名為“後殖民”的展覽是“戰後:太平洋和大西洋間的藝術,1945-1965”的續篇,後者全面展示了二戰後創作的藝術作品,曾展出於恩維佐於2011至2018年擔任藝術總監的慕尼黑美術館。

沙迦藝術基金會主席兼總監霍爾·艾爾-卡西米告訴《紐約時報》,恩維佐2002年策劃的第11屆卡塞爾文獻展“徹底改變了我的生命,也自然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作為這場五年一次展覽的首位非歐洲策展人,恩維佐擴大了文獻展的影響力,以一系列討論不同主題的“平臺”的方式將展覽帶到了維也納、新德里、西印度群島和拉各斯。艾爾-卡西米在2018年夏天邀請恩維佐策劃第15屆沙迦雙年展,並與恩維佐合作至其去世。(整理/畹町)

杭州|藝術家沈偉

湖上雅集中的文人氣息與水墨之

《遁》

一周艺术人物

藝術家沈偉

《湖上》雜誌社11月9日在地處杭州吳山之上的林泉山房空間呈現湖北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家沈偉作品展——《遁》。展出沈偉的書畫作品、文房清玩等作。展期持續至11月19日。

沈偉1964年生於上海,藝術史博士,現為湖北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學系主任。

當天的展覽也是一次雅集,簫聲清響下,沈偉提筆寫下“林泉雅集·遁”後,雅集正式開始。由林泉山房主人李海波主持,策展人餘嵐女士致辭,本次展覽藝術家沉偉先生,文藝界人士林海鍾、李桐、王犁、李勇、張翀等參與雅集小論壇。

一些學者認為,沈偉治藝術史,著述多部,未沾學界不良習氣,平時多以藝遣興,遷舒心志,於書畫篆刻無一不精,又能操觚,琢硯刻竹,雅治文房。文房雖小件,卻能觀其志堅,感其性潔。其人其作皆氣息精純,隱然有古時士夫的正氣。

一周艺术人物

沈偉畫作

沈偉在啟蒙時即習傳統水墨,在西安美術學院時作寫生創作,後來在武漢畫水墨創新,這些年來則醉心於傳統式創作,對於這樣的變化,沈偉此前接受採訪說:“畫畫反映我的真實喜好和生活狀態,美好的東西就在那裡,與是不是創新無關。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所謂的藝術規律。” 他認為,凡畫者,守舊則無趣,惟新則造作。

2017年夏天沈偉的個展“石上清風”受到好評,沈偉長年來藏石、賞石、畫石,從玩物中“養志”,從物中觀韻,遷想妙得。

沈偉表示,遁是一種狀態,與隱有關,也與內心相關,“其實繪畫作為一門藝術,它的創作過程是需要人沉浸在某種氛圍裡的,在水墨畫裡面,這個過程其實是很享受的,所謂怡情悅性。”

上海|書法家劉彥湖

探索當代語境下的書寫文本與印學

一周艺术人物

劉彥湖

書法家劉彥湖於1960年3月生於黑龍江省,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學習書法及古典詩文到攻讀古埃及學,劉彥湖是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書法篆刻家,也異於一般意義上的當代藝術家,其特殊的學術背景和優異的創造能力使展覽呈現為一種全新格局,為書法篆刻傳統在當代生活情境裡闢出一條新的途軌。

11月9日,“行動的意義——劉彥湖新作展”在寶龍美術館開幕。他的書法作品以三言集聯為發端,以文字的聲音線索與網絡的語言重構為契機,以並置、列表、重複等一系列手段,形成獨立自主的文本與形式;此外,其陶印創作則試圖使作品在公共空間與觀者建立起一種新式交流。

一周艺术人物

劉彥湖作品

文字書寫在當今所謂“讀圖時代”具有怎樣的可能性?書法作為中國人精神性象徵的傳統藝術與當今時代、文化間產生怎樣的互動與碰撞?劉彥湖希望以此給觀眾啟發。

在策展人孫周興看來,書法更應是行動的藝術,正如劉彥湖此次的作品一樣,在展示、呈現方式、內容上產生了巨大的不同,劉彥湖通過自己的方式告訴大家書法的有趣、藝術的有趣以及生活的有趣,這從展覽中的關鍵“字”:“金”、“尷尬”和“哈哈”中體現出來。(文/陸林漢)

上海|藝術家李青

在榮宅開“後窗”,用電影般敘事模糊真實與想象

一周艺术人物

李青

近日,中國藝術家李青在榮宅舉辦個展“後窗”。“後窗”的靈感源於1954年希區柯克執導的同名電影。李青想象這個空間仍有居民或幽影居住,他將舞廳、臥室、浴室、練歌房等主要空間進行重置,以藝術手法體現過去居住者的存在。空置的房間被重新使用,在詭譎的電影氛圍中喚起對當下生活二元性的審視:純粹與戲仿;真實與複製。

展覽被構思為一系列高潮場景,體驗觀看、被觀看或被觀察的行為。《鄰窗》和《迷窗》等代表作指涉了上海這座城市,在這裡,新舊建築、不同社會群體、都市神話、傳說和期許彼此並存。

一周艺术人物

李青《迷窗·榮宅》 木、金屬、有機玻璃、油彩、馬克筆、衣物、印刷品、鋁塑板

展覽還展出李青創作的全新作品,包括Prada榮宅外立面的霓虹燈牌、花園的帳篷屋、一樓走廊的聲音裝置和舞廳地板印有瓷磚圖案的九塊地毯等。展覽以“大家來找茬”近期系列畫作、“霓虹新聞”視頻裝置、“互毀而同一的像”系列畫作等作品收尾,似在邀請觀眾質疑與周遭不斷變化的世界之間的關係。

策展人傑羅姆·桑斯(Jérôme Sans)將展覽描述為“一個通過李青新舊作品系列構思而成的敘事故事,如電影場景般徐徐展開。李青在Prada榮宅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它屬於一個想象的社會,既存在於昔日夢境中,亦呈現在他今日的個人作品中,不斷地發問:如何進一步接近事實真相?”

李青,1981年生於湖州,現生活工作於杭州和上海。他擅於通過多樣的繪畫方法和多媒體技術關注大眾消費主義與社會對於美之理想的虛偽態度。其作品曾在第9屆上海雙年展、第55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等群展上展出。(文/錢雪兒)

上海|當代藝術家楊詰蒼

以毛筆為起點所描繪的當代藝術

一周艺术人物

楊詰蒼

藝術家楊詰蒼,1956年出生於廣東佛山市,20世紀七八十年代師承傳統美學並開始其藝術創作生涯,後定居法國。多年來,楊詰蒼以水墨及影像活躍於國內外當代藝術領域。

11月6日,展覽“楊詰蒼:三魂七魄”於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也是楊詰蒼在國內迄今為止的最大個展,呈現了20組作品,包括來自藝術家不同創作時期的2組裝置、4組影像和14組繪畫及書寫性作品。

一周艺术人物

楊詰蒼展覽現場

策展人楊天娜通過十個展廳各自聚焦不同的主題,包括自我昇華、生死、殘缺美、記憶、姿態、權利與和諧,使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反覆出現的重要主題逐一浮現出來。

展覽標題“三魂七魄”出自藝術家在該展覽中呈現的最具代表性的書寫作品,旨在描述道家理念中關於人類靈魂本質的探索。“三魂七魄”在作為楊詰蒼個展及書寫作品標題的同時,影射出藝術家所珍視的普世性及其在創作過程中貫穿的兩個基本概念:毛筆運用的功能性及精神價值的強調。作品“人人都是齊白石”(2017-2019)是楊詰蒼在過去兩年中發起的教育項目。該作品以模擬真實教室的狀態展開。參與該內容的人不需具備繪畫基礎知識與理論,只要你坐得住,拿起毛筆,對範本創作即可,一如“芥子園畫譜”內容。

展出中,有關於“災難美學”的陶瓷人體作品,也有基於911事件以及越南戰爭等基於現實題材創作的作品,還有探討傳統繪畫及書法關係的作品等。(文/陸林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